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2019-02-02陈志清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阐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内容,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项目前期教师引领,学生感悟;项目实施中教师提示,学生行动;项目结束后教师总结,学生领悟;项目推广时教师强化,学生内化;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和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工作室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  提升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05-03

职业素养缺失是当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凸显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和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探索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对接真实项目、开展职业技能比赛等一系列职业活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分析

关于职业素养,学术界有诸多的看法,职业素养理论的提出者San Francisc在《职业素养》一书中指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研究者蒋乃平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在职业教育领域,对职业素养较多采用具体化的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吃苦精神等诸多内容。郑永森认为以下14个方面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文明守纪、工作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注重安全、乐于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公平公正、服从安排、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具体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将其系统化、具体化于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职业素养是岗位工作者是其对工作的了解、感悟与行动的一种综合表现。这种综合表现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养成,必须经过长期、全面、反复的强化才能养成。因而将职业素养具体化更有利于教师分步骤、分阶段、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而言,鉴于其工作职责与任务的琐碎性、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应该在普遍岗位都要求的职业素养上加上本岗位必须具备的特殊素养,如耐心细致、刻苦坚韧、平易近人等。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工作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责任意识、注重安全、乐于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公平公正、服从安排、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耐心细致、刻苦坚韧、平易近人。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单纯离散的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无法体现职业素养,有些学生某门课程成绩优秀,但是在观察中发现该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课程要求的能力表现相差甚远;有些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后,行为表现与入学时候的表现相比并没有太大改进;部分学生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职业人的角色去解决和处理一些问题。

研究者王杨认为,职业素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情境性:职业素养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素养源于职业活动、发展于职业活动、体现于职业活动、作用于职业活动。因而,在教学中急切需要有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作为支撑,在真实的职业活动下让学生感同身受,先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再由教师提示,学生行动,最后教师再强调,学生再领悟,在完成职业活动的一系列工作流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下,要将真实的实践项目引入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二、工作室与工作室教学模式分析

在《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工作室”的定义是“一种工作组织。一般成员较少,形式多样,初步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现代意义上的工作室大多数由传统的手工作坊演变而来,始终保留着“工作组织、成员少、公司雏形”的特征。后被引入职业教育中。

工作室教学模式指将教学环节放入模拟真实的职业活动场景中,通过承接真实的工作项目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时至今日,工作室教学模式因其能够承接真实的工作项目,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受广受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这方面走在比较前面的是艺术设计类专业,IT类专业紧随其后,其他诸如工程类专业、园林类等专业也采用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极少,经查只有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采取此模式,该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了人力资源工作站,人力资源工作站围绕着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行业企业的双重需求设计,可以作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行业企业的“智库”基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资料基地、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的校外扩展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基地、教师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基地。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文科高职专业受冷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室在承接项目方面存在困难。一方面,受企业部门性质的限制,文科专业大多数对接企业单位中的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无法将项目外包;另一方面,受项目性质的制约,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项目时间长,保密性强,不允许外包。但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确实达到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一般工作室由学校资助建立,也可以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与技术力量,或者是企业在校内建立的企业基地。工作室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业改革及社会服务自建工作室;二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的工作室;三是校企共建的工作室;四是在地方各类园區建立的研发室或工作室。现阶段大多数院校在建立工作室时不会进行这么详细的分类,但基本上都会具备以上四类工作室所具备的功能,特别是专业改革与社会服务功能、职业技能大赛功能、校企共建功能,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建立工作室之初衷。

北海职业学院尝试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文科专业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成立人力资源工作室,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工作室项目,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北海职业学院的人力资源工作室由专业教师担任负责人,下设若干作小组,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目前工作室固定的项目有承办学院毕业生双向选择校园洽谈会、承办专业技能比赛两个项目。既为学生提供专业综合实训,探索职业技能比赛的方法及途径,又为学院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工作室的主要功能为专业教学与服务、职业技能大赛。经过几年的探索,人力资源工作室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工作室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1.项目前期—— 教师引领,学生感悟。北海职业学院人力资源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五年承办学院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校园洽谈会。在项目前期,教师会带领学生先对“双选会”的文件要进行解读,列出文件要求,而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招聘会工作方案 ,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如管理学中的计划、招聘与配置中的校园招聘,同时还要考虑会务活动的诸多因素:天气、参会流程、场地选择与布置。学生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复习、掌握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在考虑细节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组织协调,什么是计划控制,怎样才能耐心细致。因为要做好项目工作方案,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没有耐心、全面、细致地去策划,是不可能写好一份工作方案的。在完成后还要多次修改、调整,这也考验学生的刻苦坚韧、耐心细致。学生就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一步步感悟,能够初步感知职业素养中的学习能力、耐心细致、刻苦坚韧。

