APP下载

苗族“吃鼓藏”仪式音声文化阐释
——以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党翁村苗族“吃鼓藏”仪式为例

2019-02-09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音声芦笙祭祖

谭 卉 邓 江

(1.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一、党翁村苗族“吃鼓藏”仪式音声文化生态

(一)自然地理环境

党翁村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政府驻地,是典型的苗族传统村落,地处月亮山腹地,污留河、加模河流经该村,至亚温河再注入都柳江,村寨周围梯田层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党翁村于2004年完成了通村公路的建设,2010-2011年完成全村新村建设,产业结构主要以林业、矿产、香猪饲养、经济作物种植(水稻、杂交玉米等)为主。

(二)社会文化概况

党翁苗族属苗族加勉支系,自称“蒙”,为加鸠苗族支系近亲支系之一,其姓氏主要有龙、韦、梁、王、潘、吴、李、田等,服饰为月亮山系加勉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中部方言南部土语。党翁村苗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开秧节、栽秧节、新米节、苗年节、鼓藏节等。

“吃鼓藏”,又称“吃鼓”“祭鼓”“吃牯脏”“鼓社”,是苗族以血缘、地缘为纽带进行的大型祭祖仪式,加勉苗语称“诺牛”“努牛”,这一表述后来被规范为“鼓藏节”。根据历代汉文献关于苗族“吃鼓藏”习俗的记载,通过实地调查,笔者认为历史上沿着苗族迁徙路线分布着一个狭长的“吃鼓藏”(“吃牯脏”)文化带,目前主要孑遗于贵州黔东南、黔南地区部分苗族村寨,在此区域内,少量的侗族、水族村寨也存在“吃牯脏”习俗。因地域、民族支系的不同,各地苗族“吃鼓藏”仪式及音声各具特色。苗族“吃鼓藏”按举办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类型,定期鼓藏以3、5、7、9、13年为期,不定期鼓藏情况比较复杂,何时“吃鼓藏”主要根据“鼓藏”征兆,鬼师占卜(“破蛋”“看米”)结果,宗族(主要是鼓藏头、寨老)商议来决定。按献祭的牺牲的不同可分为牛鼓藏(即黑鼓藏,又分水牛、黄牛)、猪鼓藏(即白鼓藏)、混合型(牛鼓藏与猪鼓藏兼有)三种。以党翁村为代表的加勉苗乡“吃鼓藏”习俗属不定期混合型鼓藏。龙氏祖祖辈辈都有“吃鼓藏”传统,民国时期吃过“鼓藏”,建国后至文革前,党翁龙氏举办过一届“吃鼓藏”活动,文革期间,“吃鼓藏”活动被禁止,龙氏举办上届“吃鼓藏”是在1983年。

二、党翁村龙氏第三年“吃鼓藏”仪式音乐文化考察实录

(一)仪式中的各种角色

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参与者包括宗族所有成员及其亲友。鼓藏头(“该扭”)、祭司、寨老、鬼师是仪式组织筹备者,仪式管理人员由宗族选举代表担任,负责协调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各级政府(主要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仪式现场其他人员则包括街坊邻里、游客(少量)、媒体记者、科研人员等。根据调查,党翁地区的“该扭”通过“世袭”产生,这种身份的“承袭”不能超过3届。“该扭”换届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祖宗来找”,出现鼓藏的征兆,鬼师“破蛋”占卜,宗族内部决议(寨老主持)。在雷山、台江等地,“该扭”则是通过家族世袭或者由宗族内部推选德高望重、家庭和睦、懂得仪式规矩的人担任。寨老是宗族内部的权威人物,知识渊博,德高望重,是地方精英的代表。祭师是“吃鼓藏”仪式中的执仪者,共12人,是仪式中与祖先魂灵、一切神祇交流的“使者”,通过鬼师“破蛋”,与“该扭”、寨老进行确认,仪式本身增强了其“权力化身”与“神奇符号”的身份,祭师的存在亦使“仪式”变得“超凡”与“神秘”,祭师的权力仅在祭师群体内部传承,是一种制度性传承。“鬼师”即巫师,因其自身可以“通灵”的特殊能力,成为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通过占卜来确定鼓藏头、12位祭师,以及“吃鼓藏”举办的日期。

