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稼轩:一首宋词里的豪士情怀
2019-02-06李开周
李开周
【“稼轩”之由来】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他有几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读者诸君想必都能背诵几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其实,辛弃疾还填过一首词,一首名气不大,但信息量很大的词。词的题目是《带湖新居将成》,调寄《沁园春》,全词如下: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我们先琢磨一下这首词的大意。
“三径初成”,意为用来隐居的房子刚刚建成。话说汉朝有一个叫蒋诩的人,辞官隐居,平时只跟两个朋友交往,所以在家门口开辟了三条小径,左边那条供朋友甲走,右边那条供朋友乙走,他自己走中间那条。于是人们都把蒋诩的住所叫做“三径”,后世文人也用“三径”来指代所有隐士的住所。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这几句描写了隐居之处的环境,有山冈有溪水,有绿柳、翠竹,有梅花、菊花、兰花,相当幽静优雅。
这么优雅的隐居住所,主人当然是辛弃疾。他在江西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打造了这么一片隐居之地,所以词题便是《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为何要在江西上饶隐居?因为他在江西当过官,喜欢上了带湖的风景。
辛弃疾在江西当官的职位是江西安抚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政、民政一把抓,近似于省长兼军区司令。但他当这个官没有多久,就被别人告了一状,说他欺上瞒下,专横跋扈,杀良冒功,草菅人命。此后,南宋朝廷罢了他的官,让他暂时回家养老。
罢官后的辛弃疾一身清闲,在带湖之畔买了一大块地,盖了一座大别墅——“带湖新居”。这座别墅,比当年陶渊明的茅屋和杜甫的草堂要豪华许多,但是,辛弃疾却低调地将其命名为“稼轩”。“稼轩”既是辛弃疾的名号,也是这座豪宅的名号。
别墅建成以后,辛弃疾邀请好友,南宋大臣、著名短篇小说家、志怪小说集《夷坚志》的作者洪迈,让他写了一篇《稼轩记》。原文较长,在此简单摘抄几句:
“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存,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横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上饶城北一里左右,有一片空地,三面临城,一面邻水,东西宽八百三十尺,南北长一千二百三十尺,地形平整,适合盖房。
“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度才占地十四。”祖籍济南的辛弃疾把这块土地买了下来,盖了一百间房子,才用去4/10的土地。
“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而归,必躬耕于是。”盖完一百间房子以后,辛弃疾又在房子东边的空地上开发了一大片菜园和一大片稻田,其中稻田占地十亩。又说,等他将来真正地退了休,就在这稻田里亲自耕种。
“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别墅的整体布局是这样的:东边是山冈,西边是山丘,北边建正房,南边有树林,用竹子编织小门,用苔藓装饰小路,路两旁栽种着海棠,楼房与平屋高低错落,随处都有小亭子可以休息,小溪在别墅里曲曲弯弯,淙淙流过,既可以临水观鱼,也可以刷洗砚台。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洪迈说得详细,东西八百多尺,南北一千多尺。南宋官方量地尺长达32厘米,照这个标准换算,辛弃疾的别墅总共占地超过十万平方米。俗话说得好:“虽有广厦千万间,睡觉只要三尺三。”这么大这么气派的房子,一个人住得完吗?
