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本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与策略

2019-02-06吕尚苗

西部学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现实价值融合策略

摘要:山西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通过内容互鉴、问题研讨、项目传导、行走山西等策略,在山西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师生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弘扬山西本土文化,并投身于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中。

关键词:山西本土文化;高职思政课;现实价值;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2-0077-03

历史悠久的山西,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富含着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因子,将高职思政课植根于山西本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育人载体,充实完善其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唤起学生对山西的关注,在铸魂育人的同时,为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山西本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

山西本土文化,是在三晋大地上形成的,被世代传承和普遍认可,是反映山西历史发展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风尚的智慧结晶。它包含以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文化等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大寨精神、太旧精神和右玉精神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山西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在价值取向上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的价值观是完全吻合的,梳理、挖掘山西本土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将会为思政课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

(一)山西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在“古中国”心脏所在地的山西,中华民族的祖先尧舜禹等将“孝”作为一切伦理德行的根本,“百善孝为先”。经过儒家文化的弘扬,孝道从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政治生活中的忠义、廉洁。孝与仁、忠成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源。

祖籍今山西运城的关羽,用忠、义、仁、勇谱写了英雄传奇的一生,被后世尊为“武圣”。狄仁杰、司马光、于成龙、陈廷敬、祁寯藻等山西能吏用一生来诠释践行“廉洁”二字,为山西优秀传統文化撰写了夺目闪耀的一页。以祁县乔家、灵石王家和太谷曹家为代表的晋商,将孝、仁、忠运用于商业行为,成为明清儒商的典型代表,创造了深邃的晋商文化。

山西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也是今天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源宝库。

(二)山西革命文化

革命时期,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舍生取义,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乐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有刘胡兰、尹灵芝等革命先烈的为国捐躯,也有太行奶娘的大爱哺育红色血脉,谱写了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它继承和吸收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突出表现为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

山西革命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无悔奉献,这些都成为今天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直观、最入心的优秀资源。

(三)山西先进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建设家乡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敢为人先,造福后代,凝结成一曲曲创新创业的赞歌,成为山西先进文化的缩影。

以陈永贵、郭凤莲为首的昔阳县大寨人,面对生产条件差、土地贫瘠的现状,勇于与困难作斗争,治山治水,解决了粮食问题,成为20世纪60年代全国农业建设的典范。20世纪90年代初,山西人民自愿捐资,用三年时间建成长度105公里,打开东大门、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太旧高速公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右玉县历任县委领导,率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造林,用心血和汗水让山川变成了绿洲。

山西父老乡亲吃苦耐劳、众志成城、敢闯新路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尚,对今天饱受多种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有着暮鼓晨钟式的功效。

二、山西本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现实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备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所应当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他们普遍存在学习投入持续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的问题。山西高职院校将山西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从本土文化鲜活生动的载体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的提高,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铸魂育人,继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弘扬山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历史阶段,面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民众价值观念转变等新的历史现实,山西高职院校坚持传承山西历史文化依托山西完备的中华文明图谱,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底蕴,不断进行高端创意、深度开发,形成具有中华文明基因的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文化品质,以引领和助力社会潮流。

近年来,山西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山西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本土文化意识,唤醒了他们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从而增进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身为中国人、山西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继而更积极地去弘扬与传承本土文化,以更加从容的定力、不卑不亢的气节、宠辱不惊的坚守、乐观向上的态度去直面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

(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服务山西社会发展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地下文明看陕西,地上文明看山西”的观点。山西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在,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地缘、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落后于全国发展的步伐,难以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导致大量人才不愿意留在山西,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山西要转型发展,必需有大量优秀的德智兼备的人才作为支撑。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任的山西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本土文化,将历史和现实衔接,用讲不完的好故事,去探求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让山西灿烂悠久历史文化与当代山西的改革创新形成共振,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关注和热爱,把他们培养成热爱山西、扎根山西、符合山西需求的特色人才,使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山西地方经济。

