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

2019-01-3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麻醉学硕士导师

经过多年建设,麻醉学已经发展成为集临床麻醉、疼痛诊疗、急救复苏与重症医学于一体的枢纽学科[1]。麻醉医生现已是围术期医学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现阶段我国麻醉医生不仅数量上存在巨大缺口,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作为未来麻醉学科中的新鲜血液,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心理、身体素质,专业技能培养都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教育体制的改革给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尽如人意。本文希望通过对麻醉新形势的分析以及具体能力训练等方面的探讨来寻找一种更能培养出适应麻醉学发展趋势的人才。

1 麻醉学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保障需求的发展、政府部门对医疗成本的调控以及患者对围术期舒适度和远期预后的更高要求,我国麻醉学将向着可视化、微创化、多元化以及围术期医学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可视化技术实现了临床麻醉的重要突破,为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超声技术全面突破了神经阻滞、动静脉穿刺等麻醉操作范围。例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既可以用于术前评价危重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指导患者围手术期的诊疗方案,也可以实时监测手术期间由于外界操作对患者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2]。各种腔镜以及介入等微创技术的应用增加,使得疾病的治疗方式更加多样。但是某些微创手术的操作甚至会增加麻醉风险。这要求麻醉医生以现有的麻醉技术与理念为基准,发展出适应微创化手术的麻醉方式[3]。

2016年麻醉学年会主题—“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明确了我国麻醉学的发展方向。它要求麻醉医生在围手术期不能只关注麻醉本身,要把关注点投向患者的快速康复以及远期预后。随着麻醉药物的更新换代以及麻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引进,单纯的麻醉意外已经非常少见[4]。

此外,患者安全出手术室并不代表麻醉医生的工作顺利完成。由于老年化与各种慢性疾病等因素,患者的远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麻醉医生还需要参与围手术期的决策,以期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5-6]。

这些麻醉科学的最新发展,不仅提供了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效果,同时对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在麻醉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就予以重视。

2 麻醉学新形势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麻醉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麻醉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对于麻醉学研究生的培养,既要遵从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培养要求,也要将学生自身规划、导师的科研计划、麻醉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内[7-8]。研究生就读期间首要的就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遵守学校和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明白“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所代表的含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医者仁心。

自2015年起,临床医学方向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对于临床型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按国家相关培训规定除在麻醉科轮转27个月(包含重症医学科3个月)外,需在除麻醉科以外的科室轮转6~9个月。这就意味着临床型硕士研究生既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完成各专业的轮转,又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制定一定的科研计划以及完成相应论文的写作。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与身体素质,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弊关系,从而合理安排各阶段的任务,做到临床、科研两不误。作为一名未来的麻醉医生,在学习期间要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认识到麻醉在围手术期的主导地位。

3 对麻醉学硕士培养方式的探讨

3.1 麻醉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尽相同。部分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本科并非麻醉学专业,此类学生知识面广泛、对疾病认知与诊疗过程了解的更加系统与全面。但是,此类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麻醉相关专业知识、没有深入接触过临床麻醉相关实践活动,对麻醉学内容知之甚少。而本科专业为麻醉学的学生,本科期间已经接受了麻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已在实习期间进行过至少为期半年的麻醉专业实习。但他们对临床科室的诊疗常规的认知稍逊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9]。

因此,在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时要有所侧重。对于本科非麻醉专业的学生要多加强麻醉基础知识的学习,熟悉麻醉相关临床知识与技能;而对于本科为麻醉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加强常见内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的积累。以期在三年研究生期间均能建立完善的临床麻醉知识构架。

3.2 麻醉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需以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学生。

对于临床型研究生,在规培轮转期间,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实际需求制定轮转计划,利用这段时间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在麻醉科轮转期间协调各亚专业学习时长,为学生指定专门的临床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培养。教会学生尽快掌握麻醉科工作流程,建立正确的麻醉理念。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前制定每台手术的麻醉计划。导师应对学生制定的麻醉计划予以建议和更正、密切关注学生的临床工作进程,做到放手不放眼。完成每个亚专业轮转时,进行不定形式的出科考核。通过日常教学、工作以及专科培训,辅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临床知识与技能。此外,在临床麻醉能力培养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出学生临危不乱,处事不惊的心理耐受力。同时,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与引进情况也应密切关注。对于科研型学位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也应鼓励在完成科研计划和论文撰写的情况下接受临床麻醉的培训。

同时,也要对导师有所要求。研究生导师要了解国家和学院在研究生管理方面的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明确研究生培养的方向。这对培养优秀的研究生、保证最终教学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3.3 科研能力的培养

麻醉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在推动临床麻醉工作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麻醉专业的科研工作常与病理、生理、药理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麻醉学研究是麻醉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麻醉学研究,麻醉学科只能停滞不前。因此,培养出好的科研种子是十分必要的。

导师一定要对学生制定的科研计划进行严格把关,督促学生尽快开题,制定完善可行的科研计划。在做实验以及论文撰写期间应要求学生认真务实、严谨求真。禁止任何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科研工作是一个团队创新力、发展力的具体体现。培养缜密的科研与论文写作思维以及学会科研工具的应用,是读研期间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之一。导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讲座,实验技术培训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课程[1]。此外,知识的检索、转化与输出也是能力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学生可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科研意向,检索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最新文献。然后,导师定期组织大家共同学习文献以提升PPT制作、演讲技能、英语口语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对于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可以选择难度适中的临床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临床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确切的解决临床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既可以解决临床工作中的疑惑、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方向,又可以培养自己的科研思维、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4 展望

虽然现在麻醉学研究生培养程序已经日趋完善,但是仍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制度建设与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进。制度建设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中心环节[10]。应明文规定出研究生应完成的学业与临床任务、学生的考勤、请假、出科考核制度、研究生就读期间导师以及带教老师的职责与义务、医院与科室应提供的各种平台与保障。并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力,使其不因人而异。

现有教学模式仍大多是以导师和带教老师为主导,讲授知识,传授经验。学生很少主动对某一临床或科研问题进行深入而详尽的探讨[11-12]。因此,寻求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十分有必要。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现在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教学模式[13]。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导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技巧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获得其他同学或者老师的信息,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PBL教学模式还能锻炼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语言表述等多方面的能力。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临床病例为基础,通过对真实临床病例的讨论与分析,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14]。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梳理临床知识要点,使临床工作更有条理性,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同时结合PBL与CBL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此外,可以通过建设麻醉专业的网络课程使导师或学生更加便捷有效的利用零碎时间,共享各种临床教育资源,实现授课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与趣味化。

5 结语

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关系着麻醉学科未来发展的大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有潜能的麻醉学硕士研究生是我们每个导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总之,麻醉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希望为未来麻醉学科的发展注入强劲有力的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麻醉学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