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策略
2019-02-03高若
摘 要:本文从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感召学生,用思想的光芒去影响学生,以及紧扣核心素养主题,以科学立德树人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对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教学进行了探讨,其对于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理想信念;核心素养;情景教学;实践活动;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面对当今世界相互振荡的各种文化,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更需要加强现阶段的德育工作,引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皇冠,那么道德与法治教学则是这个皇冠上璀璨的明珠。道德与法治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高德育实效,给学生的终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其良好的个性、优秀的品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开放、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在纷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使他们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这一层面来讲,我们任重而道远。有“魂”之人方能铸“魂”,这个“魂”对于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就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信”和对家国对党的热爱之“情”。所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才能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品德、治学态度,甚至言语、仪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处处都要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生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用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感召学生,用思想的光芒去影响学生,这是老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创造的最美好的德育教学氛围。
随着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核心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发生许多变化。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应当有更多的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脱离机械的说教和形式主义,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现实和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而教。用多种方式创造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学的德育实效。
二、 紧扣核心素养,科学立德树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统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提出了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道德法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变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真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提高。教学所采取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就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而言,明显存在着积极和消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假若载体不当或内容空洞,或方法不科学,或手段落后,学生必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紧扣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的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这同样也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既然是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培养核心素养就离不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情境创设要真实,不虚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出发,把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应用到课堂上,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但仅仅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或学生成长的场景搬到课堂上是不够的。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则“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要关注他在情感方面、观念方面的发展,要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渲染道德情感,用回归现实的情景来帮助学生认知,实现“情”“境”交融,最终形成道德实践。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设情境是为了要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所以情境教学离不开教学中老师的激疑生问。所以我們的教学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多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要在学生思想的困惑点或在思维的突破口来提出问题,点拨学生,这对于形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离不开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因为真正的素养一定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中通过讨论、辩论、情境分析等方式生成和提升的。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进辩论赛、议题式讨论、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和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中,我围绕教材设计了三个议题:1.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利与弊?2. 我们应如何看待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3. 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这三个议题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最后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别的同学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最后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三、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好奇心的时期,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天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产生、应用和发展的全过程,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事物,探索真理。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学生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参观博物馆等形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開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需求。也有提高思想境界,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得到社会认可的要求。所以,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我们应多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以自己的劳动满足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获得发展。
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实施策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点,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 活动中要在学生“动手做”“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在全身心参与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2. 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彻于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但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由学生合作小组共同完成。教师要结合学生经验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学生合作小组要根据老师的主题确定选题,完成制定活动方案,责任分工、实施方法等任务,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规划能力;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合作小组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心得笔记等方式,反思成败得失,提升个体经验,促进知识建构。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勤于探索,善于钻研,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让学生逐渐养成开放的学习模式、思考模式,为他们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 总结
走向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立足核心素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道德教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生活化转变。通过正面灌输、实践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高若,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市吉利区教体局教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