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审视与路径创新

2019-02-09周明星翟坤周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美丽绿色

周明星 翟坤周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2.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一、引言

“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度”“获得感”“满意度”“优越感”等词汇都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满足状态的积极表达,但不同群众主体在不同层面的需求与满意程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部分人民群众就将天蓝、地绿、水清、“鸟语花香”的良好自然生态作为最基本的福祉。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美丽乡村是我国乡村群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场域,绿色健康是新时代我国乡村人民群众发展的重要福祉。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一系列文件、会议、批示、报告、调查等,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家庭,各民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共同组成了近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建设美丽乡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人民群众一个都不能少。新时代乡村型小聚居成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存、发展、演进的主要形式,而少数民族村落、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村落是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形式,由此,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成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构成,更是对“美丽中国,步伐铿锵”铮铮誓言的践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转型加剧、社会运动加速,社会信息多元、多样、多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复杂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但新时代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相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渴望通过自身的拼搏奋进、勤劳致富获得较好发展,希望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自己及家庭生活发展需要,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是由于部分群众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考虑问题很少从生态视角出发,注重物质层面的生产、生活,行为选择以经济效益为考量核心,绿色发展意识观念淡薄,绿色生活习惯尚未养成等不足,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陷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恶性发展怪圈。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偏好、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组合致使部分乡村绿色逐渐消失,行为选择趋向于非健康、非环保的恶性循环发展,结果导致部分“鸟语花香”的少数民族乡村变得死气沉沉、万籁寂静、满目疮痍,美丽的环境遭到各种破坏,部分少数民族乡村魅力逐渐消失。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的发展就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就是缘木求鱼。新时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上取得较快发展,但在绿色生态方面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亟需转变建设发展模式,创新实践方式方法,完善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实践创新,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回归原生态。

此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矛盾体现在我国发展的多个方面,也体现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层面。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群众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越,如何将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搞清楚美好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关系逻辑,是少数地区发展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健康、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群众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与最普惠的发展福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吃绿色食品、饮干净水、吸新鲜空气、享宜人气候等成为衡量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以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需要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要注重从绿色精准扶贫视角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亟需各少数民族群众携手共进,努力形成系统建设合力,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绿色家园。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美丽乡村建设应遵循自然发展基本规律[2],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细节,抓好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理念,以较高热情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践,逐渐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多元主体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力与源动力。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根植于中华绿色文化沃土,传承与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厚德载物的生态伦理观,努力汲取中外历史生态智慧,明确历史生态文明实践发展沿革,全方位把握新时代生态实践观,顺应少数民族群众的美丽乡村建设意愿,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绿色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努力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崇尚绿色自然环境、绿色社会环境、绿色精神环境,努力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努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态素养,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对自己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积极运用新理念、新举措、新实践加速与驱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实践的发展推进,采用有效方略实现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矫正与转向。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多重困境的全面审视

从整体上来看,新时代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能够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群众参与、建设实效性、基层组织保障、魅力特色打造等方面呈现出多重困境。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不合理

合理科学的规划是乡村科学发展的有效保障。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发展历史起步较晚、不同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生活追求不同、不同新时代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等多种因素的交织组合[3],致使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呈现碎片化发展,且呈现出以居住点栖息地为中心的发展态势,整体系统建设思维相对缺乏。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建设的整体性缺乏。如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家庭为了生存与发展,对乡村资源过度攫取、对乡村环境的破坏,部分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超越了生态阈限,致使空气污染、生物破坏、资源浪费、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土地荒漠化、资源枯竭等各类环境问题频现,对人的绿色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环境威胁与破坏。再如,由于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分布杂乱无章,各类生活生产空间布局不合理,其居住点的部分公共设施外露,造成水源污染、耕地被破坏、区域生物链被破坏、生态系统紊乱等。其中乡村建设规划不合理是上述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其成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瓶颈,制约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良性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意识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指导,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思想引领。从深层次理解,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个体、群体、社会整体不同方面的问题,而具有较高参与意识的人民群众主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乡村环保意识相对较弱。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认为乡村环境无需改变,不能全方位正确地认识到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没有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态观念,安于现状;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急于改变现有发展现状,积极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努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给乡村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生态思想观念不强,绿色发展意识不足,部分群众唯GDP至上、一味地追求“金山”“银山”,而对“绿水青山”重视不足,缺乏大局思维与长远眼光;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较低,生态意识相对缺乏,价值观念呈现出种种偏差,多种因素的合力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无法真正从根本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受挫。

(三)建设实效性亟需提高

建设实效性是乡村建设发展的质量检视与成果核实。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系统工程实践,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树立大局观念,形成科学战略思维,真正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方法努力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努力通过横向对比、纵向分析、综合研判,在分析、总结、归纳、概括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摸清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律,以积极稳健的步伐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发展,并适时进行调整、修正、优化、完善。但由于新时代少数民族聚居乡村通常发展较为滞后,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有限,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相对缺乏,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不足,生态建设预期与生态发展现实存在较大落差,无法从根本上长期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生态建设的发展,致使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发展滞后。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目标较高,设想规划较好,但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实践流于形式,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甚至热衷于“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在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做得马马虎虎,出现“知行相悖”“知行分离”“知行倒挂”等乱象,致使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的实效性较低,亟需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汇聚系统合力,汇聚多个层面的加速与驱动力。

(四)组织保障相对缺乏

组织保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环境组织机构与社会环境参与人数是新时代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专门的环保队伍进行专项治理,才能有效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有效组织、专业技能的少数民族群众环保队伍群体,不能有效发挥环境组织的社会作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效性难以获得较好的发展。即使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的乡村建设环保力量,但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系统化生态思想教育相对缺乏,无法满足乡村生态建设发展的要求。多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具有先进管理、先进技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高能力、技术过硬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应对检查的“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不能真正地将美丽乡村建设设计蓝图落到实处,不能有效地将生态思想内化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强大内生力与源动力。

