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汉语双字调感知实验
2019-02-06柏莹崔言徐子俊
柏莹 崔言 徐子俊
摘要:对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进行双字调感知实验,考察其对汉语声调的感知特点。研究显示,字组的前字调感知正确率低于后字调;字组中的位置对感知有显著影响,但未改变四声感知难易度的排序,上声感知错误率最高,阴平、阳平相当,去声最底;双音节组合中,“上声+非上声”最难掌握,感知错误率远高于其他调类的组合,去声组合习得较易,阴平、阳平组合习得难度居中。研究在实验分析基础上,提出改善习得效果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汉语二语 “一带一路”留学生 声调感知 双音节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003-02
自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提笔擘画共建“一带一路”的蓝图以来,我国陆续开启“留学中国”“留学江苏”等项目,一批批以接受學历教育为目的的留学生,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到中国,入读本专科院校。留学生入学后首先要过语言关,用第一学年专门学习汉语课程,在此过程中,声调是习得汉语二语语音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双音节声调存在连读音变现象,较之单字调,学习者更难以掌握。本文以扬州科技学院2018年秋季招收的大学一年级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声调感知实验,考察其掌握汉语双音节声调的情况,对实验数据和习得偏误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与对策,以期改善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效果。
一、实验对象、材料及实施
1.实验对象
本实验对象是就读于扬州科技学院的高职学历生,他们分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刚果、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共64名学生,其中女生44人,男生20人,分在两个自然班;2018年秋季入学时,汉语水平为零起点,感知实验进行于第二学期(春季)。
2.实验材料
本实验使用的词表素材,选自新HSK考试大纲的5级和6级词汇,以避免出现已学习过的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从该两级词汇表中选择覆盖汉语四声组合的词语,构成实验字组,如“阴平+阴平”“阴平+阳平”“阴平+上声”“阴平+去声”(以下依次类推),每个调类有4个组合,共有16个组合(本实验暂不涉及轻声组合)。上上相连实际发音为“阳平+上声”,故将“上+上”组合并入“阳+上”,故而用于实验的字组为15组。每组6个双音节词语,总计90个词(180个音节);另从新HSK1—6级词中,随机选出能构成15个组合的双音节词语,编为干扰词材料。
3.实验实施
首先由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作为发音人,录制音频,运用GoldWave Editor软件编辑实验音频;然后集中学生分阶段实验10次,实验段落由单字调(多,主)+双字调(少,次)→单字调(渐减)+双字调(渐增)→双字调构成,逐渐过渡到全部听辨双音节音频,春季学期每两周进行一次;实验完成后整理数据,每个双音节组合听辨频次达12次,本文对该感知数据进行分析。
二、感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组合中前后音节感知结果的差异
组合中两个音节居于前后不同位置,其感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后字的感知能力高于对前字的感知,感知偏误前字占了六成(60.43%),而后字占四成(39.57%),前后字偏误之比约为3∶2。此与音节前字、后字的语音环境差异有关,前字发音受后字音节影响,音程缩短,调值有变,后字(非语流中的双音节)发音相对完整,“后字音高曲线接近于单说时的模式”[1]。对汉语非母语者而言,前字的声调感知难度大于后字。
2.后字的感知
作后字的去声偏误率最低,为21.41%①;阳平、阴平偏误率相当,各为27.59%、27.30%;上声的偏误率最高,达32.95%。字组中后一音节的感知难度顺序,由难到易依次为上声>阴平、阳平>去声。
3.前字的感知
去声作前字时偏误率最低,为27.01%;其次是阳平,偏误率为41.67%;再次是阴平,偏误率为46.55%;上声偏误率高达53.59%,几近去声偏误的一倍,可知上声调类感知困难之大。字组中前一音节感知的难度顺序,依次为上声>阴平>阳平>去声。
四声作前后字的感知难度顺序一致,此与调类自身有关,调域越宽,越利于感知[2],去声调值从5度降至1度,调域最宽,最易于掌握,其他调类的调域则相对狭窄,较之去声感知难度大。其次除了连读音变导致音值、调型不平稳而增加了听辨难度外,学生母语中没有曲折调,是使他们感知上声能力最低的重要因素。
