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学课堂与当地种植资源开发利用相互关系的探究
2019-02-03柯木兰
摘 要:本文以农村科学课堂与当地种植资源开发利用相互关系的探究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种植资源在农村科学教学中开发利用可信性和农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开发利用价值必要性分析为主要依据,首先分析了本地具备丰富资源可被开发利用和趣味性强具备浓厚家庭基础,其次从构建特色学校实际需求、可以解决资源不足问题、挖掘农村资源彰显家乡优势,最后从挖掘植物资源,替代标本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挖掘农村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内容;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农村资源共享;形成宣传队伍,开展宣传活动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升当地种植资源开发在农村科学课堂中价值,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农村科学课堂;种植资源;教学活动;家乡优势
科学课程存在开放性特征,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以及自然环境等场所中的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学习分布在不同区域中,满足地区教学经验。尤其是处在农村科学课堂,教师要高度重视当地种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其引入到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懂得珍爱生命等,
所以,为了更好地弥补学生的不足,要针对当地种植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针对性选择,从而不断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一、 种植资源在农村科学教学中开发利用可信性
(一) 本地具备丰富资源可被开发利用
学校地处漳州芗城区的天宝镇,这是一座千年古镇。这里盛产香蕉,天宝香蕉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因此,学校周围就存在着“天宝香蕉海”、天宝五峰山“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非常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科学习提供辅助材料。科学知识就是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植物和动物等进行研究,一般以实验为主,农村种植各种植物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帮助。
(二) 趣味性强具备浓厚家庭基础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人物环境比较熟悉,所以在开发利用中可以借助学生兴趣点开展,聘请当地老农为课题研究校外辅导员,针对农村种植资源挖掘和开发进行研究,将学生课内教学延伸到农村种植基地和大棚中学习,为学生提供接触农村蕉园和菜园的机会,在学生不断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 农村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开发利用价值必要性分析
(一) 构建特色学校实际需求
基于新课改角度上分析,课程改革是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从学校环境、自身条件以及学生发展角度分析,为学校教育发展,需要构建独特教学内容,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形成教育改革特色,将农村资源有效利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深度挖掘教育农村学校附近的种植资源,形成教学特色。
(二) 可以解决资源不足问题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不过和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资源是不足的,资源因为时空影响限制因素比较多。为更好地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学校可以开发一些农村可利用种植资源,将资源整合起来,分层次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将开发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和科学知识融合起来,不但可以弥补资源不足问题,还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 挖掘农村资源彰显家乡优势
我校挖掘的具体资源属于种植行业,主要是蔬菜和天宝香蕉,存在很大规模。将其和科学知识中的种植内容结合起来,凸显家乡种植行业特色,将农村种植资源和经验引入到教学中,做好课程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彰显农村资源优势。
三、 借助当地种植资源开发利用激活农村科学课堂
(一) 挖掘植物资源,替代标本开展教学活动
科学课程中生命世界相关内容占据比例是比较大,此部分内要求学生针对一个植物进行亲子栽培、观察和记录,还可以饲养一只小动物,观察正常过程、生命周期以及繁殖等,通过两者深度结合可以感受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关系。在城市中进行此类科学教学知识,必定会受到过因素干扰和影响,使得学生无法针对科学自主学习。而在农村这些植物和动物资源则是必备的,非常容易挖掘的,所以可以针对苏教版《校园里的植物》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农村种植资源,不过这样一个种植过程是不可能一瞬间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时间亲自栽培、观察和记录。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农村植物资源挖掘工作,针对各种农作物以及植物进行挖掘,为科学教学提供资源。教师引领学生到天宝香蕉果园对植物成长情况进行观察,每隔一段时间就去记录一次,一直到收获为止。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种植一些其他植物,网络搜集种植注意事项和过程,按时浇水和除草等,更好地挖掘教学资源,做好引导工作,教给学生更多有效方法,从而不断提升科学教学课程效果。
(二) 最大限度挖掘农村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内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为更好地提升科学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针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整理,真正理解编辑者意图,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做好整合工作。将新旧教材之间进行对比,感受变化,结合新教材特征,满足学生科学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使得学生可以从自身体验过的真实问题转变为科学模型,做好解释和分析工作,使得学生获得无限知识经验后,思维和情感也得以发展。教学要懂得将农村植物资源有效融入教学中,开发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对课程进行合理演示和操作。在结合科学教学实际需求,对科学教材和收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處理,做好教师教和学服务工作。要高度重视挖掘和保留对于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用的资源内容,要保证资源充足,足够学生使用,从而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发挥出自身价值。首先,挖掘拓展教材中思考和讨论以及互动案例内容等相关内容,在设计内容上要重点突出科学学习目标,教师再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好目标设计工作,对科学教材上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例内容,掌握相关技能。比如在苏教版《植物和我们》知识内容时,植物和人类可以共存,不过人们的破坏随时会导致植物的灭亡,教师可以在讨论和研究中加入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植物和人类关系,以及两者共存条件等具体分析,突出植物和人类共存价值,体现教学真实性,做好资源整合工作,提升科学教学效果。
另外,充分借助二次开发教材中相关图片和图表内容,为学生展现三维立体知识内容,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环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教材无法给予的。所以不管是教材中的给予的图片还是图表,教师一定要做好二次开发工作,将静态图表转化为动态内容,激活课堂,为学生展示更加直观立体的内容,将无法理解的抽象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处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程度,掌握好科学学习原理和目标,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借助农村资源展示真实内容,很多科学知识中内容都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为更好地延伸教材,教师可以将农村资源引入其中,做好课程融合工作,通过学生亲自观察过的实物增强感受,将小资料和阅读材料中的知识真正展示在学生面前,借助此种生活化资源可以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意志,促进学生学习。
(三) 借助网络资源,实现农村资源共享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可以获取来自各个地区和国家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及教学,并广泛适用在学校、生活和自然之中,供人们学习,所有新時期需要加强学科之间渗透效果,科学和网络不能分离进行,科学在网络中存在,可以网络发展基础,并且网络之中存在很多方面科学资源。农村种植资源的整合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到网络上,供学生学习和教师参考。农村教师要意识到资源的价值,合理开发和利用,自主收集和整理。汇编成册后可以实现不同学校共享,教师针对挖掘资源深度交流和替换,结合本校学生科学学习状态和成果选择性教学,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直观立体三维种植资源、过程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更多兴趣,想要自觉融入教学中,针对知识内容主动收集,不断扩展学生学科知识范围,成为探索宇宙的新一代少年。
(四) 形成宣传队伍,开展宣传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不同队伍开展,可以基于大部队基础上成立宣传队,不但教师高度重视农村种植资源挖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将家长的种植知识分享给其他学生,教师合理辨别后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素材。在资源开发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进行,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充分挖掘农村教材资源,因地制宜,丰富科学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有创造性的科学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开展教学资源,将综合资源整合起来。进而可以在教学中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所以学生要高度重视农村种植资源,深度挖掘和利用,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可以形成教学案例,便于学生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所以农村地区教师要注重农村种植资源挖掘,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整合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实现农村种植资源共享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军,董芳芳.关于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9(22).
[2]郑庆新.将错就“错”,精彩生成——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9):103-104.
[3]江敏.小小科学探究营——农村幼儿园乡土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好家长,2017(70).
[4]胡立峰.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运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15).
[5]孙海红.浅谈农村初中科学探究式课堂的有效教学[J].都市家教,2017(1):190-191.
[6]胡波.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10):55.
[7]张国玉.浅谈农村学校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2018(5).
[8]杨尧飞.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学,2018.
作者简介:
柯木兰,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天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