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当堂训练”三结合
2019-02-03钟卫贞
摘 要: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其实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达到自己能够读书的目的。高效课堂的创建离不开学生高效地学习。本文以《草船借箭》为例,试着解决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读、写”分离,“学、练”分离的低效现象。从“抓住经典段落,重点品读;抓住经典句子,当堂背诵;抓住写的契机,升华阅读;挖掘创造思维,当堂训练”四个方面论述了“读、写、當堂训练”三结合的案例展示及高效课堂构建设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与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的能力。“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如何扎实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语文素养,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文章试以《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围绕“读、写、当堂训练”三结合谈谈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 抓住经典段落,重点品读
什么是经典段落呢?如果是写景文,就抓写景方法的经典段,如果是启发类文章,就抓含义深刻的经典段,如果是叙事文,就抓细节描写的经典段,如果是写人,就抓人物对话的经典段。《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鲁肃谈帮忙借船等准备过程的对话,对于学生理解人物不同的心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就应该抓住这样的经典段落进行指导朗读。笔者让学生首先自由大声朗课文3、4、5自然段。再猜一猜:鲁肃、周瑜、诸葛亮在对话时心里分别都在想些什么?读懂“言外之意”。把他们心里想到的写在每人说话内容的旁边。接着让学生汇报并试读。鲁肃1:担心诸葛亮以及孙刘联盟的基础、埋怨、责备——忠厚;周瑜1:幸灾乐祸、刁难、一心置诸葛亮于死地——阴险;诸葛亮1:诚恳,谦虚、卖关子、胸有成竹、大智若愚,摆出艰难的样子。然后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注意语气和神态。接着小组汇报读。最后师生合作朗读。
再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只有一处写到了诸葛亮的表情,那就是“诸葛亮笑着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先让学生大声读课文6、7、8、9自然段,猜猜诸葛亮此时又在想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说明诸葛亮此时的心情,请找出来,画上线。再与鲁肃的“吃惊”表情对比朗读:“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课文中对话非常多,抓住了这两处细细品读,对于指导学生领会人物的形象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 抓住经典句子,当堂背诵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还需要抓住诸葛亮要鲁肃帮忙准备的那一段训练学生当堂背诵,笔者先告诉学生,诸葛亮与鲁肃谈造箭要求的一段话非常重要,关系着十万支箭的任务的能否顺利完成,我们要想办法背下来。请你们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背下来?(生:记数字、关联词,做动作、想场景);之后教师示范做动作,表演场景背诵给学生听;接着学生同桌试背并展示。
三、 抓住写的契机,升华阅读
阅读课上的写作训练,写作技能训练是次要目的,通过写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水平才是重要目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草船借箭》时,抓住了这样几个地方进行写的训练和指导。
(一) 提炼课文空白,写对话内容
课文中鲁肃受周瑜派遣去诸葛亮那儿打探消息,那么鲁肃与诸葛亮交谈完之后回去是要汇报此次打探的情况的。鲁肃会怎么回复周瑜呢?既要让周瑜觉得自己负到了打探的责任,但又不能让诸葛亮借船的计划泄露给周瑜。我先与学生启发谈话:
诸葛亮向鲁肃提了这些要求,他回去向周瑜汇报时,课文有没有直接写他们的对话?鲁肃在回去面见周瑜之前,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跟周瑜说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写一写鲁肃面见周瑜后的对话,注意标点符号要正确,符合人物的身份,还能通过你写的对话猜想出“话外之音”。看谁能按照下面的格式写得生动而精彩。学生汇报后,老师出示自己写好的对话内容:
周瑜问:“诸葛亮准备得怎么样?”(点评:这是周瑜最想知道的)
鲁肃说:“没见他有什么准备,他似乎并不着急。”(点评:既讲了真实情况——没什么准备,也表明自己认真审查了诸葛亮的内心,而不让周瑜生疑,以为自己办事不得力。)
周瑜说:“他向军匠们要了造箭用的材料吗?”(点评:这是周瑜最关心的,因为他前面故意让军匠们不给材料。材料不齐,就无法完成任务。)
鲁肃说:“他不需要咱们提供翎毛和胶漆。”(点评:点到为止,不能露破绽,说明还是造箭,没有透露借箭。诸葛亮是不会教鲁肃要怎么表达这个意思的,完全是鲁肃为保护诸葛亮而想起的应对周瑜的话。)
(二) 启发质疑问难,写提问内容
诸葛亮派兵布阵的方法非常具有逻辑性和灵活性,我让学生以记者身份,采取自己质疑的方法,层层剥笋,把诸葛亮每一步的用意弄个透彻。我再次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问题。方法如下:
请大家仿照刚才老师的对话,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人做诸葛亮,一人做军事栏目的记者,采访诸葛亮,针对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排兵布阵提几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用笔写一写你的问题。学生汇报之后,老师整理归纳学生问题并出示课件,让学生四人小组找伙伴按照老师归纳的问题练习一问一答,练习之后演示。比如:
