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慕兰:从名门女子到革命之花

2019-02-06彭苏

同舟共进 2019年11期
关键词:潘汉年

彭苏

在中国共产党红色谍报史上,有一位鲜为人知的传奇女特工。她曾营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也曾首先探知中共总书记向忠发被捕的消息,使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避免了被捕。她的红色特工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她就是黄慕兰。

挣脱封建婚姻

1907年7月18日,湖南浏阳北门外的黄家祠堂,一名女婴呱呱落地,父亲按照黄氏家族的“彰”字辈,给她取名黄彰定。

黄彰定的父亲是秀才出身,以教书为生,曾任湖南巡抚之子谭嗣同的幕友(师爷),帮助谭嗣同处理日常文书和整编书籍。戊戌维新失败和谭嗣同殉难后,他又与唐才常秘密反清,世人将其与谭嗣同、唐才常并称为“浏阳三杰”。

黄彰定从小读书就聪明过人,1919年,父亲把12岁的她送到著名的周南女校上学。周南女校是进步教育家朱剑凡夫妇创办,毛泽东、徐特立等人都与朱氏有来往。向警予、蔡畅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在学校里,黄彰定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

1923年,16岁的黄彰定按照儿时的婚约结了婚,丈夫不仅抽大烟,而且脾气十分暴躁,动不动就随意打骂家中的下人。黄彰定不能忍受这样的婚姻生活,果断离开了夫家,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脱离了封建婚姻,黄彰定像一只挣脱了牢笼的鸟儿,马上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她改名黄慕兰,意为崇敬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她很快加入了共青团,1926年又入了党,小小年纪就担任了中共汉口妇女部部长。在工作中,她认识了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刘少奇的夫人何葆珍以及何香凝、宋庆龄、郭沫若等名人。黄慕兰天生丽质,工作能力强,年仅19岁就给武汉的不少国共高层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在武汉三镇都小有名气。

不久,黄慕兰被派到董必武兼任社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工作。1926年底,党组织派她到苏联学习,行至上海时,董必武打电报给瞿秋白,让她返回武汉:“因工作需要,说服黄慕兰放弃赴苏联学习,转回武汉。”1927年的三八节,在董必武、瞿秋白撮合下,黄慕兰与1923年就入党,时任《民国日报》总编辑、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登报结婚。

1927年7月,继蒋介石后,汪精卫也叛变革命,国共完全分裂了。已经怀孕的黄慕兰随同党组织转入地下,她化装离开武汉到了南昌,在江西省委机关从事秘密工作。当时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任省委书记,宛希俨任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黄慕兰分管外勤。她挺着大肚子,学会了秘密工作最基本的技巧,如用米汤在《圣经》上密写文件,去旅馆与交通员对接头暗号,在码头故意晃荡等待到达的交通船等。1928年1月,黄慕兰生下了第一个儿子。三天后,宛希俨奉命去赣州兼任赣南特委书记,领导农民起义,四个月后,在率领农民武装进攻万安县城时壮烈牺牲。为了继续为党工作,黄慕兰只得把儿子送到宛希俨的老家。

1928年12月,黄慕兰在陈潭秋的推荐下,调往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

营救关向应

黄慕兰到上海后,被分配到党中央书记处工作,中央政治局开会时,她是做记录的秘书,同时还兼任党中央的机要交通员,在周恩来、康生、陈赓、潘汉年等人的领导下工作。

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中央特科主要领导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周恩来等人在钱壮飞抢先通知下脱险,但党组织几乎被摧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也被捕。鉴于关向应在党内的重要领导地位,被捕时用的是假名,顾顺章对关向应被捕还不知晓。周恩来紧急找到特科队长陈赓,要他告诉黄慕兰,不惜一切代价,抢在顾顺章知道消息前,尽快救出关向应。

周恩来之所以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黄慕兰是有特殊原因的。黄慕兰有一个在上海法租界当律师的密友陈志皋。陈志皋曾就读于震旦大学和上海法学院,后留学法国专攻法律,归国后在上海从事律师业务,被推为全国律师公会常务理事。黄慕兰之所以找到陈志皋帮忙,是在于他的父亲陈其寿。

在上海滩,陈其寿老先生可是个重量级人物。他除了家世显赫,是清陈阁老(元龙)的六世孙外,还曾是清朝二品,长期担任上海法租界刑庭庭长,是上海滩法学界的泰斗级人物,还是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救命“恩公”。

