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的艺术审美探析
——以舞蹈电影《黑天鹅》为例

2019-02-08

人文天下 2019年24期
关键词:芭蕾舞者黑天鹅芭蕾舞

张 元

文化是人类动态的全部活动过程,而并非是一种静态的实体物象,人类在世界上的礼仪、宗教、祭祀、教育、畜牧、农耕、娱乐、艺术等,无一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作为一种无声的言说——舞蹈,是通过提炼、加工、重组、美化了的肢体动作,能够传达出其他艺术门类难以表现的人类最深层次的思想情感。随着现代科技的光速发展,“跨界”合作为诸多艺术门类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令大部分从业人员看到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更多可能性、多元性与趣味性。当然,舞蹈艺术也不例外,新世纪以来,诸多舞蹈电影,例如《中央舞台》、《舞出我的人生》等,均将舞蹈艺术推向发展高峰,并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舞蹈+影像”的邂逅,不仅为影像事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更对舞蹈这座“象牙塔”蕴含着无法言喻的意义。

一、题材之美——标新立异,大胆尝试

芭蕾舞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用于贵族宴飨时的娱乐性表演。随着欧洲历史的不断演变,在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的法国,浪漫主义芭蕾应运而生,并在国王路易十四的带领及号召下,让·巴布蒂斯特·吕里与皮埃尔·博尚培养出大批芭蕾舞专业人才,并且形成了固定规范的芭蕾舞训练体系。而当白裙作为浪漫主义时期芭蕾的标志之时,芭蕾舞剧便更富有诗意,更加梦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浪漫主义芭蕾就是为现世人类创造出一个赖以栖息的梦境,他们遨游在虚无缥缈的梦幻里,企图逃避着现实中的残酷战争及悲惨命运,这便与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相得益彰。

在无言的生活之中,舞蹈便是我们最接近神的方式,身体语言是表演者内心世界不会说谎的直接呈现。电影《黑天鹅》选择“舞蹈”的艺术视角,在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同时,能够展现出文字语言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传递出来的人类深层次思想精神感受,使电影主题精准鲜明,更富有戏剧性与说服力。而作为编创的首要环节,“选题”注定了整个作品的走向甚至是成败。

舞蹈电影《黑天鹅》,取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双重人格》,而编导借此故事为创作蓝本,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为故事主线,以一位专业院团芭蕾舞演员的日常训练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为了实现梦想,逐渐丰满羽翼直至蜕变的心路历程,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经典作品改编是非常困难的,经典作品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毕竟人各有思,一千个人心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将故事的情节与人物关系在进行展现的同时,又能避免带给观众落差感,甚至赋予观者更高水准的享受,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要攻克的难题。

二、群体之美——源于生活,真实可感

影片开始,导演便呈现出女主人公的日常饮食,在订制演出服装是,服装师在量其尺寸的同时,表达出了对她原本单薄的身体又稍显轻盈的赞扬,并且这种隐喻或暗示的方法在影片中出现多次。

众所周知,在芭蕾中有一个不必言说的规则,那就是芭蕾舞者只有“瘦”,才能被专业的院团挑选上。从解剖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下肢要比上肢长12 厘米以上,两臂伸平的长度大于身高,肌肉走向修长,脚心内陷,骨盆小,臀部上提,这也就是业内俗称的“三长,一短,一个高”。为此,许多的芭蕾舞者过分消耗自己的身体并且以节食去让自己变得更瘦。创建了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美国现代芭蕾舞之父”乔治·巴兰钦,他不仅对美国芭蕾舞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同时他对于芭蕾舞者身形的审美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芭蕾舞者。他认为身材矮小纤瘦并且拥有较平臀部与胸部的芭蕾舞者Suzanne Farrell,是拥有最完美身形的女芭蕾舞者。作为舞者,一部分的工作就是让自己的身体保持特定的美感,这些特定的美感由于风格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并且难以保持,很多舞者都会有相似的体会,但是由于未能满足或保持大众对于特定种类的审美而感到自卑或顾虑,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巴兰钦对于芭蕾舞者体像的认知,美国许多专业芭蕾舞公司都开始雇用拥有Suzanne Farrell身形的女舞者。在这种压力的情况下许多舞者为了达到纤瘦的身形不顾自身健康去一味的节食,甚至会在不得已的大量饮食之后将其吐掉。在欧洲或拉丁美洲的女芭蕾舞者会有消极的体像,但由于巴兰钦的影响这种现象在美国更为常见。他的言论或观点直到今天也影响着部分芭蕾舞者。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局部特写,尤其对“调适芭蕾舞鞋”、“芭蕾舞者热身活动”以及女主人公“长时间反复练习”的场景,进行了极为细致地呈现。其中女主人公在家中面对穿衣镜反复练习,直至摔倒的场景,导演选择运用镜头中折射的视角,不仅提升了芭蕾舞在镜头中的美感,更加深了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舞者的不易与艰辛。而女主人公在舞蹈排练室与舞台表演的场景中,导演选择以广角推进,并加以特写镜头的细化,呈现出舞者的专注和执着,也真实还原了芭蕾舞演员们的日常生活。