(五)魅力特色有待提升

魅力特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优越,不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貌、地形地貌、传统习俗、民俗习惯、文化现状发展各不相同,乡村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都有较大差别。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区域特征,有效运用区域资源,打造魅力乡村。但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没有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资源,不能整合各类素材来为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服务;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不能较好地发挥典型与示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无法发挥蝴蝶效应,不能形成有效推力以辐射美丽乡村建设全局;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不能有效地引进最新的绿色思想观点来丰富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不能有效地推动美丽乡村观念的传播与发展;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村落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原本贴近自然的生态村落逐渐被各色高墙、混凝土建筑所取代、原生态尽毁等,多种因素的组合致使部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魅力渐消,逐渐陷入低水平的复制、盲目效仿的乡村建设误区。

三、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超越发展主义逻辑的路径重构

针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困境,亟需超越简单的发展主义逻辑,从完善顶层设计、重塑主体性、质量绩效评估、基层组织保障、魅力特色打造等方面协同发力,重构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

(一)完善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科学的蓝图设计为新时代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与引领。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建设需从整体上完善顶层设计。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高度注重整体性,从整体视角出发、以设计为“纽带”进行全方位美丽乡村建设宏观统筹、驾驭、协调,有效整合运用社会资源素材,汇聚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的力量。依据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进行功能性划分,因地制宜,实现乡村建设的布局合理化。积极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林、牧、副、渔等各产业的建设发展,发挥各新时代少数民族的地域优势。科学保护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林地、湿地、草原等,努力从多个层面为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建设提供保护,积极塑造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的村容村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计划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程度以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注重通过规章制度提高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的精神文明程度。通过科学设计规划全方位提高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详细规则细则、明确实践原则等,不断完善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设计,对具体建设细节进行科学规划,全面统筹发展布局,全盘考量各个环节,注意蓝图践履的每个细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落到实处,防止蓝图流于形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盘统筹、全面规划。

(二)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参与的内生力与源动力

积极性、主动性是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自觉、自为的积极心理状态影响着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由此,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力与源动力至关重要,要在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注重对群众主体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知心、贴心、交心、暖心、顺心、得心、聚心[4]等方面下大气力,最大限度地汇聚美丽乡村建设气势磅礴之力,实现乡村自治[5],实现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体观念由征服向尊重与协同转变。新时代少数民族地方政府的各级乡村干部应积极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学习生态文明知识,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指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绿色的价值观念。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的价值观念,鼓励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在注重绿色生活生产发展模式。积极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主体绿色发展观念,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主体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树立绿色环保、清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奉行“知常”“知止”“知足”的行为准则,努力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网络页面、宣传册、讲解员入户宣传、手机自媒体信息传送、地方领导举行群众大会等方式方法,实现地方政府与民族群众互动,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心系绿色,不断提高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度,积极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学习生态常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环保意识,引导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环境治理,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价值观念的积极转变。积极发挥民族群众的参与与监督作用,努力提高少数人民群众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与激情,鼓励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采取绿色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努力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转变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营造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取得

实效性的高低决定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应努力实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基于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需要,以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落脚点与出发点,要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引导,注重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促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科学地进行规划、决策、建设、总结、反思、优化,最大限度地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科学设定红线指标,注重实际操作落实,抓住细节与小流,积极依据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发展需要,建设符合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发展需要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法治保障制度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汇聚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合力。如进行试点实验,树立典型,宣传个案,共享经验,反思总结,努力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想方设法不断提高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效性。

(四)着力优化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建设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新时代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积极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努力组织调动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积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者”与“引路人”角色;科学建设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机构,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培训、指导、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环保组织价值作用[7],全方位统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工作,注重新时代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组织;积极鼓励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自发组织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环保组织和个人参加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如“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多元生态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8];积极组织建立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鼓励不同组织间的交流、互动、合作,进行经验分享等。积极注重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培育、使用,努力培育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绿色乡村建设人才,努力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打造现实需要指向型的人才机制与模式,努力满足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人才的发展需求,汇聚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智慧组合力。

(五)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

美丽乡村的发展不能缺少魅力特色。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实际,巧借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民族风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艺舞蹈、发展偏好等,积极整合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积极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的活力。努力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特色,积极树立模范与典型,积极构建少数民族乡村经济绿色化发展范式[9],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努力实现特色产业的建设。努力帮助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民族生态养殖业、民族特色农业、民族特色服务业、民族医药产业、特色民族建筑业等多种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如发展少数民族绿色农业产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产品种植、采摘、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之中,努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积极探索“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引导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方式方法,借助民族特色发力,努力实现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方略”,开发特色生态新产品,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绿色魅力,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复制,增强民族吸引力,不断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与魅力,还新时代少数民族乡村以“鸟语花香”的美丽田园风光。

四、结语

绿色美丽乡村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赖以栖息的居住地,是少数民族乡村群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场域,是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最贴切、最现实的福祉,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工程,要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针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现有的矛盾与问题,坚持运用问题倒逼机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空间管制等多个层面发力,不断探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脱贫的新路径,努力运用多元融合的方式方法实现突破与超越,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脱贫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打破美丽乡村建设壁垒,凝心聚力、凝神聚气,汇聚多元系统合力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这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还少数民族区域乡村以宁静、和谐、美丽,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打造天蓝、水碧、山青、地绿、“鸟语花香”的生态宜居乡村。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美丽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