在黄慕兰的要求下,陈志皋充当了关向应一案的律师。黄慕兰特地拜见了陈老先生,老先生对她很有好感,打电话将主审关向应一案的法官约到了家中。此法官是一位年轻人,家中与陈家是世交。饭间,陈老先生说道:“这位黄小姐是我的干女儿……她的表兄是做生意的,不知为什么在上海被当作‘共产党嫌疑犯抓起来了。”因为关向应一案并无口供,也没有什么共产党的证据,法官答应陈老先生,说回去看过案宗后,便照陈老的要求办理。

就在关向应一案在办理中时,又发生了中共一把手向忠发被捕并叛变的事件。虽然向忠发还不知关向应已被捕,但周恩来要求黄慕兰抢在向忠发知道关被捕的消息前,就办妥关出狱之事。于是,黄慕兰又一次来到陈老先生家中。陈老先生得知自己交代的事还没有办妥,又打电话给那位后辈法官。法官告诉陈老先生,他已决定释放黄慕兰的“表哥”了,只是因为同案的另一人口供上有一点出入,现在正在核对。陈老先生得知办理此案的李书记官有抽鸦片烟的嗜好,便送去了四两最好的“云土”。那位书记官看在陈老先生的人情面子上,就把两人的口供改为完全一致。

在龙华监狱关了近半年的关向应终于重获自由。不久就被派往贺龙所创立的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红三军政委。

第一个探知向忠发被捕

就在中共中央焦急等待关向应出狱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出事了。

原来,六月的一天,陈志皋约黄慕兰到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两人在附近一家咖啡店喝咖啡时,租界當局巡捕房的法语翻译曹炳生推门而入。曹炳生和陈志皋是教会名校徐汇中学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兼密友。一见碰到熟人,陈志皋连忙起身招呼曹炳生入座,并将黄慕兰介绍给他。闲谈中,陈志皋随意询问曹炳生最近有什么新闻,曹炳生告诉他,巡捕房刚捉了一个共产党的大头头,60岁左右,湖北人,镶一口金牙,酒糟鼻子,只有9个手指头,是悬赏了十万元才抓到的,而且没有一点骨气,还没用刑就什么都交代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一旁的黄慕兰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一边细心听着,一边盘算着曹炳生讲述的特征,在头脑中逐个排除中央的领导人,最后断定有可能就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

曹炳生坐了一会便向陈志皋告辞,等曹炳生一走,心急如焚的黄慕兰便借口头疼,让陈志皋送她回家。几十年后她回忆:“我马上打电话给住徐家汇一家烟酒店楼上的潘汉年同志,告诉他我有极其紧急的事要当面告诉他,潘汉年很快就到了,我把听到曹炳生讲的那些话复述了一遍。”潘汉年听后大吃一惊,立即告别了黄慕兰,先在楼下转了几圈,确定没有特务盯梢后,连忙找到接替顾顺章任特科负责人的康生,康生马上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和众多同志转移。

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开门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自然扑了空。几天后,康生和潘汉年把黄慕兰接到了周恩来的秘密住所。“一进门,恩来同志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慕兰,慕兰,你真不错呀!”

由于向忠发是中共一把手,知道的事太多,政治影响太大,周恩来向黄慕兰提出,是否能通过陈志皋,用钱向巡捕房的有关人员收买向忠发被捕后的口供。但黄慕兰认为不妥,因为陈志皋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周恩来认为黄慕兰说得有道理,“你提醒了我,不能让你这么做,即使要买口供,也得通过其他渠道另想办法”。

向忠发被捕次日,也就是6月23日晚,敌人电告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蒋介石下令将向“立即处决”。向忠发被枪毙后,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仍不能肯定向忠发是否真的叛变。直到一年后,中央特科通过打进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内线人员,终于将向忠发的全部口供偷录出来,这才证明了向忠发确已叛变。

2017年2月7日,黄慕兰在杭州辞世,享年110岁。她的红色特工经历和为党作出过的贡献,将永远为后人怀记。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潘汉年
中央文委与“左联”、左翼文化运动
为潘汉年的“心病”作个“解”
潘汉年巧计“骗”日军
潘汉年巧计“骗”日军
亦师亦友:潘汉年与郭沫若
潘汉年与中央特科(1931~1933年)
西安事变与潘汉年
作为当年的审判人员,我们有一种负罪感
秋风萧瑟祭英灵
毛泽东为何亲批:潘汉年不能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