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医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01-3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正式推动了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教育的启动[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医科院校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经逐步从传统的“知识技能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技能的需求者和消费者”[2]。如今创新人才战略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3]。因此,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更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智力支持、动力之源,事关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1 学校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往往采用单一式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诚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可以确保知识讲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是,此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而使学生的“学”被动地围绕着教师的“教”。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使得学生收获的仅仅是知识点本身,而非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改革教学模式、进行个性化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4]。

1.2 鼓励创新创业

除常规课程之外,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亦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从本科一、二年级开始创新训练,如参与科研项目或创业实践,三年级参加各类学术比赛,经过几年的磨砺,已基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到本科四年级就会有学术论文、专利等成果,并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将其作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推动力,符合主管部门要把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作为第一课堂来抓,制订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把有创意、能创新、敢创业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挖掘出来,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3 搭建实践基地

培养创新人才在实际过程中遇到更多的是实践难题,对于医科院校的本科生解决实践问题尤为重要[6]。学生终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行业、企业间良性互动十分重要,后者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沃土。 首先应建设先进的现代化校内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此外,高校应依托自身优势,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及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为学生步入社会实际工作前的全方位锻炼。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训基地或中心,充分利用高校在师资、教材、课程方面的优势,实现校企合作,深入实践学习,可以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1.4 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科研平台等资源,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目前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同时学校针对不同级别的项目、竞赛等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并表彰其创新精神。学校的奖励措施形式多样,针对学生团队的奖励如现金奖励、折合学分、优先评优评先等,而针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如现金奖励、考核加分、折合教学学时、评优评先等。因此,高校只有建立多种多样更加开放、灵活的激励奖励制度,让学生乐于创新、爱上创新,才能使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出新时期的创新人才。

1.5 整合研究团队

高校研究团队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学者们关于团队多元性的研究认为,团队成员的学术优势配置对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乃至团队运行过程和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7]。目前,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会涉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方法、多项技能,并由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学术专长的人一起负责、共同完成,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团队成员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学术优势和专长,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要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强化学生个人的学术优势,还应在组建团队时考虑不同的知识背景、学科方向等,也是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1.6 引进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引进理论基础好、科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突出强调对创新人才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视,是新时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8]。高层次人才若能成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一方面可以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毫无专业基础的创业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利用自身的丰富学识,指导学生们的学业。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利用自身丰厚的理论素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科研方法的探索、理论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引入高层次人才担任导师,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具有重要作用。

2 教师提升综合素质

2.1 勇于科研创新

专利在知识产权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关系最为密切[9]。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能否在核心技术上获得自主产权,已成为高校教师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和研究内容,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探索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技术方法,为研究的继续深入奠定基础。以本人的研究内容为例,学生需要采集媒介昆虫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后续研究,故在进行样本采集、分选、制作及分类鉴定过程中,常常由于昆虫针不适合体型微小的蠓虫分选、解剖等操作,故学生自主研发了新型昆虫分选器材,针对不同的操作步骤选择适合的器材,使得蠓虫标本的制作过程方便快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深度学术交流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作为我国原始性创新的最主要场所,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中的协作对于推动原始创新具有重大意义[10]。学术交流是教师与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知识创新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活动,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试错过程,一个人的认识水平会受到自身经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学术交流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相互讨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会深化,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弥补各学科内部的不足。因此,只有充实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工作和拓展创新思维。

2.3 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重视科研团队的整体学术氛围,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11]。英国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只有69个固定研究人员的科研团队却有8人次获得过诺贝尔奖。诚然,MRC分子生物实验室聚集了一批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不同年龄、不同研究经验、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研究水平的人都可以充分发表意见,而且都能得到尊重。因此,随着我国高校研究团队的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实验设备越发先进,尊重学生意见、重视团队情感氛围的建设、重视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必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创新潜能,使其安心做研究、搞学术。

3 学生夯实基础不断磨砺

3.1 扩大知识面

文献阅读之于科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献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阅读近年来对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外文献,能够极大地提高汲取学科前沿领域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发掘学科内的新问题、新思路、新角度,看到学科发展的前景,把握学术前沿。唯有如此,才能跟得上时代学术发展的脚步。文献阅读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是一个吸纳他人观点、修正自身观点的过程。通过文献阅读的积累产生思想的火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产生,往往会涉及到本学科或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内容以及不同研究方向的内容。因此,文献阅读必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创新奠定良好基础。

3.2 参与科研项目

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12]。导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本人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根据自己意愿自由组合、自主选择项目主题,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行组建团队。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利于把握所在学科的发展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熟悉度,从而更有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4 展望

综上,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输出最集中的地方,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以及日趋活跃的国内外交流合作,如何在“双一流”背景下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出总体建设任务,不同层面开展不同的工作:(1)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校应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大量优秀人才。同时,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2)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应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创造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优秀人才;(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教师应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的能力。高校应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科研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双一流学术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