4.字组的感知
字组的感知偏误,与前字调的区别困难相对应,“上声+非上声”,前字上声的感知困难影响了对整个字组的把握,字组偏误率最高,最难以掌握。“上声+阴平”“上声+阳平”“上声+去声”(上上相连并入“阳平+上声”,见前注)感知偏误高达85.85%、83.02%、74.53%。
组合中含有前、后字感知困难的调类,学生对组合整体的声调感知能力明显不足,偏误率颇高;“阳平+阳平”“阴平+上声”,偏误率超过60%,分别为65.09%、63.21%;另外,偏误率为50.94% 的“阴平+阳平”和50%的“阳平+上声”,以及46.22%的“阳平+阴平”组合,听辨正确率在半数左右。
当组合中含有前、后字较易把握的声调(如去声)时,学生对该组合整体的声调感知能力则强一些,含去声的组合“去声+非去声”“非去声(除上声)+去声”,仍是字组中感知正确率较高的,其中“去声+去声”偏误率为17.92%,是15个组合中最低的,去声是学生把握得较好的调类。
字组声调习得难度顺序,依次为上声+非上声>阳平+阳平、阴平+上声>阴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阴平>阳平/阴平+去声>去声+非去声。
三、教学对策
根据Eckman[3]、李嵬[4]、王蕴佳[5]文献,如果被测试者对某个音位的感知达到某一标准(所使用标准一般在80%与90%之间),则可认为被试已习得该音位;以本实验显示出的数据观之,则留学生们对汉语双字调尚未完全习得。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强化双字调教学
比起习得单字调,对于汉语非母语的留学生来说,双音节词语声调的习得难度增大,不只表现为上音节数增加了,而是连读音变的发生。双音节的音值不足,调值改变等,都导致学生适应不了与完整调(单字)不同的音高,最突出的是上声。而双字调是进入自然语流的基础,对于把握非单音节的感知与发音极其重要。因此,在打好单字调基础后,应当尽早让学生接触双字调的习得,熟悉语流音变的语音表现,从输入、输出两方面进行高频度操练。
2.突出上声变调教学
重视上声变调教学。进入语流后,除非修辞强调,上声调值一般不为214调,而学生首先对此的认知即不足,其次对变调规律认知薄弱,因此不可轻忽对上声变读及其规则的教学。建议在听力和口语两类课型的课上,通过变读规则的显性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并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听辨和发音);然后编制多类、高频、拓展(可扩句中上声)等练习加以强化。
3.进行两两调类区别性知觉训练
感知先于产出,感知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汉语二语声调的产出,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声调知觉训练,提高感知效果,使之作用于声调产出,提高发音质量。故在上述实验基础上本文建议,编制两两调类的区别性练习。例如,选去声这个学生把握得较好的调类,针对易混淆的阳上二调,编制诸如“去声+阳平”与“去声+上声”的多组词语,进行感知训练,用以对比、区别阳上后字;又如针对学生易混淆的阴阳二调,编制诸如“阳平+去声”与“阴平+去声”、“去声+阴平”与“去声+阳平”对比组合,区别阴平、阳平。用区别性知觉训练提高学生感知、产出二字调的准确度。
四、结语
本研究选取新HSK5级、6级词汇,編制双音节词表,对“一带一路”国家来华学历生,进行了双字调感知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字组中四声感知难度顺序为上声>阴平>阳平>去声,调域较宽的去声感知效果较佳,学生对该调的习得能力最强;对上声的感知能力十分不足,上声作前字时,因语流变调,不仅影响前字的感知正确度,还影响对整个字组的感知效果。本文基于实验结果与分析,提出强化上声连读训练,进行知觉训练等教学建议,以期改善双音节声调习得效果。
注释:
①偏误率计算方法:设某调或某组合为Y,设所求Y的感知偏误率均值为X,X=Y偏误次数/(Y听辨次数*听辨Y的实验人数)。
参考文献:
[1]林茂灿.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J].方言,1984(1):57-73.
[2]颜景助,林茂灿.北京话三字组重音的声学表现[J].方言,1988(3):227-327.
[3]ECKMAN F R.The Structural Conformity Hypothesi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nsonants clusters in the interlanguage of ESL learner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1(13):23-41.
[4]李嵬,祝华.说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J].心理学报,2000(2):170-176.
[5]王蕴佳.韩国、日本学生感知汉语普通话高元音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8-17.
责任编辑:张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