三、个体之美——鲜明立体,性格分明

正如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所言,“人性并不是一种实质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舞蹈电影《黑天鹅》除了全面的展示群体芭蕾舞演员的日常训练生活之外,对于个体性格乃至人性的挖掘,可以提升整部作品的个性风格,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人与人不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在影片的发展进程之中,无论是长镜头的运用,还是特写镜头与蒙太奇镜头的选取,均关系到整部作品所呈现出来得质感与特性。为了达到艺术上的视觉冲击,以及人物性格转变的外化与变形,影片中不仅要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还要包括神秘的镜头美感。由于女主人公受到家庭、群体、职业、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影片伊始,无论是从从粉色的房间布置,还是从女主人公的服饰到毛绒玩具,无疑能够分析出她温柔恬静,乖巧可爱的性格,加之母亲的管束和严格要求,不能发现女主人公内心中的顺从与懦弱。口红、香烟、玻璃碎片等,均成为女主人公内心逐渐变化的典型体现,而略带惊悚悬疑的戏剧情节,为整部作品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女主人公内心变形后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呼之欲出。除此之外,我们能够从“抓挠皮肤”、“撕扯皮肉”、“隐藏尸体”等行为,清晰看出女主人公从叛逆逐渐走向多变甚至是病态,层层递进,过激的行为极其贴切地诠释出令双重人格带给她的自相矛盾和痛苦挣扎。

两个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不间断地转换,这不仅是对演员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导演的惊艳尝试,“白天鹅”和“黑天鹅”的对立与融合,呈现出一位优秀芭蕾舞女演员对于追求自我,突破本我,终达超我的成长与蜕变。这种大胆且精妙的手法,挖掘了人类内心的根性,使观者能在观赏影片之余,发出“看见与被看见”的感叹。

四、精神之美——“本我”、“自我”与“超我”

安娜·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论”归为三类,分别为:“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包括无意识的性的本能与冲动,以及各种生理或心理欲望;“自我”代表理性,它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而“超我”代表道德和良心,是理想的自我,有了“超我”的存在,人才会进行自我约束,避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在精神分析理论分域论中,弗洛伊德强调,羞耻感产生于无意识卑劣感和性欲,而有意识的则会引起人的极度焦虑。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自我”并非是成熟的,她的“天鹅之梦”建立雨母亲理想的破灭之上,她渴望得到舞蹈总监及团内同时的肯定,她迫不及待想要去摆脱原本的自我,而这样的“自我”很难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点,从而导致二者的矛盾不断激化,这本身便是她内心焦虑不安的真实写照。

女主人公母亲长期的严格管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自我”的发展,是女主人公陷入忧郁、自卑、负罪感的非难境地。在影片中,女主人公习惯了被长期被外力所控制的刻板生活,带着母亲的嘱托与期望,在极严苛的教育下艰难前行,她的潜意识中期待着自己的新生,从影片中多个“梦境”中,便能清晰可见女主人公的压抑与释放。虽然女主人公在母亲的严格管控下,拥有了扎实的舞蹈功底,却因强迫自己追求完美的本性,使女主人公过于关注自己的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而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感的表达,导致自己无法释放出体内“黑天鹅”的力量,表演更是无法引起观者的共鸣。

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羡慕嫉妒芭蕾舞团的同事“莉莉”自由洒脱的生活,更嫉妒她能够如鱼得水般,轻松自如地演绎“黑天鹅”这一自己长期难以完成角色,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假想敌。当女主人公发现“莉莉”企图夺取自己“天鹅皇后”的宝座时,撞碎化妆镜,后用玻璃碎片刺杀莉莉并隐藏了她的尸体,却不料“莉莉”是自己脑海中的幻象。由于长期无意识的压抑而产生的焦虑情绪,直至将玻璃碎片插入自己体内后,情绪才得到了全部的释放。

美好与苦难常常并肩存在,影片通过对芭蕾舞女演员的努力付出,艰苦训练,艰难蜕变,让大众对于“舞蹈演员”产生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展现出这个群体在舞台下、幕布后、灯光外,美丽又崇高的人物形象。“白天鹅”与“黑天鹅”的强烈对比,生动诠释出人性的多面性与人生的可能性,在予以观众视觉冲击之外,更为直接丰富的精神启发。

综上所述,电影已成为当下大众最易接受且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导演常通过电影艺术来反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特性。优秀的电影作品,不仅能准确呈现出其创作主旨,更能将自身的文化内涵予以传递,使观者在享受艺术的同时,获取其中的巨大力量。而舞蹈电影作为一种年轻的分支,能够在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同时,使舞蹈艺术这一无声的肢体语言,借助镜头的力量,向大众有效地传播健康的舞蹈文化,从而扩大舞蹈艺术的受众群体,使自己不再是艺术中的“象牙塔”。

猜你喜欢

芭蕾舞者黑天鹅芭蕾舞
黑天鹅
家中的芭蕾舞学院: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别忽视了“大白象”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跳芭蕾舞
高跷舞
优雅的舞者纸巾盒
小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