(二)党翁苗族“吃鼓藏”仪式空间

“吃鼓藏”仪式作为党翁苗族日常生活最核心的民俗事项,是存续于“乡土”的特殊“景观”,“吃鼓藏”仪式音声实践始终依存于仪式特定之时空。党翁苗寨之中心由鼓藏场、乡政府建筑群组成,“鼓藏棚”即设置于附近,龙氏宗族各户住宅(干栏式)散布于周围,其间穿插各种生产生活设施,诸如禾仓、牲棚、商店等,道路和河流从村寨中间通过,党翁苗寨的寨门已被拆除,仅有守寨树作为符号,标识出村寨的边界,坟墓、田地、树林则位于村寨的边缘。根据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音声空间可划分为物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其物理“空间”,包括家宅(阳宅)、鼓藏棚(因“吃鼓藏”临时搭建之“祖庙”)、坟墓(阴宅)、鼓藏场、道路等。通过人的“在场”,以及仪式(含音声)行为,这些场所被赋予社会的、文化的意义。比如“博朗”仪式中,巡游队伍的路线为“该扭”之“家宅”——村寨道路——郊野(坟墓)——鼓藏场——鼓藏棚——“该扭”之“家宅”,形成一个“圆”的循环体,象征着时空的“流动”与生命循环往复之轮回。祭祀巡游队伍一定要从“该扭”之“家宅”出发,这是“该扭”身份与权力的体现,家宅也被视为“祖宅”,具象地保留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复杂的文化元素与亲属关系,象征着“祖”。龙老义(男,76岁,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党翁村人,为党翁村龙氏“吃鼓藏”仪式的“神东”,从江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藏节”代表性传承人)把“鼓藏棚”比喻成“(祖)庙”,“吃鼓藏”期间,祖先魂灵即被请入并栖身于此,棚内置新制的木鼓(祖灵栖身处)、板凳,悬挂弓箭及柴火(象征苗族古代社会渔猎生活),鼓藏棚待“鼓藏”关(结束)了以后即弃置。党翁苗族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它们在坟墓中处于休息的状态,“吃鼓藏”时,它们会出现在那里,必须通过仪式与它们进行交流,把它们请到“该扭”的“家宅”、鼓藏场、鼓藏棚,“吃鼓藏”结束又必须把它们送走,宗族所有人得以恢复日常的生活。党翁苗寨“吃鼓藏”仪式空间是族群历史记忆再现之场域,映射出因祖先崇拜所形成的社区心理空间、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协调,是超越“日常生活结构”之“反结构”的特定文化时空,“时间”与“空间”的叠加,实乃苗族魂之所系的精神家园,“吃鼓藏”仪式音声借此以其特有的呈现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成为区分社区局内与局外、我者与他者的文化象征符号。

(三)“吃鼓藏”仪式举办的原因

根据龙老义所说,从江加勉地区苗族吃鼓藏活动的举办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第一,必须呈现“吃鼓藏”征兆(梦见故去老人);鼓藏头家庭成员重病不愈,就医无效,甚至家人相继死亡;家中水缸有蛇出现;“火塘”边长蘑菇;妇女头发极难梳理。第二,鬼师“破蛋”来看,一旦确定“鼓藏”来了,宗族内部由寨老出面设立筹备组,通知宗族各户派遣代表前来商议,并请鬼师“破蛋”遴选祭司。根据龙老义所说:“在过去,‘老古代’很久没有子孙祭奠,它们就来家找(麻烦),鬼师‘破蛋’来看,确定是‘鼓藏’来了,就必须举办‘鼓藏’纪念(祭祀)它们,不同意举办的,‘老古代’会来病他。”这是苗族“灵魂不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之具体反映。