辛家人口众多。辛弃疾在娶了结发妻子范氏后,又陆续娶了整整、钱钱、田田、香香、卿卿、飞卿等至少六位侍妾,儿子则有稹、稏、穮、穰、秸、褒、穟等九人,女儿至少二人以上。再加上一大堆丫鬟、家丁、老妈子,全家总共80多口人,他盖一百间房子,差不多也就是一人一间而已。
这样一大家子人,日常消费自然相当巨大。说到底,这都是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
宋朝是古代中国官员俸禄最高的朝代,一个宰相一年的合法收入可以买下几千亩地,一个大臣单凭合法收入就可以养活几百个亲戚。如果没有这么高的俸禄,范仲淹不可能在苏州购置良田上千亩,建设义庄,救济所有的范氏族人;苏东坡同样不能一下子拿出三百两银子和五十两黄金,用来救济江南受灾的老百姓。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祖父虽在金国任职(先为县令,后为知府),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谋划如何驱逐金虏,克复神州。
唐亡又五代,五代又有宋,辛弃疾的祖先从陇西回迁山东济南,做过宋朝的官员,后来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掳北国,黄河以北沦为金国领土。辛弃疾的少年时代,就一直生活在金国统治的区域内。虽如此,辛弃疾始终把自己当成宋朝人,他身在金国,心向大宋,希望中原大地能重回大宋的怀抱。
史载,辛弃疾“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这虎虎生威的长相,一看就是一位北方大汉。辛20多岁的时候,金国皇帝完颜亮统领几十万大軍亲征南宋,前线打着仗,后院起了火,中原百姓纷纷起义,开始造金国的反。就在这个大好时机,辛弃疾拿出他祖父做官时积攒下来的家财,招募了两千名义军,与另一支义军首领耿京合伙造反,他担任耿京的参谋长。
23岁那年,辛弃疾被耿京派到南宋,被宋孝宗亲自接见。但是还没等辛弃疾回去,义军溃散,耿京也被叛徒杀害。辛弃疾大怒,高呼:“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率领50名亲兵闯进五万敌军大营,在敌人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活捉了叛徒,然后快马加鞭,一路闯关南下,抵达当时的南宋杭州。消息传出后,可谓在都城响起一声惊雷,时人评价:“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
宋孝宗先让辛弃疾当文官,任命他当江阴签判,又任命他当通判。然后辛弃疾先后在江西、湖北、福建等地担任提刑,带领一帮捕快和民兵剿杀那些主要由土匪和走私犯组成的反抗军。他胆大心细,极有军事才能,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很漂亮,屡次受到宋孝宗的嘉奖。
还不到40岁,辛弃疾就升任安抚使。他在湖北、江西、浙江都当过安抚使,期间被罢过官,被降过级,但是因为他的才能无人能替,所以每次罢官都能东山再起。他一生当中当过的最大官职是兵部侍郎,如果能再往上走两步,就是宰相了。
这几十年里,辛弃疾积攒下了一笔惊人的俸禄。这笔俸禄究竟有多少,拙著《古代名人的经济生活》做过一番考证,按购买力折合人民币大约是六千万左右。
南宋哲学家朱熹是辛弃疾的好友,淳熙九年(1182年),辛弃疾被朝廷罢免,闲居上饶,朱熹为此愤愤不平,他对弟子们说: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同样,辛弃疾对朱熹也敬佩有加,称他为“帝王师”。
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时任知南康军。某日,士兵们向朱熹报告说,有一艘客船挂着“江西安抚使衙门”的招牌经过南康境内,船舱被遮盖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瞧,里面装了整整一船朝廷禁止贩运的军用物资——牛皮。
朱熹不好意思查封,给辛弃疾写信通报,劝他别再这样做。辛弃疾回复道:“军中收买,势不为己甚,当给还之。”由于当时辛主管江西的军事,朱熹最后只好将货物放行了。辛弃疾的举动当然不合法,但在那个时代,其实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我们熟悉的抗金名将韩世忠以及岳飞的老上司张俊,都私自做生意,其中张俊还开了六座酒厂。
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可太平也。”南宋的武将也许不怕死,但是却很爱钱。爱财不全是为了私利,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南宋初年,朝廷的正规赋税远远不够养兵,统兵大将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去搞钱,否则当兵的吃不饱肚子,军队就会哗变。当年岳飞为了养活他手下的十万大军,也曾经在淮河南岸开发过商铺,靠收租来补贴军饷。辛弃疾派出大船走私牛皮,估计也有“多搞点儿钱,让我的兵都吃饱”这样的念头。事实上,他曾经创办一支能征善战的地方军队“飞虎军”,光是养兵的开支就高达每年几亿文铜钱,南宋朝廷拨的款不够用,辛弃疾只能自己想办法去搞钱。
【多面人生】
