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探析
2019-02-02邱佳
邱佳
【摘 要】本文分析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的构建目标与思路,提出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建立产教融合弹性架构,开拓工匠文化教育新思路;打通复合多模教学渠道,形成多重维度职业教育新形态;创立产学并重教学阵地,营建匠心与创新兼备的职业教育新环境;筑造协同思想培育机制,营造开放求实职业教育新文化。
【关键词】工匠文化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对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04-03
当下,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正向中高端快速迈进,这对人才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研发成果转化到实现产品制造的过程,既需要創新拔尖型人才,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保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解决高技能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瞄准市场趋势定位行业需求,多元并举、多管齐下推动产教融合,为职业教育搭建四通八达的上升渠道,提升教育格局,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多层级智慧职业教育,培养高精尖创新巧匠型职业人才。
一、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实现强国梦不仅需要科技研发、治国理政的高精尖人才,同样需要大量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人才,职业教育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匠人的最主要孵化器,是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器。当前,在职业教育中根植工匠文化,构建滋养工匠精神的职教价值体系,将工匠文化要素融入职业教育环节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是发展开放创新职业教育重振“工匠精神”、培养“匠心”人才的重要途径。
当前,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错位相悖,职业教育“标准化”“狭隘化”“陈旧化”,急需校企深度融通,构建产学研创校企共同体,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内涵化发展,激发人才培育行业创新活力。
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企”双主体一体化融合性低,理论教学机制基本替代实践教学,产教脱节导致工匠精神只能以形式化存在。其次,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产教过程成果缺乏产品化成果,匠人、匠心雕琢与创新很难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再次,匠心未能与职业形成一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与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任重道远。最后,匠人文化与产教融合标准化体系尚未形成,评价机制在职业教学过程环节嵌入性不高。
二、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的构建目标与思路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制造业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下,以行业动态需求为依托,深挖校企双主体职教培养模式,培育校企创新联动发展共同体。激活产教融合内生动力,拆分锻造产业链,重组价值链,塑造人才培养链,将工匠精神、领先科技、创新思维、先进管理、职场文化等元素注入职业教育,补齐职教实践短板和产业创新短板,提升职业教育新格局,打造多层复合智慧职业教育生态体系,用工匠文化引领职业教育新思路,构建弹性育人框架,实现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核心竞争力需求相契合,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契合,学校课题研究与企业生产研发相契合,切实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经济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引擎作用。开创职业教育新征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完善开拓产教融合形成受众多元、互助互促、多方共赢的生态教育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架构,采用复合式教学渠道构建人才培养立交,将工匠文化内涵融入校企理念、机制、方式、要素之中,交汇创新打造具有个体办学色彩和行业鲜明特点的职业教育。
三、工匠文化融合产教对接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建立产教融合弹性架构,变革工匠文化教育新思路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多层级智慧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和变革方向与助力经济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对接市场需求激活企业育人内生动力和创新源头,将企业技术、管理经验、工匠文化、创新精神等职业核心元素植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打造“四链”汇通之路。
深度挖掘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搭建产教融合弹性专业架构。剖析各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具体需求小模块,跨学科解析知识体系和技能为若干标准化教学小模块,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全方位渗透工匠精神,根据不同行业人才需求选取教学育人小模块,形成针对性强、可重构、可调整、精准化的弹性专业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产业布局行业发展步调一致,围绕产业链进行多维全覆盖专业集群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契合。
以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服务经济行业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能力水平选择培养类型和模式分层培养,综合学科知识转化为功能独立内涵相连的多层级递进式知识群组,为学生提供差异化、个性化育人服务,实行柔性化育人管理机制。
以引导调控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培养为目的校企共创内涵化实时调控评价体系,根据学科性质和发展情况综合授课选用“考教分离”评价方式,建立并不断丰富革新立体多样化题库,为学生提供表达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机会空间,确保评价范围均衡化,除常规的开卷闭卷考试外,并行采取项目设计、实践操作、研究报告、设计演示等多类目考核方式。将评价关注点从成绩及格率、优秀率、补考、重修等主动鉴别评定以考试结果为衡量标准的表层评价转为对知识迁移、创新能力、精神培育、逻辑思维及非智力素养的过程化内核评价。创设教学全过程实时监评环节,评价周期科学化。建立四方评价反馈体系,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从本体成效角度出发对评价体系提出反馈,借助评价体系掌握学生学习成效轨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内容,良性助推完善教学体系。
扩大师资培养格局,依托行业企业多途径多渠道力促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体系,革新教师考核内容和方式,鼓励教师深度融入产业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研发提供服务,实现学科专业理论实践运用价值并从中内化工匠精神,提升实践业务能力、创新研发能力,积累育人素养和教学素材实例。畅通教师队伍与企业专家双促双提升联动桥梁,增强跨行业认同感和凝心力,深化合作领域,形成育人能力、技术能力,创新共生体。
(二)打通复合多模教学渠道,形成多重维度职业教育新形态
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将学习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职业价值观三维交互融入课堂教学,工匠文化与职业素养注入教学环节,利用翻转课堂、在线学习、项目研发、跨学科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科理论实体化,工匠文化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强调创新技能和职业素养,营造全面开放覆盖企业运营生产、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等环节的实践环境。企业派出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联系学科专业与岗位需求讲授行业工作实例,传授工作经验和实操技能,通过教师教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传递“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多视角全方位感受工匠文化,用真实榜样力量陶冶和熏陶学生,培养职业认同感,使学生真切认同工匠精神,使之内化为职业素养。
