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深度学习古诗词的路径
2019-02-07陈希阳
陈希阳
一、教学背景
央视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这让语文老师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语文课堂进一步走到了学生的身边,忧的是古诗词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懂,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存在生硬的翻译、破碎的分析、强迫的背诵等问题。
古诗词难懂的原因有三:一、独特的话语体系。古诗词空灵轻淡、意在言外,似古人的谜语,又似时代的符咒,还似历史的暗号。古诗词中总是自带着作者与那个时代的气韵与特质,往往会使读者觉得陌生和费解。二、辽远的时空距离。古诗词表达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感情、审美习惯、价值取向、思考方式、精神气象,现代人很难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三、凝练的文字外壳。经过千百年的洗练,至今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大多是高度凝练的作品,文质兼美。读懂古诗词不仅要剥开它精致的外壳,还要读懂其深度的内核。
二、课堂片段
1.阐释典故
师:说到秋瑾,你对她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秋瑾,她生于浙江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笔名汉侠女儿。
师:大家对“侠”这个字怎么理解?什么人才可以称为侠?
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负者的人,叫侠客。
生: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人。
生:金庸先生说过:侠的最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生:女侠,就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的女性。我们通过《满江红》来了解这位女侠。
师:女侠,自然带着自己的侠气。请大家把自己当作鉴湖女侠秋瑾,放声朗读课文。
师:读了两遍,大家对这首词还是觉得陌生。让我们根据书下注解,说说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必字字翻译,说出词意即可。
师:注解大都比较长,那是因为化用了很多名言和故事,这样的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很常见,叫做用典。
PPT补充知识:
【用典】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委婉表意,生动典雅。
师:有哪些句子你不懂?
PPT补充知识: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化用晋代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和宋代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的故事,用楚霸王项羽陷入的绝境比喻当时中国受到列强逼近,孤立无援,前途危殆。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一句的“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表达作者对前途的忧虑。
师:大家根据这些典故的具体内涵,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生:秋瑾在中秋节看到菊花开发,心中又有陶渊明似的悠闲恬淡,又有李清照那样的孤独忧愁。
生:秋瑾在京城小住,很快到了中秋佳节。窗外的篱笆下美丽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日天色明净如洗。
生:中國被八国联军侵略,处境让我忧虑,结婚八年来我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上天苦苦地让我做一名女子,表面上是贵妇人一般的生活,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这样的人生简直奴仆不如,我没有一丝留恋。
生:今生,虽然我不能作为一名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内心,比男子的心更加刚烈。平生,我的一腔热血,常别人而热。可是周围的那些俗人,他们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没有谁能理解我!我明白,凡是英雄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必定饱受折磨。在这滚滚红尘之中,何处有我知音?想到这里,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师:带着这些理解,让我们再次朗诵课文。
2.知人论世
师:从词中哪个句子最能看出鉴湖女侠的侠气?
生: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PPT补充背景:
她从小就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少时就喜爱舞剑,擅长骑马,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情豪爽又有侠气,好习文能练武,具有反抗精神。
师:让我们想象自己就是她,大声地喊出这句话。
师:她对自己的女性身份的不平,提倡男女平等的态度,在文中也能找到,是哪个句子?
生: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PPT补充背景:
她倡导男女平等。秋瑾曾经在北京创下一个惊世骇俗之举—坐着西式的四轮马车去戏园子听戏。当时的宅门女性抛头露面是无法想象的,她们只能坐家中听“堂会”,根本不可能去戏园子看戏。甚至,戏园也不卖给“昆客”的票。秋瑾开创了上层社会女性进戏院的
先河。
师:这件事成了这首词的导火索。
PPT补充背景: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均以重金捐得户部官职,她因此随夫住在北京。中秋节的夜晚,她穿着男装去看戏,午夜才归,她的丈夫大为光火,夫妻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她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这首词就是她的抒怀之作。
师:如果你认为她的女侠风范仅仅表现在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认同,渴望男女平等而去享受生活,那就大错特错了。心却比,男儿烈,是什么意思?