(四)“吃鼓藏”仪式所用祭品

党翁苗族“吃鼓藏”仪式使用的祭品分为牺牲(牛、猪、鸭、鱼、竹鼠)、粮食(糯米)、饮料(酒、茶)、麻、祭器(碗、盆、锅、竹筛、芭蕉叶、柴)。龙老义说:“过去,老古代吃糯米饭抵饿,有力气干农活”。“糯米饭”有黏性,象征着龙氏整个宗族的团结。龙老义说:“酒的香味可以让老古代(祖先)闻到,晓得我们喊它来喝酒,把酒洒到木鼓上面,老古代才得到喝,把酒洒(灌注)在地上,其他神啊、孤魂野鬼些才得到喝”。当地人认为奇数是吉利的,偶数则不然,祭品数量为奇数。根据龙老义、梁老幺(男,72岁,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污扣村人,为污扣村梁、韦氏“吃鼓藏”仪式的“神东”)所说,公鸭隐喻为引领祖先魂灵上阴路,腌鱼隐喻为苗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乘舟渡于江河湖海的景象,腌鱼即为“舟”。鼓藏节祭品之处理方式有“燔烧”(主要是禾晾)、“灌注”“瘗埋”“沉没”“悬投”。

(五)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过程

“吃鼓藏”周期为三年,从2013年至今,党翁龙氏“吃鼓藏”已满三年。根据调查,本次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群包括15个分支仪式:“迎客”“醒鼓”“博朗”“伐木围栏”“抬猪入栏”“验猪”“驱祟(杀鸡)”“验牛”“杀牛祭祖”“杀猪祭祖”“迎朗”“敬棚”“滚猪头”“关鼓藏棚”“送客”。

三、苗族“吃鼓藏”仪式音声文化内涵

(一)“吃鼓藏”仪式音声分析

苗族“吃鼓藏”仪式音声指的是以声音为媒介,以仪式时空为依托,以宗教信仰为目的,发生于仪式过程中有意义的音乐与声响,其贯穿了苗族“吃鼓藏”仪式始终,是仪式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经调查发现,因受地域、民族语言系属等因素的影响,沿着“苗疆走廊”分布的各地苗族“吃鼓藏”仪式音乐文化既有“共同性”,亦有其各自之“特殊性”。党翁苗族“吃鼓藏”仪式音乐从内容与场合来看,可划分为神圣与世俗两种类型:一是与仪式过程中各种仪轨相应,由祭司唱(奏)给苗族祖先、亡灵、神祇、孤魂野鬼等非现实对象听的,即为法事音乐,其按照祭祀对象的不同,可再细分为祭祖乐、祀神乐、斋醮(超度亡灵)乐。二是由除祭师外其他人员(宗族内部及其宾客)于宴饮等场合演唱(奏)的,则为礼俗音乐,可细分为礼宾乐、宴饮乐(酒歌、情歌、古歌)等。根据发音体(源)不同,又分为人声与器声两种类型。

1.人声

“吃鼓藏”仪式过程中,属于法事音乐的声乐体裁包括诵(鼓藏)经调、祭祀歌、其他(念诵、呼喊、哭声、笑声、说话等,属音声),属于礼俗音乐的声乐体裁则包括宴饮场合演唱的礼俗歌(酒歌、情歌、古歌)、其他(呼喊、说话、哭声、笑声等,属“音声”)。

