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就”的歧义分析

2019-02-03段怡璞

名家名作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句末助词歧义

段怡璞

[摘要]主要探讨了副词“就”与数量成分搭配时出现的一些歧义现象,并对这些歧义现象进行了主观量、基于语义指向的认知凸显问题和句末助词“了”的隐现问题的分析,理清“就”字句出现歧义的原因,从而实现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

[关  键  词]副词“就”;主观量;语义指向;认知凸显;助词“了”;歧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与“才”的辨析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相比于“才”字,“就”字有两种情况存在,如:

(1)我们年级一共三十个人,我们班就二十个。(多)

(2)二班有三十个人,我们班就二十个。(少)

在例(2)中,“就”与“才”的作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都是强调“我们班”人少,但在例(1)中,“就”不能替换成“才”,“就”在这里的作用是强调“我们班”的人多。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探究“就”字出现歧义现象的原因,并为之后的“就”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1.副词“就”的常见用法

副词“就”有多种用法,包括在复句中的固定搭配,如“只要……就……” “要是……就……”“一……就……”等,在固定搭配中的“就”基本没有歧义现象,因此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本文主要讨论与歧义相关的“X1+就+X2”结构。

副词“就”主要用于“X1+就+X2”结构中连接两部分内容,用于表示二者之间的“较快衔接”(范立珂,2009),如:稍不留神就打错了。在“X1+就+X2”结构中,X1或X2可以是数量成分用来表示比预期数量多/少或比预期时间早/晚,本文主要讨论这种情况下副词“就”的歧义问题。

与数量成分搭配的“就”字结构可以分为五类,即:X+就+数量成分+了;X+就+VP(+了)+数量成分;X+就+数量成分;数量成分+就+X+了;数量成分+就+X。

笔者在下文中分别给这五种结构配上例句,以便对“就”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

(1)X+就+数量成分+了

①她结婚就二十五岁了。

②小李来的时候就五点了。

③他到剧场时就七点了。

(2)X+就+VP(+了)+数量成分

④她就结了两次婚。

⑤小王就吃了三碗饭。

⑥他看这本书就花了三天。

⑦我们班就二十个人。

(3)X+就+数量成分

⑧她结婚就二十五岁。

⑨我作业写完就八点。

(4)数量成分+就+X+了

⑩她二十五岁就结婚了。

小王三点就来了。

他七点就到剧场了。

(5)数量成分+就+X

她二十五岁就结婚。

他每天六点就起来锻炼身体。

这种衣服十几块就能买到。

通过对不同的“就”字结构的例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副词“就”位于数量成分之后时,句子没有歧义,如(4)和(5)。在(4)(5)中,位于“就”前的数量成分都属于主观小量,不论“X”后是否加“了”均表示比预期的数值小,比预期的时间早。

当数量成分位于副词“就”之后时,“就”字结构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先根据有无“了”分成两类,有“了”时又可以根据 “了”是否在句末分为两类。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在“就”+数量成分的结构中,当“了”位于句末时句子没有歧义,当句末没有“了”时句子有歧义。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笔者发现,“就”字句的歧义不仅与数量成分的位置有关,也与助词“了”的隐现有关。基于上述发现,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影响“就”字句歧义与否的两个要素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就”字句产生歧义的原因。

2.副词“就”的歧义分析

关于副词“就”的研究,前人曾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主观量问题。本文将沿用这个观点,并结合副词“就”的歧义问题进行相关说明。之后,笔者会结合语义指向分析认知凸显理论下“就”字句的歧义问题。最后,笔者也将对句末助词 “了”在“就”字句中的隐现所造成的歧义进行研究。

(1)“就”字句中的主观量问题

主观量是指“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陳小荷,1994),主要是指说话人对谈话内容中数量成分的大小的判定,即说话人认为是主观大量还是主观小量。

副词“就”与数量成分共现时,往往含有对主观量大小的评价,而其出现歧义的原因也与它既能评价主观大量又能评价主观小量有关,如:

①她结婚就二十五岁了。

⑩她二十五岁就结婚了。

在前一例句中,副词“就”评价主观大量,即认为“二十五岁”“结婚”年龄大于预期,应“二十五岁”之前“结婚”;而后一例句则正好相反,副词“就”评价主观小量,即认为“二十五岁”“结婚”年龄小于预期,很多人“二十五岁”以后才“结婚”。

