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9-02-08华银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大面积胃肠功能菌群

华银玲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 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9

营养支持作为一种营养补充的方法,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2]。有研究指出,脑梗死在发病1周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发生率约30%[3-6]。本此研究观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06—2016-06南阳市中心医医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男24例,1女9例,年龄45~79年龄(62.5±6.8)岁;观察组2男3例,女20例,年龄46~80(62.9±6.7)岁。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鼻饲营养支持,脑梗死后3~4 d采用间断加压注入法进行鼻饲流质,随着患者病情的恢复逐渐给予匀浆饮食。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持续缓慢输注热量,摄入热量为1~1.2倍REE(静息时能量消耗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稀释过的瑞素,在治疗后期可增加摄入能量到2~18倍REE,氮量增加到0.2~0.5 g/(kg·d)。

1.3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情况、日常活动活动能力、神经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营养状况以SAB(白蛋白)、TSF(三头肌皮褶厚度)、MAMC(非瘫痪侧上臂三头肌肌围)测定结果为依据。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共包含行走、转移、修饰、进食、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穿脱衣服、上厕所以及沐浴等10个项目,共100分,分值越高则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采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共包含意识、视野、面瘫、凝视以及上下肢运动等5个项目,前四项评分为0~3分,最后一项评分为0~9分。

2 结果

2.12组SAB、TSF、MAMC测定结果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SAB、TSF、MAMC等营养学指标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为t=0.941、0.842、0.788,P>0.05);治疗后,2组患者营养学各指标均有所降低,观察组SAB、TSF、MAMC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894、1.726、1.684,P<0.05)。见表1。

表1 2组SAB、TSF、MAMC测定结果比较

2.22组患者胃肠功能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中14例出现呕吐、反流,18例出现腹胀,11例出现腹泻,10例出现便秘,16例出现拒食;观察组患者中3例出现呕吐、反流,5例出现腹胀,2例出现腹泻,5例出现便秘,3例出现拒食。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6,P=0.006)。

2.3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比较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864、0.912,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Barthel指数和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712、2.524,P<0.01)。见表2。

2.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中19例发生肺部感染,5例发生应激性溃疡,12例发生心功能不全,22例发生低蛋白血症,9例发生电解质失衡;观察组患者中8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7例发生低蛋白血症,3例发生电解质失衡。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52,P=0.000)。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中较严重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7-9]。脑梗死病情发展快,进展迅速,会引发大面积脑梗死,大多为危急重症,存在广泛的脑干和脑部损伤,且疾病呈进行性加重,预后较差[10-12],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有学者指出,营养不良与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密切联系[13-16]。这主要是由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多伴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给进食带来较大难度,进而引起营养不良;另外,胃肠道功能障碍和应激性溃疡也会导致负氮平衡[17-19],使患者更容易发生误吸或感染等并发症。因此,应尽早给予营养支持。

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有经口摄入营养补充、管饲肠内营养、静脉肠外营养以及序贯性营养支持,其中首选早期肠内营养[20-22]。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此外,其也可使肺内感染、压疮的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而延迟肠内营养则可能导致胃肠道功能废用性萎缩,胃肠道蠕动能力下降,从而出现肠胀气或胃潴留等[23-25]。

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更符合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同时能够使机体尽早建立黏膜屏障,以避免菌群发生移位或黏膜萎缩。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降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可能与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脂肪酸利用率有关[26-28]。已有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给予及时肠内营养供给,有助于调节人体负氮平衡,改善患者预后状况,且对于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具有积极意义[5-6]。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营养学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明显较低,与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7]。可见,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且胃肠功能紊乱状况也得到有效改善。

表2 2组BI和NIHSS评分比较分)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如肢体或面肌瘫痪、肌肉的废用性萎缩、感觉异常、视野受损及共济失调都不同程度影响患者进食,使其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大大降低[29-30]。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2组BI和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也有重要作用。

另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加上机体抵抗力减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固有菌群移位[31-32],有害菌群产物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积极减少并发症也是其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33-3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减少,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调节机体平衡,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纠正代谢紊乱,使机体免疫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从而改善其预后。

猜你喜欢

大面积胃肠功能菌群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我国霍乱疫情一直处于散发平稳状态 霍乱大面积暴发可能性不大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