生:她不仅渴望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更希望能让女性也一同承担社会责任。
师:让我们在词作中找一找当时的社会
背景。
生: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1903年的春季,中国遭受到八国联军的侵略,处境危急。
师:这一句表现了她对世风和时局的强烈忧虑。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秋瑾是一名男子,她会怎样做?在文中找出句子来说一说。
生: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是一位直率的人,有血性的人,热心为社会做贡献的女侠。她行侠仗义的侠气早已深入骨髓,更何况是为国为民。所以,当中华民族深陷危机之时,她必定拔剑而起。
师:但她不是男子。秋瑾,有一身侠气,因为女性的身份,只能称自己是女侠,所以她才会有更多的感慨!
生:她是一个大侠。想要寻求真理,拯救民族危亡,作为女性的她,还是一名女侠。
师:女性在封建社会要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必定会遇到很多阻碍。让我们再次化身秋瑾,大声朗读课文。
用这样的句子说话:
我从 这一句看出,秋瑾遇到了
(阻碍)。
生:我从“八年风味独思浙 ”这一句看出,秋瑾遇到了不幸的婚姻。
师:为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徒”这个字,结婚八年,只思念自己的家乡浙江。不想谈论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只是想着自己的娘家,这说明秋瑾对婚姻的不满。
师:很好。通过品读关键词,我们看到了秋瑾有一场不幸的婚姻。
PPT补充背景:
正值甲午战争结束,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轩然大波,爱国人士强烈反对。秋瑾时常劝丈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要好好读书,为将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个人的前途着想。”王廷钧却说:“朝廷只能割地赔款,委曲求全,我们这些匹夫负个什么责。”
PPT补充背景:
秋瑾伟大的革命志向与崇高理想,不仅得不到自己丈夫王廷均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生:我从“俗子胸襟谁识我”这一句看出,秋瑾缺少知音。
生:我从“莽红尘何处觅音?青衫湿”这一句看出,秋瑾缺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真要踏上拯救危难中的中国的革命道路,没有支持者,前途将会怎样?她为未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感到悲伤。
师:当然,遇到阻碍挫折,女侠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不改大侠的本色。侠之大者为国
为民。
生: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她把这些阻碍当作自己应当承受的折磨。
生:从“英雄末路当磨折”这句话,我看出了这是一位饱受命运折磨的女侠,她内心涌动着英雄气概。
PPT补充背景:
她在1904年春,离开了结婚8年的丈夫,把一双儿女送回娘家由自己的母亲抚养,独自东渡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得到了孙中山的器重。后来,她回国策划一系列革命工作。她与徐锡林等人共同策划武装暴动,不幸失败,最终被捕并惨遭杀害,年仅33岁。她是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
3.比读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秋瑾的两个作品。
感时
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瑾?
生:我看到秋瑾正在呼告當时的国人来拯救中国。
师:当时的中国遭遇到了什么?秋瑾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中国正遭受外国的侵略,国土惨遭瓜分。秋瑾呼吁大家保卫祖国,否则就真的没有家了。
师:对!这首诗表达了秋瑾在国破家亡时悲痛的心情,表达了她要抛弃个人的一切,以及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在沙俄妄想把东北变成“黄色俄国”,日本也对东北、远东贪婪觊觎,大好的中国似危巢一样即将颠覆之时,她号召一切有骨气的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这实在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啊!
师:我们再欣赏一首诗: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瑾?
生: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豪气的女侠。
师:为什么?
