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2019-02-06刘妍

现代交际 2019年24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刘妍

摘要:7—12岁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正处于上升阶段,主动学习的兴趣没有形成,其意志力不如18岁以后成年人的意志力坚定。当外界出现诱惑时,很难调节自身动机冲突,以此产生消极情绪,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进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行为。综述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其发展规律,提出通过学习动机理论来培养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儿童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35-02

7—12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家庭的文化熏陶和小学班主任的启蒙教育,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用了班杜拉、桑代克、阿特金森等人的学习动机理论,对文献进行总结,进而运用理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儿童学习动机

7—12岁学生意志力尚未发展完全,在外界环境给予刺激时,7—12岁学生很难调节自身动机冲突,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例如,同伴关系、社会环境、原生家庭等外界不定因素,都会对7—12岁阶段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影响,使其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一)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前要先确定学习目标,它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学生为什么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怎样的?学生喜欢学习什么?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怎么样?这些都与学习动机的水平和程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质量,现根据动机理论来分析自我学习的动机,从而找出更好的改进对策。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

7—12岁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中的附属内驱力占据主要地位,认知内驱力逐渐开始发展;10、11岁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结构上没有年级差异,处在12岁年龄阶段的学生附属内驅力开始降低,认知内驱力开始逐渐提高,在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上形成动机。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动机观

自20世纪初,行为主义第二势力开始发展,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和小斯金纳(B.F.Skinne)认为,内驱力是受到某种强化的结果,已经产生的学习行为与刺激之间因为得到及时的强化建立起来的使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正强化,表现好了得到小红花,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增加的倾向,即获得较强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惩罚,没有认真听讲被老师罚站,学生就会产生学习行为减少的倾向,即没有学习动机。

(二)人本主义动机观

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重视人,以人为本,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间接性的影响,即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可能是某种缺失需要或者成长需要没有满足引起的。

(三)认知主义动机观

1.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是由默里最早提出的概念,默里指出,成就动机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趋势。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学习动机;阿特金森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情都想成功,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学生,在选取任务时会选取一半成功概率的有风险的任务;而不想失败、不想在人群中没有面子的学生,往往会选取所有人都会成功或者所有人都会失败的任务。

2.归因论

归因理论由海德提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于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系统研究。韦纳认为,每个成败归因维度对于动机都有影响。因素来源取决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取决于个体未来成败的期望值;可控性与期望值和情绪体验都有关系。如果一个学生总把自己做不好事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胜任或完成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任何事都做不好的想法,时间一长,就真的任何事都做不好了。产生习得性无助,影响学生未来学习,更有甚者影响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

3.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机理论,在社会认知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成就动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成就目标理论。因为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简单没有挑战,使学生觉得不值得完成目标任务而使动机降低,所以,想要积极完成目标任务,需要中等难度水平的目标任务,任务的直观化以及投入中等强度的关注度。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由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班杜拉首次提出,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对于完成事情的结果期待和能否完成事情的效能期待都影响个体的效能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同程度,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时经常取得成功就使效能感提高;一个人经常失败就会产生较低的效能期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在完成其他任务时的态度。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把握完成某一事情,结果失败了,会使这个人产生非常低的自我效能感,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从挫折中恢复过来,在做其他事情时也会缺乏自信心。

三、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由于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为7—12岁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应采取正强化、及时总结、定期考察、班级竞争合作等教育方法,激发7—12岁学生的学习动机。

组织班级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在学校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学生为了在班级得到理想的排名参加竞赛,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附属内驱力,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及临场发挥能力,起到促进内驱力、提高成绩的作用,在班级中提高了自己的威信,进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满足小学生学习需要

学生的附属学习内驱力产生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它是学生为之努力的根源。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如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手段,使学生的学习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外界无关刺激对学生的限制阻碍。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缺点,创造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得到的积极体验,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征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抵御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这样的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学习动机,为学生减少无关刺激的阻碍。

(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7—12岁这个阶段,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巨大影响。在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长大的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开展自己的兴趣培养,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父母也会给予正向关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校方面,老师给予正面的引导,教学风格轻松愉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对学生突发奇想给予积极回应,对学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不予以打压,正面鼓励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

7—12岁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要树立一个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在学生及时完成后给予正面反馈,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动力的培养,给予学生信任与支持,细心地呵护与培养,使其健康成长,让它真正成为推动儿童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正花.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受挫与保护[J].教育心理,1992(12).

[2]小学教育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张学秀,张彦美.学习动机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J].考试周刊,2009(8).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国内英语学习动机三十年研究综述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浅谈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研究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中学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研究
浅谈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The Ways of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