(1)诵 (鼓藏)经调

诵(鼓藏)经调是是一种近似念白的唱腔,所吟诵的经文为祭师时代口耳相传的《鼓藏经》,按内容分为三类:《祭祖辞》(《召祖辞》《赞祖辞》《祭祖辞》《祈祷辞》《送祖辞》)《祀神辞》《斋醮辞》。《祭祖辞》运用于“吃鼓藏”仪式过程中所有法事之前部(开始)或后部(结束),具有重要的结构性意义。《祀神辞》主要运用于吃鼓藏过程中“酬神”系列仪式,如“博朗”“迎朗”之《鼓藏经·祀神辞》,主要用于祭祀宇宙万物之神,包括日神、月神、风神、雨神、树神、动物神等,这是苗族“万物有灵”宇宙观的具体呈现。《斋醮辞》主要运用于吃鼓藏过程中超度亡灵系列仪式,如“敬棚”之《鼓藏经·敬棚》的内容则是超度龙氏宗族各户为之举行公祭的家庭成员之亡灵,又如“驱祟(杀鸡)”之《鼓藏经·驱祟》,内容主要是超度孤魂野鬼。总的说来,鼓藏经具有“巫乐”之属性,辞藻华美,讲究格律,唱词奇句、偶句之句末皆需押韵,具有“诗性”特征。从音组织上来看,采用三音列,五声音阶,使用羽商混合调式,采用三度框架,构成“羽-宫-角”核心音程关系,旋律以商音为起音,音乐以级进为主,围绕调式骨干音进行上下环绕式波动,落音为羽音,转调发生在结束句,从腔词关系来看,字多腔少,从字数上看,以五言、七言为主,歌曲主要是以上下腔为基础的原始歌谣体,具有分节歌的特点,具有口语性特点,歌曲节奏为均分律动性,后十六的节奏型比较典型,速度为56拍/ 分钟,吟唱时,祭司根据内容进行节奏、旋律、润腔之即兴变化。

(2)祭祀歌 (鼓藏歌)

祭祀歌(鼓藏歌)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唱腔,唱词内容与其所做法事密切关联,代表曲目有《祭祖歌》《颂祖德》《古老歌》等。其中,《古老歌》内容广泛,涉及民族或家族的历史、传说、迁徙、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根据龙老义介绍,苗族“吃鼓藏”仪式繁冗,祭师操持法事时,必须秉承“老古代”规定的“一件事一首歌”的传统,根据龙老义所说,党翁“吃鼓藏”仪式祭祀歌曲共计360首(其中应包含部分重复仪式之曲目),诸如“验猪”仪式中之《唱歌给猪听》,“修(鼓藏)棚”仪式(龙氏第1年“吃鼓藏”系列仪式之一)中之《鼓藏歌·修鼓藏棚》,“杀牛祭祖”仪式中《鼓藏歌·送牛回老家(上阴路)》等。祭祀歌常置于“吃鼓藏”仪式过程中所有法事之中部(诵(鼓藏)经调之后),祭祀歌仅一个基本曲调,专曲专用,受地域、民族系属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所用祭祀歌曲调亦不相同。祭祀歌的唱腔源于苗语的自然调值,以及其种种自然组合,因苗语属于单音节表意式语种,调值丰富,故其腔调富于音乐性。演唱时,腔幅随唱词变化而作相应之增减,速度为48拍/分钟,句首常有“擞腔”,旋律仍以级进为主,较之诵(鼓藏)经调更显跌宕,为上下两匹腔之分节歌,羽商混合调式,字少腔多,更显典雅、沉郁、抒情,演唱多使用真声,喉音,鼻音的运用很有特色。其作为“旋律框架”之三音列,实乃蜕变于其历史语音流变的符号,具有稳定性,成为该族群历史文化之“基因”代码。

(3)礼俗歌

礼俗歌,具有世俗性特点,按照内容分为酒歌、情歌、训诫歌、迎客歌、送客歌等类别,分别适用于“吃鼓藏”仪式过程中之宴饮、迎客、送客等场合。礼俗歌的演唱主要位于“吃鼓藏”系列仪式所行法事间歇之间,置于法事音乐之后进行,曲调较为丰富。歌词内容反映了党翁苗族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

(4)非音乐类人声

非音乐类人声包括咒语、呼(呐)喊、哭泣、欢笑等。以“抬猪入围栏”仪式中人们的呐喊为例,笔者认为这是“吃鼓藏”仪式过程中独具特色的无伴奏人声多音复叠形式,娱神兼以娱人,近似于“劳动号子”,其以“喂”音节为音声结构元素,节奏为弹性均分律动型,呐喊遒劲有力,此起彼伏,强弱对比明显,产生出一种连续不断,复音层叠的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于协调劳动节奏的同时,生动再现了苗族先民的劳动场景,通过仪式音声之实践,有效唤起宗族成员关于“久远过去”的集体记忆,增强了族群之情感及文化认同。