辛弃疾有钱,性格又是天生豪迈,所以对自己特别大方,一点儿也不迁就。他在江西上饶的豪宅,好友朱熹去观摩过一回,评价道:“耳目所未曾睹!”辛弃疾还有一个过命交情的好朋友,名叫陈亮,也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他给辛弃疾写过这样一封信:“始闻作室甚宏丽……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鲲鹏之意,较短量长,未堪奴仆命也。”
辛弃疾对朋友也特别大方。
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书院,缺乏经费,辛弃疾捐了一大笔钱。后来书院里有一个学生患上很严重的眼病,需要花重金才能医治,朱熹钱包干瘪,帮不上忙,给辛弃疾写信,辛弃疾马上把医药费拿了出来。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与辛弃疾交好。有一年,辛弃疾去陆游的家乡浙江当官,听说陆游想盖房子,就派手下人去给陆游送建房款,陆游死活不肯收。后来陆游还为此写了两句诗:“幸有湖边旧草堂,敢烦地主筑林塘。”我在鉴湖之畔尚有茅屋几所,怎么敢劳烦父母官辛大人帮我出钱盖房呢?这两句诗后面还有一句小注:辛幼安每欲为予筑舍,予辞之,乃止。”说明辛弃疾不止一次提出要出钱帮陆游盖房。
一个名叫刘过的年轻人,擅长填词,尤其擅长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填词。他曾向皇帝上书北伐之策,但所陈之策没有一句能让皇帝惊喜,多年来“衣裾尘土”,生活窘迫。辛弃疾爱才,他在任镇江知府期间,刘过为幕府宾客。刘因母病告归,辛把刘请到府上,见面先送了十万文铜钱,临走时又送了百万文铜钱。
除了在经济上帮助朋友之外,辛弃疾还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
前面说过,词人陈亮跟辛弃疾有过命交情,那是因为陈亮有一回喝醉酒骂皇帝,被人告发,关进天牢,马上要砍头。辛弃疾冒着自己被罢官的风险,向朝中大佬求情,到处拉关系走后门,才把陈亮从阎王爷的手里抢了回来。
朱熹一辈子提倡理学,因为陷入政治斗争,他的理学被朝廷禁止,门徒被朝廷罢官,他自己也被禁锢在福建老家,绝大多数老朋友都不敢登门拜访,唯恐受到牵连。但是辛弃疾胆大如斗,一直跟朱熹通信交流。庆元六年(1200年)3月9日,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朝廷随即下诏禁止人们到武夷山会葬。陆游不敢登门吊孝,只写了一封悼词,派人送到武夷山;辛弃疾却单枪匹马登上武夷山,在朱熹的灵前大哭了一阵。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敢公开为朱熹吊孝的大臣,只有辛弃疾一人。
豪爽、豪迈、讲义气,不怕死,这是辛弃疾。但是,辛弃疾在官场上的名声不太好。
首先,他是义军首领出身,直接从沙场进入官场,以武将的身份改任文官,所以,他总是不够圆滑。他有一说一,直言不讳,得罪了很多同僚,也得罪了不少上司。其次,他把战场上那一套杀伐决断的做法带进了官场,做起事来太果断,甚至到了武断的程度。
宋孝宗淳熙二年,爆发了赖文政茶商起义,辛弃疾临危受命,担任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讨捕茶寇”。
在镇压茶商起义事件中,辛弃疾展现了铁腕冷血、干练霸道的一面,他步步为营,围追堵截,终于将赖军逼入困境。后来,他派人前去劝降,赖文政见突围无望,接受了招安,辛弃疾随即将赖文政押解到江州处死,其余的义军八百余人,据说也被全部诛杀。
辛弃疾调任南昌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时,江西正发生严重的旱灾,粮食歉收,物价飞涨。为了赈灾,辛弃疾又是雷厉风行,并且有点“不择手段”,他在大街小巷贴出八个字的告示:“闭粜(音tiào)者配,强籴(音dí)者斩。”但凡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非斩即流。高压威逼之下,南昌的物价顿时稳定下来。
福建治安状况不好,经常有海盗出没,辛弃疾认为福州是强盗的老巢,盛产刁民,怀柔安抚无济于事,只能严刑峻法才能治理。这种政策很快有了起效,福建瞬间一片升平。
所以,南宋官修史书里载有人们对辛弃疾的很多负面评价,如“奸贪凶暴,虐害田里。”指公财为囊橐,视赤子犹草菅。”“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坦白说,以上这些恶评虽有夸大成分,却并非空穴来风。
辛弃疾有很高的抱负,他想跟金兵决战,想收复中原,想做一个比岳飞还要强大的英雄。遗憾的是,他只有在二十多岁时在金国跟金兵干过几仗,自从归顺南宋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面对金兵。他后来带的兵和他后来打的仗,通通都是为了平定内乱。
辛弃疾的后半生并不开心,他总是因为没有机会到前线参战而愤懑,愤懑久了,只能用归隐山林这种消极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焦躁。他跟堂弟辛助写信说:“钟鼎山林都是夢,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
他在江西上饶带湖之畔建造别墅,就是为了“只消闲处过平生”。
但他在那座豪宅里的居住时间并不长。大约十年以后,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稼轩”。又过了大约十年,他在愤懑不平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