(四)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思政教师要更好完成传授人文素养、传承文化基因、铸造学生灵魂的重任,就必须从顶层设计层面深入挖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厘清山西本土文化脉络,深入学习理解本土文化,以本土文化为有效介质,设计好教学过程,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文化情感传递给学生。这些工作的完成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升华教师个人的文化品质和内涵。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设计思政课教学,需要思政教师突破惯性思维,将课堂设计在各类文化场所,以现场的氛围和仪式感来增强自己和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山西本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策略

(一)内容互鉴,山西先辈典范激活思政理论课堂

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一的。统编教材在适用性方面是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学子的,在思政理论与相关案例的选取和使用上更为注重学生学习的普适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选取更加贴切和更有亲和力的案例和知识,解读、诠释思政理中的理论要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将山西本土文化吸纳入教学内容,对山西本土文化蕴含的历史人物故事和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在充实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了解家乡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兴趣,从而可以使被学生认为“假大空”的思政课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集》,并针对某一教学章节,编写教学活页,供教师之间共享借鉴。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时,给学生讲尧舜的德孝文化、关公的忠义文化等,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并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在讲授“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时,给学生讲左权将军、刘胡兰烈士壮烈牺牲的故事,帮助学生从中感悟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的力量,更好掌握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山西本土文化与思政课理论教学达到“内容耦合”的融合效果。

(二)问题研讨,本土案例引领思政课堂头脑风暴

依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翻转课堂,课前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广播、书籍等融媒体的方式,大量收集相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大量资料进行集中展示,并解读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途径,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形成头脑风暴,之后以主角的角色参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讨论,教师及时点评并正确引导,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海量收集山西百年来的经济社会变迁资料,引导学生收集查阅百年票号、山西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和案例,如太钢的发展、太旧公路的修建、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北干线的建设,以及煤炭企业重组和山西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等资料和内容,在课堂上以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示讨论,深刻感悟山西人民由富到贫再到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从而回答“山西如何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以此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在讲到“建设美丽中国”时,教师安排两组学生课前搜集山西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报道,指定两组学生收集反映“右玉精神”的故事,回答“山西怎样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课上学生以组展示各组准备的材料并互评,通过对比,学生真正感受建国70年以来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老百姓植树的精神,进而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牢固树立这一理念。

(三)项目传导,开辟第二课堂融入山西本土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情”至關重要,既包括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也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而且两种情感相互支持。因此,如何让学生喜欢思政课,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思政课理论内容,就成为思政课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思政教师创新突破常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相应的教学或者活动项目,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和活动形式,开辟融入山西本土文化的第二课堂。如通过演讲、舞台剧、话剧等形式,使学生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中体验各种情感,从而让学生喜欢思政课,在情感上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认同。

例如,教师编写话剧《于成龙》的剧本,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每个同学都轮流扮演“于成龙”的角色,体会于成龙廉洁为民的理念;学生通过编排《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当代愚公——李双良》等舞台剧,更深体会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师生共同参与反映山西红色革命文化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抒情感,悟真知。

(四)行走山西,思政教学现场感悟直击心灵深处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内思政课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现场教学”则突破校园、书本的局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现场直观感受、体验丰富的教学氛围。行走山西,使山西优秀的本土文化在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融合到学生的价值观成长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场地,组织学生走进山西本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讲先进事迹,融时代精神,既让山西本土文化在青年学生思想中扎根,又让新时代精神在青年学生行动中落地。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山西榆次毛泽东纪念品展馆参观,并聆听毛泽东纪念品收藏者讲解展品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故事和毛泽东闪耀历史星空的伟大一生,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和毛泽东同志大理想、大胸怀、大气质的个人品格,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教师带学生走进晋商家风家训馆,领略晋商文化,感悟晋商家风家训,让学生体会晋商仁、义、智、勇和诚信经营的美德。

山西本土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有其现实性和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更广泛、更细致地筛选山西本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育人资源,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结合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讲好山西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山西发展,服务山西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苏平.德孝文化润三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2]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品读山西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

[3]王秀娟.政治学视野下的山西精神[N].山西日报,2013-06-25.

[4]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

[5]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吕尚苗(198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现实价值融合策略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高职思政课问题及对策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浅析洛克的有限政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