2.器声

党翁苗族“吃鼓藏”仪式中的器乐体裁主要有四种类型:独奏乐、合奏乐、乐舞配乐、其他(仪式中各种响器之声音,包括人之肢体碰撞、接触所发出的声响,比如鼓掌、跺脚等,另有鞭炮声、伐木声、汽车鸣笛声、压路机轰鸣声等)。按其演奏场合又可分为祭祀乐与礼俗乐。“吃鼓藏”仪式使用的乐器包括木鼓、芦笙、莽筒。

(1)木鼓

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使用的是木鼓,加勉苗语称“堆扭”,长约四尺有余,鼓身由楠木制成,鼓两头由牛皮蒙制而成,木鼓具有祭器、乐器的双重属性,分为独奏、齐奏、合奏三种形式,木鼓乐与舞蹈结合形成木鼓舞,与雷山、台江地区不同的是,党翁“吃鼓藏”仪式过程中并无“木鼓舞”,其主要作为信号传递(召集族人)、祭器,作为乐器演奏时,相对其他地区更显古朴、原始。

(2)芦笙

党翁龙氏“吃鼓藏”仪式使用传统的6管芦笙,由笙斗、笙管、吹管、簧片、共鸣筒组成,笙斗材质为杉木或桐木,簧片为铜片制成,分为大(低音)、中(中音)、小(高音)三种形制,按演奏形式可分为独奏与合奏(芦笙、莽筒、木鼓)两种形式。芦笙独奏乐如“敬棚”仪式中的《鼓藏芦笙曲·敬棚·芦笙语》,曲调模仿“芦笙语”(“神东”念诵咒语、鼓藏语),专曲专用,苗族认为“芦笙语”具有可通神的“魔力”,借此与祖先沟通。“吃鼓藏”期间用于法事的芦笙合奏乐,当地人称为“祭祀芦笙”,演奏者皆为男性,其乐器编制为:3支6管6音的高音芦笙,3支6管3音的中音芦笙,3支6管1音的低音芦笙,与3支莽筒(小、中、大3种形制)。曲目仅有1首,即《鼓藏芦笙曲·祭祖曲》,鼓藏节期间运用于非法事活动中的芦笙乐,当地人称为“寨上”(世俗)芦笙,代表曲目有:《芦笙曲·踩歌堂》等。芦笙乐与舞蹈结合为芦笙乐舞,即“跳芦笙”。“博朗”“迎朗”仪式中的芦笙乐舞具有祭祀性,是鼓藏芦笙与祭祖舞蹈的结合,主要用于祀神,首先由小芦笙吹奏引子,然后芦笙、莽筒齐奏,芦笙吹奏旋律部分,莽筒则作为持续低音进行。芦笙乐为多声音乐,调式丰富,由于与舞蹈结合紧密,芦笙乐的节奏、节拍比较规整,小芦笙清越脆亮,中芦笙音色饱满遒劲,大芦笙音色浑厚低沉。节奏上看,“博朗”“迎朗”仪式中,踩歌堂所用的芦笙乐舞,是“寨上”芦笙与礼俗性舞蹈的结合,具有世俗性,是鼓藏芦笙与祭祖舞蹈的结合,芦笙演奏者皆为男性,女性随乐翩然起舞,主要用以娱人,曲调欢快,使用混合节奏型,莽筒则主要作为合奏乐器使用,当地人认为,两支莽筒“相斗”,极有趣味,而芦笙必须与“莽筒”相配才会“好听”。