笔者发现,当数量成分位于副词“就”之前时,“就”评价的均为主观小量,如:

小王三点就来了。(“小王”来得早)

他每天六点就起来锻炼身体。(“他”起得早)

这种衣服十几块就能买到。(“这种衣服”价格便宜)

而当数量成分位于副词“就”之后时,“就”评价的主观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主观大量,一种是歧义现象,如:

②小李来的时候就五点了。(“小李”来得晚)

⑤小王就吃了三碗饭。(歧义)

⑧她结婚就二十五岁。(歧义)

例②中的“就”评价主观大量,笔者不再赘述,例⑤和例⑧中的歧义问题笔者将进行一个简要说明。例⑤中的“就”评价主观大量时,表示“(一共有四碗饭,)小王就吃了三碗饭,(其他人只能吃一碗了)”。当“就”评价主观小量时,表示“(小王平常能吃五碗,)小王就吃了三碗饭,(他还能吃两碗)”。例⑧中的“就”评价主观大量时,表示“她结婚就二十五岁,(生孩子要三十岁了)”。当“就”评价主观小量时,表示“(别人都是三十岁结婚,)她结婚就二十五岁”。

由于部分副词如:“只”“光”等只能评价主观小量,因此不会出现歧义现象,而副词“就”既可以评价主观大量也可以评价主观小量,因此“就”在特定结构中会产生歧义现象,这是副词“就”的主观量特殊性引起的。而关于副词“就”在特定结构中产生歧义现象的其他原因,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进一步探究。

(2)“就”字句中的语义指向与认知凸显问题

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某一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其他成分语义上的直接联系”(徐以中、杨亦鸣,2010),有前指和后指两种。在含数量成分的“就”字句中,副词“就”往往指向句中的数量成分,结合笔者在前文的研究可知,在“数量成分+就+X(+了)”中,副词“就”前指数量成分表示主观小量;在“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中,副词“就”后指数量成分表示主观大量。

在剩余的两个结构“X+就+VP+了+数量成分”和“X+就+数量成分”中,副词“就”的指向比较复杂,它不只后指数量成分,同时还指向句子中的动词部分,这时就需要借助认知凸显理论进行分析。

认知凸显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王文斌、熊学亮,2008)。凸显的不同主要是人的认知差异造成的,也正是因为人的认知差异,使同一个句子出现了歧义,如:

⑥他看这本书就花了三天。

副词“就”指向时间“三天”和动词“花”,此时该句有两种含义,即:A花的时间长;B花的时间短,由于对不同的人来说,读书的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出现歧义:当人们的认知背景是三天可以读两本书甚至更多时,A凸显出来,则该句说明“他”读书花的时间长;当人们的认知背景是五天可以读一本书时,B凸显出来,则该句说明“他”读书花的时间短。

同理,例⑨“我写完作业就八点”也可以运用基于语义指向的认知凸显理论解释其歧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类特殊的情况,如例⑦“我们班就二十个人”该句看似没有动词,其实该句的动词只是被省略了,完整的句子应为“我们班就有二十个人”。因此,副词“就”实际指向的是数量“二十个人”和动词“有”,这样也就可以运用认知凸显理论对该类句子进行歧義的分析了。

(3)“就”字句中助词“了”的隐现问题

上文的研究似乎已经解释了“就”字句的各种结构,特别是歧义现象,但进一步观察后笔者发现,“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和“X+就+数量成分”结构相似度极高,但前者句末有助词“了”,所以没有歧义,而后者没有“了”就存在歧义,说明句末助词“了”对消除“就”字句的歧义作用巨大,接下来,笔者将对“就”字句中的句末助词“了”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句末助词“了”对消除“就”字句歧义的作用。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了”的释义有两种:“了1”用在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结合“就”字句的结构可知,“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中的“了”属于后者,主要用于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到该时间点时动作的完成。

结合副词“就”后指数量成分评价主观大量可知,“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可用于限制主观大量的值,即凸显该结构的主观大量作用,而假设该处凸显的是主观小量时,句末加助词“了”将会使句子的语义不明。所以,该结构中的“就”用于评价主观大量,也就消除了指向动词后出现的评价主观小量的歧义。

由此,“X+就+数量成分”结构与“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在句末助词“了”上的歧义与否问题也就得到了解释。

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就”字句中出现的歧义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主观量、基于语义指向的认知凸显和助词“了”的隐现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大致理清歧义的产生原因,从而为下文的应用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3.副词“就”的教学建议

