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物流岗位群的高职物流教学对策
2019-02-02高晓莎
【摘 要】本文论述国际物流岗位群对高职物流教学的影响及对策,国际物流岗位群对人才有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但我国高职国际物流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缺陷,据此提出合理设置国际物流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改善高职国际物流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 岗位群 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53-02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外经济活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国际物流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现阶段我国开设国际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对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并不完善,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较为生硬,需要摸清物流岗位群的发展趋势和需要,通过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高职物流教学与国际物流岗位群的有效对接。
一、国际物流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
(一)专业素质要求。物流产业属于复合型生产服务产业,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随着钢铁、煤炭等生产资料物流需求有所放缓,消费需求成为物流业的主要推动力,国际物流岗位群大多是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和商贸服务物流行业,集中于采购、运输、物流管理、货运及单据处理等各个方面,对于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有较多要求。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以及国际物流基本理论。其次,作为一名专业的国际物流岗位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市场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好的沟通能力是其工作基础,在行业密集的现代经济社会,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市场潜力,在岗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以保证其在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自由贸易区等地的工作。高职国际物流专业应当注重培养能从事国际采购、供应链运作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最后,专业的国际物流岗位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实务运作能力,优秀的国际物流岗位工作人员应当能实现物流活动在企业中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过程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能运用物流服务与营销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物流工作水平,促进国际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能力素质要求。国际物流的工作范围很广,工作对象不仅仅是物品,还涉及服务与信息方面,包括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为保证物流工作的顺利进行,国际物流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灵活协调的组织能力与面对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还能一并处理突发事件并执行附加任务,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并充分使用的能力。而现代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名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综合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运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我国高职国际物流教学存在的缺陷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对国际物流专业理解并不透彻,在不了解自己专业性质和就业方向的情况下,院校培养的重点和专业性显得更为重要。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高职院校应当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素质,在课程设置中更为注重岗位所需人才的技能。而目前大多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际的物流岗位需要并不一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和目标,学习过程中也不愿配合教师教学,导致所开设的专业课与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脱离,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加难以适应岗位工作,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阻碍。
(二)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国际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保证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物流行业人员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基础,国际物流岗位注重工作人员的工作实践与工作经验,需要工作人员在拥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和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中,教材偏重理论,日常的考核评价也较为偏重理论知识,实践课程课时十分有限,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缺少机会的情况下缺乏必要的操作能力,对其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阻碍。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物流服务对市场的适应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岗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服务提供者,需要具备相当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这就更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对国际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三)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现代高职院校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这对实训要求极高的国际物流岗位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际物流岗位的某些专业课程需要计算机机房来配合,以组织更高效的课堂项目化教学。如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条形码技术的实践课,需要借助计算机和打印机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印象。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国际物流岗位的实训课堂建设并不完善,在教学方式上也很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教师都是从管理、运输、经济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在物流实践上缺乏经验,而部分专业物流教师尽管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物流工作经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流工作的更新换代,教师掌握的知识理论、实践技能和教学方法都有所落后,难以适应新时代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改善高职国际物流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国际物流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合理设置高职院校国际物流課程体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只要清楚专业构建和课程设置的逻辑,明确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征,了解就业岗位的主要类型和分类原则,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重点。首先,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和专业要求,整合和运作校内外各种资源,科学合理地系统布置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国际物流岗位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入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帮助学生通过物流行业资格考试并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最后,国际物流专业需要涉及国际物流论、贸易实务论、物流风险管理等多门课程,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应当遵循合理、够用的原则,向学生教授相关理论知识,侧重于相应基础性课程,如仓储与配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程,利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工作。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国际物流岗位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对国际物流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快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统筹相关专业在设备上的共享和实践基地的开拓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将实践教学中心、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以及创新创业平台结合起来,体现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的新要求,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对内的考核功能和对外的生产功能。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模式和问题解决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校内的实践基地可以采用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提高基地的开放共享程度,为学生寻找实习企业增加优势,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不仅能解决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能给教师教学改革提供素材,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水平。
(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评价方式对专业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部分高职院校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技能比赛和教学成果八个部分构建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价上以笔试为主,考的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将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列入专业建设要素中来,同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加大课堂表现、实训内容以及实习报告等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给学生设置国际物流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和教学评价改革将更好地指导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国际物流岗位群对于高职院校国际物流专业改善自身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各大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结合物流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拓适合自己的特色教学方式,为我国的国际物流岗位培养符合要求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广文.高校物流课程体系与国际物流岗位群的对接[J].现代经济信息,2018(20)
[2]李洁,欧阳岚.高职国际型物流人才职业道德和物流服务意识培育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8)
[3]陳耿冰.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7)
[4]夏成钢,陆乾山.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5)
[5]张蓓蓓.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高职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7)
[6]王云,林青.行业形势变化下的专业转型升级创新探索与实践——基于国际物流专业群协同育人的视角[J].吕梁学院学报,2017(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 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校企共建平台下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GXHZJG2017B18)
【作者简介】高晓莎(1979— ),女,贵州安顺人,工程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物流管理。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