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变阅读策略,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2019-02-07魏彩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读书素养

魏彩仙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群体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然而,目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读书少、品味低,令人十分担忧。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改变阅读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策略一:读之有序,探核心素养培育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著名原理。课外阅读也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不能让一些低俗的漫画和充斥暴力色情内容的书籍(劣币)占据学生的阅读空间。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所以教师应从坚守经典这一原则出发,顺“序”而导,让经典文学作品(良币)伴随学生的左右。读书一定要“取法乎上”,因为只有阅读一流的书和一流学者写的书,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智慧得到启迪。教师借助课内教材拓展到课外精品,形成阅读的“有序”状态,让学生品味书香,润泽人生,在正确的精神引领下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精心链接,拓展阅读内容

(1)相关名著链接

新《课标》推荐的必读名著,《伊索寓言》《鲁滨孙漂流记》《童年》《昆虫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都与课本教材有所链接。讲授相关课文时,老师可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推荐课外阅读的名著全文。

(2)相关作者链接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名家名篇,学过一个作家所写的一篇文章后,再向學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其他文章或书籍,这样做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其文风,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用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例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春》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绿》《荷塘月色》等篇。

(3)类文链接

在解读教材中的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教师可以采用文体相类进行拓展。例如学习《敬业与乐业》一课,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精读,熟悉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然后选取另一典型议论文《谈骨气》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它们在论点提出、论据使用、论证过程等方面的异同,使学生固化议论文的阅读法。这种阅读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把开启应用性文体阅读大门的钥匙。

此外,类文链接还可以从课文内容、表达方法、抒发的情感,以及与故事主人公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拓展。

2.制定计划,有序培育素养

教师在每学期初制订阅读拓展链接计划。首先,明确哪些篇目应链接课外阅读,链接哪些阅读内容。其次,明确链接的篇章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需熟读,哪些只需浏览。第三,由于学生的阅读层次不同,教师应做好分层指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为例,制定拓展阅读计划表:

策略二:读之有法,助核心素养提升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老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那么,该怎样阅读呢?斯坦·佩斯基说:“好读者一定有百万本自传。”若读过的书里一点痕迹不留,不能算“自传”。只有当书中留下自己感情的那一刻,这本书才能变成专属于我的独一无二之物。阅读,是一种美好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一个正当而有效的阅读,一个理想的阅读,应该与主动积累息息相关。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经典,应当一边读,一边做笔记。笔者推荐以“我”为核心,积累阅读内容。

“我”了解:查阅资料,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我”理解:阅读后,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事件综述要突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主人公的影响。

“我”积累:摘抄优美语句语段或经典的名人名言,并熟读成诵。

“我”品析:结合语境和写作背景,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传情达意等方面品析精彩句段,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或者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思考:做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要求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思考记录下来。可以就文章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联想发挥,也可以对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个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补充类似的例子,充实结论;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反向举例,提出不同的观点。可以分析原文,理清思路,编列写作提纲;也可以抓住主旨,联系实际,畅谈生活感想。如此等等。

“我”质疑:针对阅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大胆质疑。

学生仔细翻阅阅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往往会生发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表达的

欲望,把阅读的体悟和感受转化为写作,“读”

“想”“写”便会融为一体,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策略三:读之有时,促核心素养落地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要保障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教师就必须帮助他们巧妙地利用课余时间。

1.半小时阅读登记表

写下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为了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每个月给每位学生发一张“每日半小时阅读登记表”。要求学生按项目做好记录:读书时间、读书内容和页数、证明人签字等。月末,组长收齐并统计,然后交给老师。老师作当月小结,表扬先进,勉励后进。

2.寒暑假阅读计划表

寒暑假时间较长,是落实课外阅读任务的良机。放假前,老师制定“寒(暑)假读书计划”,并下发“我读我写”读书笔记表格,指导学生具体安排阅读的时间和内容,并对阅读的收获、感悟作详实的记录,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开学后,教师要把学生的读书笔记收上来,并从内容和卷面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表彰优秀作品。这样的及时评价,既能巩固阅读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兴趣成为一种志趣,阅读也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策略四:读之有趣,让核心素养生根

興趣是阅读的关键。要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海中,真正领略到阅读的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应与时俱进,可以借助新媒体,把学生引上阅读的大道,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

快乐。

1.借助新媒体,步步设疑激趣

在信息技术较发达的今天,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将信息技术和课内外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例如教学《小圣施威降大圣》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介绍前情,导入课文:二郎神本领高强,与悟空大战三百回合而未分胜负,于是二人开始比试变化的本领。那么,到底谁的变化本领更高强呢?请阅读课文。第一课时结束前,教师再播放一段“斗法”的视频,继续设疑激趣:二郎神如此骁勇善战,是谁举荐他征剿孙悟空的呢?悟空之前犯了什么事,惹得玉皇大帝派这么多天兵天将来捉他?由此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前五回。第二课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在课堂尾声,再设悬念:小圣和大圣各显神通斗智斗法,最终谁赢了?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原著。像这样借助新媒体直观、生动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设疑激趣,并持续检查、反馈、引导,学生就会乐于踏上一个又一个的名著之旅。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2.借助新媒体,建立阅读团体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就要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团体。老师可以借助新媒体便捷、高效、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阅读群体。这个群体可以是微信公众号、班级博客,也可以是QQ群、微信群等。团队的形成,既方便老师规范阅读内容,净化阅读环境;又有助于学生交流心得,分享阅读经验。同时,这还是一个可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3.借助新媒体,开展阅读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学要能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阅读团体形成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周末开展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经典诵读、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展评、美文共欣赏、亲子家校共读、读书电子报比赛等。学生把美文、读书笔记、电子报、亲子共读照片等,或者把录制的经典语段诵读、推荐好书等的小视频(1分钟以内)上传到QQ群,在周末时间开启评论功能,让学生本着客观性、激励性的原则积极评价其他同学的作品,畅所欲言,养成敢写、勤写的习惯。教师评委组则从所有作品中评选出优秀者进行表彰,并把获奖情况和特优作品推荐到学校校刊中发表。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书刊、自己的作品被上传到公共平台,成就感会油然而生,从而更加热爱阅读。

总之,“四读”策略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进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上,也表现在综合素质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借助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他把由阅读激发起来的学生思维比作“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真正把阅读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并让自己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有所得,那无疑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读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