2.项目实施—— 教师提示,学生行动。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主要的工作有会前布置场地,会期接待与协调,会后清理场地等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两天,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很琐碎,学生的服从安排、责任意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职业素养都会在这个阶段显现出来。如某年的会场布置因为广告公司的缘故,印刷品没能及时送达,会场布置从下午五点一直持续到晚上十点,学生毫无怨言,按照工作小组布置的任务,坚持完成本职工作才休息,这是职业素养中的爱岗敬业;某年会期当天招聘企业报到前突下暴雨,所有展位都淋湿了,帐篷还积水,学生争分夺秒在企业来到之前扫积水、擦桌子,更换坏帐篷,这是职业素养中的乐于奉献;每一年会场清场工作都在中午12点到14点之间,正是艳阳高照时,但学生能顶住烈日,坚持把场地清理完毕才离开,这是职业素养中的责任意识。

3.项目结束—— 教师总结,学生领悟。每次项目结束后,教师会带领参与项目的同学对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的形式有很多种,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教师总结。通过总结,学生意识到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完成方式,更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责与任务,培养岗位责任意识。教师同时引导他们发现不足,哪些环节、哪项工作做得不好,提出改进的措施,这样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项目推广—— 教师强化,学生内化。本阶段的实质是经验学习阶段。每次项目结束后,工作室的成员都会把各种计划、表格、照片、问卷等进行归档整理。教师对归档材料进行提炼,把提炼内容融入教学设计中,转化为真实的教学案例。因为是本专业的实践项目,是自己学姐学长完成的工作,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而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项职业素养意识的渗透与内化,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作室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1.校内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强化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和校内专业竞赛两个方面。校内的专业竞赛指的是学院、系部及课程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这样的比赛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都体现专业特色。本专业组织的比赛有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竞赛、中文速录比赛、办公室技能比赛、“职来职往”挑战赛等。每一次比赛从方案的策划到比赛的组织,从流程的安排到细节的推敲,从人员的安排到后期的协调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非常考验学生的服从安排、学习能力、善于沟通、耐心细致、平易近人的职业素养。工作室的做法是将所有的比赛组织交给各工作小组完成。学生在做项目策划时需要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赛组织时需要团队精神、服从安排;安排流程时需要工作规范,推敲细节时需要耐心细致;安排人员需时要公平公正,人员调整时需要善于沟通,等等。当然,在活动的所有环节中,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注重安全、平易近人等职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整个活动教师都只起监控、指导的作用,所有工作由学生完成。学生就是在这样一场场职业活动中不断地提升各方面的职业素养。

2.校外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固化职业素养。校外职业技能竞赛指的是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行业技能竞赛。鉴于校外职业技能大赛名额有限,工作室在组织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训练方面,特意设计了赛前选拔训练和参赛选手训练两个阶段。在赛前选拔训练阶段,告知全体学生比赛事宜,有兴趣者自行训练,按时参赛。此阶段全体学生都有参赛的机会,只要勤奋刻苦,就能参赛,这是在教师示范公平公正的职业素养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刻苦坚韧的职业素养。在参赛选手训练阶段,全天候开放工作室给他们训练,每天的训练强度高达10小时,没有一定的刻苦坚韧的精神、爱岗敬业的品质,以及团队精神,学生是难以完成这么高强度的训练的。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探索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素养提升而言,可以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下,通过承接项目、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在各种职业活动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5(11)

[3]王杨.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J].职教论坛,2016(8)

[4]刘健.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文化市场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9(3)

[5]郑振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探索——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5(3)

[6]付贤政.基于工作室的软件类专业项目教学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6)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课题“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企业需求衔接研究——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18YJY27)

【作者简介】陈志清(1979— ),女,广西北流人,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提升高职院校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