生:她不惜千金,买宝刀,买好酒。这是保家卫国,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生:她的豪气,像她的丈夫那样的男子是根本比不上的。她是当之无愧的女侠。
师:她不吝惜金钱,仗义疏财,为了革命,不惜牺牲性命,借用鲜血化碧的典故,告诉世人:生命诚可贵,岂可白白浪费,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人生才有价值。这首诗抒发了秋瑾随时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之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满江红》这首词。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在封建家庭的藩篱之前,在知音难寻的困境中,鉴湖女侠秋瑾以《满江红》一词为宣言,冲破心中矛盾和精神彷徨,以满腔的爱国热情、高昂的革命斗志和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开始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新的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读出她的彷徨、忧虑,更读出她女侠的刚烈。
生:朗诵《满江红》。
师:秋瑾,鉴湖女侠,作为中国旧时代最后一位女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女诗人,其文学作品以豪迈激昂的艺术风格而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她的英雄壮举“奏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她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滋润了中华儿女的心田。她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女侠。
三、教学创想
《满江红》一词的教学,是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索。主要表现为三个
方面:
1.阐释典故
古诗词独特的话语体系,是很难立即读懂的。古诗词大多字字珠玑、句句含情,文字中隐藏着巨大的深意。如果不深入其中,就无法挖掘它内在的情感与意蕴。古诗词中,诗句组成力求经济,诗人把古人的语言或人物事迹,浓缩成凝练的词句,把故事、背景精简成寥寥数字;常常借助典故来增加外形之美,丰富语言之意,委婉道出作者心声。《满江红》中大量的用典,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诗人引用后,故中求新,令如己出,蕴含诸多弦外之音,耐人寻味。
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文学积累不足,对于典故比较陌生。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设。(1)何为典故?这个词起于何时? 如“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教师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学生便能联想到当时中国的形势。(2)典故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采菊东篱下”和“人比黄花瘦”,简单介绍陶渊明《饮酒》和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北京,秋瑾于中秋节独自一人边饮酒边赏菊,染得满身菊花香,心中既有如陶渊明般的怡然自得,也有如李清照那样的悲秋伤感。(3)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是什么?启功先生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用典是把事物压缩成为“信号”,即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或一项详细的理论)及其所蕴含的意义,经过剪裁、压缩、简化等,做成一个小小的集成电路,放在读者脑子里,这样就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有助于阐发不能明说、不便直说的思想。如“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感慨自己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由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泪湿青衫。而秋瑾自惭,不如白居易,连“天涯沦落人”也没有,更应该泪湿青衫。诗贵含蓄,作者不便明说的意思,如中国正遭侵略,处境危急,只能通过暗示表述为“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作为封建社会的女性,没有参与国事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曲折地予以表达。
2.知人论世
辽远的时空距离,使读者很难感受到写作的当时当事。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为了使读者明确创作背景,从而理解作品的內涵。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常需要拓展资料来“知人论世”,即介绍时代背景和写作情境。《满江红》这首词以及作者,学生都比较陌生。教师逐步介绍背景,用历史资料将作者散落在词里的情感聚合起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女侠形象。
在“知人论世”这一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设:(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教学中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及评论,可以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在理解的时候,介绍秋瑾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与丈夫之间的矛盾、孙中山和周恩来对她的评价,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秋瑾。(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读者要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满江红》创作于1903年,这次看戏,这次离家出走,这首词,是女侠成为真正女侠的导火线,是秋瑾走向革命道路的转折点,词中流露出的苦闷彷徨和刚烈英勇,正是她血肉丰满的女侠形象的体现。(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歌反映出特定时代的风骨与气象。在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解《满江红》之后,又介绍了秋瑾的另外两首诗。1907年,秋瑾走上了救国的道路,致力于女性的独立与解放,是新时代女界革命英雄的代表人物,革命成就英雄,同时英雄也成就革命。革命的年代,也离不开女性这“半边天”,由此实现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目标。
3.比读拓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互相牵连,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可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活跃读者的思想。秋瑾的诗词创作以她1903年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满江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创作时间,是在女侠成为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之前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转折期与后期的作品进行比读和交互式诠释,更易让学生理解鉴湖女侠的形象。
比读拓展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展开:(1)内容和主题。秋瑾的诗词始终围绕男女平等的主题,展现其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2)艺术风格。秋瑾的诗词情感真挚、热烈,意象神奇、瑰丽,风格雄浑、豪放,歌唱出革命时代的女性的最强音。(3)作者的形象。秋瑾的诗词展现了淋漓悲壮、气壮河山、荡人心魄的气势,代表了觉醒的女性形象,也代表了女性文学的光辉。通过比读,可以让秋瑾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学生不仅学习了一首词,更学习了一篇自传,了解了一个女侠的成长史。既继承了秋瑾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更弘扬了她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除了传统的诵读吟咏、品味词句、联想想象、营造意境等之外,以上三个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达到欣赏中华诗词、探寻文化基因、品味生活之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