(二)“吃鼓藏”仪式音声文化内涵

1.“吃鼓藏”仪式音声符号系统及结构

格尔茨认为“符号是概念的可感知的系统表述,是固定于可感知形式的经验抽象,是思想、判断、渴望或信仰的具体体现”。仪式是一个符号整体,作为苗族“吃鼓藏”仪式的结构要素,“吃鼓藏”仪式音声以“音响”为媒介,通过其自身系统将象征符号与意义结合并使意义符号化。党翁苗族“吃鼓藏”仪式音声象征系统以仪式结构为组织原则,其主干仪式“杀牛祭祖”系由“迎客”“醒鼓”“博朗”“伐木围栏”“抬猪入栏”“验猪”“驱祟(杀鸡)”“验牛”“杀牛祭祖”“杀猪祭祖”“迎朗”“敬棚”“滚猪头”“关鼓藏棚”“送鼓”“送客”等由15个不同的“分支仪式”组成,每个分支仪式群都有一个核心,每个分支仪式有着与仪式相应的固定曲体结构模式,这个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曲体结构“元编码”,贯穿于几乎每一个分支仪式音声中,使得冗长繁复的仪式音声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结构性,使得仪式音声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模式依托于仪式本身,指向仪式的核心“祭祖”,具有重要的曲体(式)学、文化学意义。

2.“吃鼓藏”仪式音声符号的象征与隐喻

“吃鼓藏”仪式音声蕴含丰富的“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智慧”,具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譬如仪式过程中吟唱的《鼓藏经》《鼓藏歌》,内容涉及族群起源、迁徙、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根据龙老义叙述,党翁龙氏宗族于明末清初从湖南迁徙至贵州榕江,至羊达,再至加鸠,最后到达党翁定居,歌词再现了苗族先民迁徙场景,而“博朗”“迎朗”仪式中,巡游以芦笙开路,沿着“乡村公路”走向鼓藏棚,这是对于苗族先民迁徙的隐喻,是对苗族苦难历史的集体记忆,“道路”能指为苗族先民迁徙之路,是苗族的“心路”,是从世俗通往神圣的必由之路,是生死之间的循环往复,而鼓藏棚能指为“家园”“栖居地”。

“吃鼓藏”仪式音声符号象征系统,反映出苗族宗教信仰以及其社会伦理道德观。(木)鼓曾被广泛用于苗族先民的信号传递、狩猎、祭祀、乐舞,军事等方面,苗人深信其祖宗魂灵栖身于鼓,若想得祖先庇佑,鼓社须“祭鼓”,兼以歌舞乐飨祖先亡灵,祭鼓实则“祭祖”,并形成了“祭鼓”的系列程式。“鼓”即是“祖”,其秩序正是党翁龙氏宗族成员逐渐分享共同集体记忆的方式,并由此认识世界,从而加强了族群认同,这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吃鼓藏”仪式音声符号亦是苗族社会政治、权力的象征。“吃鼓藏”仪式音声符号使用限定于仪式特定时空,其知识的传承仅限于历代宗族祭师群体内部,“神东”年逾古稀,在鼓藏节仪式过程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吟唱(坐唱、立唱与走唱)时双目微闭,唱辞多用“鼓藏语”,吟诵曲调古朴典雅、含蓄深沉,其“言语”隐喻仅对“局内人”产生意义指向,象征着“神圣”与“古老”。

四、结语

以党翁村为代表的加勉苗族“吃鼓藏”仪式,其过程隆重、神秘、繁复,是苗族原始宗教的“活化石”,是苗族古代社会“鼓社制”的孑遗,体现了生活在月亮山腹地苗族对祖先不变的崇敬与虔诚。在“全球化语境下社会转型”双重时空坐标中,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外力推动及社会内在转型的双向互动,“吃鼓藏”仪式作为党翁苗族日常生活最核心的民俗事项,是乡土社会与自然的契合,是不可替代的遗产类型。“音声”是“吃鼓藏”仪式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是仪式深层意义及灵验性体现的重要媒介,具体呈现了“音乐——行为——思想”之间的关系及动力,仪式音声符号象征系统的生产及使用,预计其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对于“非遗”语境下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理论及实践的双重价值。党翁“吃鼓藏”仪式音声实践始终依存于仪式特定之时空,是存续于“乡土”的活态“遗产”,是当前方兴未艾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性”之于“全球化”的适应策略。

猜你喜欢

音声芦笙祭祖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岜沙芦笙节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你好,芦笙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祭祖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奉先祭祖之圣地——圆明园安佑宫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