去除职业教育普教化与技能化,践行“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人才需求、就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训育结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要求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书证融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塑职业教育模式,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技术快速革新步调一致的教育反应力、人才供给力和市场吸引力。
采用“敏锐化”课堂教学模式。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认证能真实表达当前职业岗位需求,为高职教育指引人才培养方向。解析职业技能等级素养标准,将其囊括的每一个知识点和技能结合专业体系逻辑关系与课堂教学内容一一对应,为专题教学子项目嵌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时刻关注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变化趋势和最新要求,敏锐调整子项目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准则,形成与市场变化科技发展同步适应的“敏锐化”课堂教学。
围绕学生本位需求开展教学,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基点,以学生个人兴趣发展需求为中心点搭建人才知识能力塑形框架,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前提下,结合学生职业取向和生涯规划,为学生量身定制与其意愿相符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丰富延展自身知识能力,铺设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递进上升式自我能力发展道路。
推行过程化课程教学,创建校企空间一体化教学环境,专业设定与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遵循职业技能素养发展规律,将企业整体工作过程作为教学容器,在实践中学习内化知识技能,激发创新思维,实现从初学者到专精者的培养成长。
全方位利用各学科资源。将工匠精神融入各专业、学科中,在语文、历史、社会学等人文素养教育中传授、弘扬工匠文化;借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传承严谨的学科态度和工匠精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在职业定位、创新创业等方面引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思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新领域,在学习、质疑、探讨、反思的同时潜移默化注入工匠精神。
(三)创立产学并重教学阵地,营建匠心与创新兼备的职业教育新环境
全面拓宽延伸实践教育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产业集群融合学校优势、学科群优势,以真实技术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传承工匠文化为宗旨,打造校企协同一体化育人实践平台,用企业生产实践承载学科实践教学,以企业生产、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为学生实践载体,将智慧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引入实践教学,有效对接企业生产链和科技链,为行业企业升级换代转型提供人力智力支点,实现学科、专业、行业的多维立体对接。
为学生提供开放式企业实践环境,学生主动探索职业兴趣,自主选择实践行业岗位,根据学生特点拟定差异化实践教学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立实践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参与实体运作,了解行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提升团队协作力和职业责任心。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育人平台创新研发启迪创新思维,锤炼创新能力,开展阶梯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双提升、共发展。
追踪监测学生实操进展度、职场环境适应度、知识迁移运力、技能掌握延伸力等情况,给出建议和调整方案,及时纠正与学生个人性格能力背道而驰的职业方向,一旦发现学生产生职业挫败感和畏难情绪,迅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树立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端正职业态度,淬炼工匠意念,培养“匠气”,塑造“匠心”,涵养“匠魂”。
充实实践学习考核评价体系,应用多角度阶段柔性评价方式,拟定评定框架,融职业素养、操作规范、匠人精神于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丰富化、立体化、饱满化。分阶段根据学生素能差异制订个体纵横交互评价方案,在横向上与同层级同水平学生群体对比评定,纵向上与前一阶段个人知识技能、工作统筹安排规划能力、开拓创新力、职业素养提升度等发展情况比较考评。综合学生横向纵向考核,得出实践学习阶段考评成绩,并给予本阶段改进调整意见。同时,将阶段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至学科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便于教师迅速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实现师生同步双提升。
(四)筑造协同思想培育机制,营造开放求实职业教育新文化
专精的职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化形象化,校企精准识别工匠文化的内涵,多渠道拓展涵养工匠精神的途径,协同筑造工匠文化思想培育机制。建立并丰富工匠精神素材库,一是选取社会中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工匠精神典型人物事迹,二是从师生企业员工中发掘身边的工匠精神,展现身边人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研发创新,让学生多方位感受工匠文化,认同自育工匠精神。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自媒体平台优势,立体展示工匠文化,陶冶“工匠”情操。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述追求工匠精神的奋斗历程,争当、评选身边的“匠人模范代表”,宣传校企工匠模范,开展校企师生大比拼等活动,潜移默化塑造工匠精神。
发挥思政教育的隐形作用。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应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合工匠精神,传递当代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工匠精神,树立工匠自豪感和职业自信心。
工匠文化是从经年累月的匠人实践中锻造沉淀而来,因此,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需企业共同参与。借助企业文化的沃土,通过学徒制培养、定制培养、赛证双促培养等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匠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中蕴含工匠文化;在学生管理上体现企业职业精神;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中凸显匠人;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体现匠人精神。校企双方共育人才、共享成果,将工匠文化渗透职业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工匠精神,内化职业素养,传承工匠文化。
【参考文献】
[1]任建华,赵强,张玉梅.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多维度创新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张美娜.高等职业院校以教考分离为导向的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
[3]林江鹏,张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
[4]李梦卿.产教融合:职教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计算机工程‘科—產—教融合跨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JGZ166)
【作者简介】邱 佳,硕士,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