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正课堂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的航向
2019-02-07张庆彬
张庆彬
摘 要: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竞争十分激烈,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其将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本人旨在探究课堂教学环节的如何安排,并让各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服务,从而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环节 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进行,这就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寓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于课堂教学中,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环节的划分近年来国内外都有较好的方法,但一节课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有以下八方面内容,即所称的八环节教学,内容有:引、读、问、议、讲、练、疑、结八个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开端
学生一节课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掌握情况,以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与新课的引人有直接关系,引人新课起到调动学生一节课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因此,要求教师在入新课方面多研究,多思考,力求方法新颖,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自己要学[1]。
二、阅读是学生自我汲取知识、自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对教材的一个熟悉过程
“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应给学生一定时间阅读,对重要段落,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求学生以勾画、圆点等方式做必要的标记;或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于一些只需学生了解的教材内容。例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更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解决提出的问题,标注尚未解决的问题,列为学生听课中重点解决内容,在阅读中,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提高上课的整体质量[2]。
三、设问能起到推动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智力发展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讲课内容有联系,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思维空间。教师结合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难点,巧设疑问,造成悬念,使教学富于启发性,教师课堂教学富于艺术性,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思路及所要达到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3]。
四、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同时有目的地讨论问题,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学习,而是更广泛地摄取课堂外的相关知识。从学生讨论中,教师可发现疑难点,为后面的精讲提供根据,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小组讨论,是很有效果的。从一切为了学生的高度去做,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变学生由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合作观和群体创造意识。
五、精讲关键,起到“画龙点晴”作用
教师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较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原则等加以解释、分析、论证,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必要的补充,精讲关键问题,完善规律总结,指导思维方法,结合发现的问题和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教师在講解过程中,不应面面俱到,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感,分散注意力,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可适当补充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以拓宽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六、解疑是对练习中出现问题的讲解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方法,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有重点的答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通过讲授,留一定时间给学生消化,学生提出的疑难,可由教师个别解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鼓励提问,培养学生提问技巧,差生提问,教师应耐心讲解,注意渐进性,并给以适当的表扬。要培养学生谦虚谨慎,敢于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挫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拓宽思维的深广度,抑制优生易出现的傲慢狂妄行为。
七、总结是对一节课的概括
除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系统地讲解外,对于哪些是薄环节,哪些是疑难尚未真正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心中有数,通过总结,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总结,一般给学生写出一个内容纲要或列出一张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把理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和综合化。学生自己写总结,通过手脑并用,重新整理,把本节课主要内容,力争用简练语言概括,使学生逐步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擅于总结的习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找到教材中的规律性知识,引导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安排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8.
[2]周小青.让“小组讨论”落到实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17.5.
[3]赵伟伟.运用“一题多解、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力[J].科技信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