生:请问诸葛先生,你为什么一开始要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
生答:因为曹操在北岸,我在南岸。这样就正好让船的一侧受箭……
生:那为什么你后来又要下令换成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
生答:因为如果不换方向,只是朝船的一侧受箭,船的另一边就没有箭,这样船身就很容易重心不稳,容易翻船。如果只是船的一侧受箭,箭的数量肯定远远不够,怎么能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呢?还有啊,我把船头掉过来,也方便我们顺利返回呀!这样,曹操就是想追我们也来不及啦!
(三) 学会归纳评价,改写歌词
“为真正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要达到预期目标,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改变。”笔者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改写歌词一个教学环节,不要求学生改写得多么好,但是有了一个新鲜的方法指导与训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会大有好处,且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对于领会课文人物形象会更加深刻、记忆犹新。
四、 挖掘创造思维,当堂训练
笔者在整篇《草船借箭》的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提醒学生关注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除此之外,还重点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当堂训练。
(一) 设计角色扮演,揣摩人物心理
针对诸葛亮笑着与鲁肃对话喝酒的一段对话,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向诸葛亮提问的形式,来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如下:
(课件出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针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诸葛亮的吗?你们问,我做诸葛亮,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老师问倒。
生:诸葛先生,大战之际,我发现你不但不紧张,而且还笑着跟鲁肃聊天喝酒。难道你不怕操兵追来吗?
师:我不怕,因为我算准了今天必将大雾漫天,江面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生:你怎么知道有大雾曹操就不来追赶?
师:因为凭着我多年的观察,知道曹操是一个谨慎多疑的人。
生:你怎么算准曹操会放箭,而不是用别的兵器?
师:因为曹操认为只有放箭才能吓退我们。
生:就算曹操放箭,你是怎么保证他一定能放出十萬之箭呢?
师:因为我虚张声势,一边叫军士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二) 利用悬念质疑,训练批判阅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最高层次是进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是全面分析,揭示本质的阅读过程,是一个思索、接受、批判的不断递进的深化过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既能吸取文章的精华,又能正确认识文章的缺陷与不足。在一次次批判性对话中,重新树立自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文中诸葛亮借箭的计策至少有三处破绽是能够让周瑜提早发现的,你们想知道是哪三个破绽吗?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并查找,最后教师归纳:1. 到江边搬箭(地点质疑)。2. 不用胶漆、翎毛等材料(不符合造箭常识)。3. 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不符合造箭速度)。同时,同学们读书不能只接受一种固定的观点,比如周瑜想杀害诸葛亮,难道仅仅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吗?当然不是,否则,你们也就太小看周瑜了。(课件出示)周瑜暗忖曰:“孔明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极具探索性的工程。此处仅以《草船借箭》为例进行范例性的探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牢牢把握“读、写、当堂训练”结合起来进行,不能互相割裂。虽然“放慢脚步,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然而,大量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读写活动应是在有意义、有策略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正是本文所努力探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
[2]靳玲玲.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30).
[3]王瑞卿.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9(5).
[4]李新春.刍议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9(19).
作者简介:
钟卫贞,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武平县岩前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