根据上文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对外汉语的教学建议,即教材和教师。

(1)教材方面

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因此,在安排语法学习时,应将相对简单的结构放在前面,难度较大的部分放在教材体系的靠后位置,而对于歧义结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在“就”的编排上,应先安排“数量成分+就+X(+了)”结构的学习,指出“就”在该结构中表示主观小量的用法,之后加入“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及其表示主观大量的情况,要特别强调“了”在该结构中的作用,而对于有歧义的“就”字结构则不应加入教材,避免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但该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加入教师用书中,提醒教师在课程中灵活安排。

除了遵循先易后难原则外,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相似内容的说明和对比,如在“数量成分+就+X(+了)”结构的陈述中简要说明“才+数量成分+就+X+了”结构,指出“才”可以省略且仍旧表示主观小量的情况;将“X+就+数量成分+了”结构与“X+才+数量成分”结构作对比,说明二者结构的相似性和语义语用上的差异。

(2)教师方面

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讲解语言点时应尽量简单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法操练,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就”字句教学上,可以把不同的结构特征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识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如:表示主观小量的“就”字结构是“数量成分+就+X(+了)”,有时候该结构也可以有“才”字,组成“才+数量成分+就+X(+了)”;此外在教授表示主观大量的结构“X+就+数量成分+了”时,可以将其与“X+才+数量成分”结构进行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此外还应强调“就”字结构中的“了”不可省去。在进行结构讲解之后,教师还应给出特定情境,让学生进行举行操练,句型操练是语法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并检验其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除了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的复现,帮助学生反复巩固已学的知识点,也可以在学习新知的条件下回忆旧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X+就+数量成分+了”之前,先带领学生回忆“数量成分+就+X(+了)”结构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再开始新知识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就”字句的不同结构,并理解不同结构下的语义及语用差异。

教材和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中合理运用一些原则和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4.结语

本文主要总结了副词“就”与数量成分搭配时的歧义现象,并从三个角度对这些歧义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从主观量方面看,“就”字句的歧义出现在数量成分位于副词“就”之后的结构中,从这一点上看,主要是由于“就”不同于“只”“光”等,它具有主观小量和主观大量这两个评价功能;从认知凸显上看,主要是由于副词“就”语义指向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在特定结构中凸显了双重语义;从句末助词“了”的隐现上看,原本存在歧义的“就”字句由于句末助词“了”的出现,凸显了副词“就”的主观大量的评价作用,从而消除了可能出现的歧义。

本文在分析了副词“就”的歧义问题后,还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这些研究指导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特别是教材的编排和教师的教学如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使这一问题的探究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当然,本文还有很多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就”字句歧义与焦点重音的关系、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心理预期对歧义句的影响等,笔者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祝东平.副词“就”的释义[A]. 中国应用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应用语言学会、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07:12.

[3]邓川林.“就”“才”的量级构式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4):81-89.

[4]李俊,陈晨.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7(10):1345-1358.

[5]薄巍.基于标记性假说留学生多义副词理解难度研究:以“才”和“就”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7,2(11):104-109.

[6]何伟.现代汉语副词“就”字的功能视角研究[J].外语学刊,2016(5):78-84.

[7]杨松柠,金颖男.副词“就”的语义结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98-104.

[8]陈琦.“就+数量成分”中副词“就”的用法考查[J].语文天地(高教·理论),2013(1):7-10.

[9]王青云.论副词“就”“才”和语气助词“了”的共现[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59-62.

[10]张羽.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消除语用歧义的原则[J].文教资料,2012(14):45-46.

[11]曹妍.副词“就”与“才”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的关系[J].语文学刊,2011(11):79-80.

[12]徐以中,杨亦鸣.“就”与“才”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J].语言研究,2010,30(1):51-59.

[13]范立珂.副词“就”的三种句式的语义、语用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9,23(6):106-108.

[14]易正中.副词“就”的基本义及语法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6):79-80.

[15]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46-54.

[16]邓根芹,李秀云.限定副词“就”的句法、语义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79-83.

[17]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1):16-34+93.

[18]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21-131.

[19]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18-24.

[20]王还.漫谈汉语一些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28-31.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句末助词歧义
格助词“に”と“で”的使用区分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贵州方言先行体助词的语法功能及地理分布研究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湖北天门方言“的”的用法探析
释疑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助词“给”的发展变化研究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