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美术教育对培养未来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019-01-31纪元
◆纪元
(厦门市青少年宫)
可能从未有一个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地重视,而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在未来势必会形成优质人才的大量产生。最好的教育方向应该是走在时代需求之前的。所以,针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对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预测,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未来,我们会感到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遥不可及,也扑朔迷离,但与此同时又非常神秘、危险又充满诱惑力。智能社会无疑将给我们带来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它是智能的、精细化的和人性化的,但另一方面,智能革命也将给我们带来空前的挑战。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我们会发现机器越来越多地占据了我们人类的工作机会。也许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但当计算机变得足够聪明时,一定会取代人类完成的很多需要智力的工作。
那么,我们必须要明白,哪些工作有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而我们未来培养的人才需要尽可能避免未来与智能机器人抢工作。或者说,我们更希望培养的未来人才可以在智能机器人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更大更重要的价值。
一、美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突破能力
在未来,会思考的机器可能会,也应该会承担起它们比人类做的更好的任务。从好不必要又及不体面的苦役中解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一个目标和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弥补人类有限有限的决策制定、问题解决等。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减少人类的很多认知压力,但他们并不具备人类的很多能力,比如创新和突破能力。
对于美术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传授美术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经过美育培养的学生,感受力与观察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这样在认识事物和与事物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往往会更得心应手。
美术教育中还着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突破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创造美的能力并不是事物简单的再现,这必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在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经过提炼、升华、拓展,最终实现再创造。创造性思维也是源于我们的物质世界,更优于我们的现实世界,它既能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发现既创造,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形态世界,不断从中发现一些原理和规律,这是创造的重要来源之一;组合即创造,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组合原则,每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改变即创造,世界上的事物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结构和属性,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和发展,如果改变其结构、属性或运行方式就会创造出新的形态。
在美育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不止于现状,对已知有更多想象和创新,并付出行动,这就是艺术的创新创造过程,而这一旦形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那么这种创新突破的精神将伴随学生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过美术教育内化后的学生,面对事物时,总能通过感受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角度,并更具有创新和突破意识的原因。
二、美育更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立体思维能力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个人全球化”的时代将越来越深入发展,外部推动力是信息科技革命,核心推动力则是知识经济让人才成为了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人才的关键能力:人才的思维敏捷性、立体的思维能力、数字化业务能力……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如我们经常需要将现实三维空间中观察到的事物概括成二维平面形成绘画图像,有时又需要将二维平面的图纸或结构表现为立体的三维空间。事实上,我们三维或二维空间之间在脑海中的转换的能力,在我们还很年幼时就已经具备,在幼儿时期,人所能感知和理解的都是具体的实形,并且会主动地将实形在头脑中贮存起来,随着经验、积累,形象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而产生了联系,出现了逻辑关系,而美术教育中会涉及到许多二维、三维之间的转换训练。例如,写实空间类的绘画,各类手工制作,以及更专业的雕塑、立体构成中的空间设计等,可以大大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空间转化、空间想象能力。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意知识的多维性,找到知识的本源,就造型形象而言,在教学中的形象并非唯一。当然,多角度观察虽然有利于空间形象的形成,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其把知识运用在所观察到的空间形象之上。也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分析和观察。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是空间形象思维的重要内容。
提高对美的认识,创造出更“和谐”的视觉形态和空间。“用有形的物质,创造无形的空间”,“有形”的物质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物质,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物质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物质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美术教育中,更好的教学角度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了解空间形态的构成,学会用三维视觉语言来表达设计。
空间其实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是指造型本身所限定的空间,这样的一种形态是作者创造的,并客观存在的。而心理空间是作品与观众的心理互动产生的,这种非物质空间的感受是对物质世界的延伸,是人的意识形态作为空间的拓展。
在美术教育学习中,懂得应用创造性思维将形象、灵感、直觉、审美、逻辑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可以最终形成一个三维或多维的立体构思。这种立体构思、立体的思维方式,可以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做到“立起来思考”。美术教育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在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是极其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透视、虚实、光影等,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目前已经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方式除了在纸上、画布上,也可以在多种媒介上。
更多空间的媒介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仿真的环境中,又可以打开一扇突破三维创作再现被局限的难题,虚拟现实技术(VR)主要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上,已经有了一个更具创作形式出现的新形式,谷歌基于HTC Vive头盔的VR绘画应用——Tilt Brush等,面对新兴媒介和在二维、三维、多维空间的表达,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更强的空间感知能力。
三、美育更能提高学生抽象思维与情感升华的能力
人类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使我们迈进第四纪元。生物进化直接引领了人类的技术发展。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人类智能与人类技术的结合。那么未来人类技术的典型特征是:更大的容量、更快的速度、更强的知识分享能力。
在未来,尽管人工智能可能很大程度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但人工智能并不具有人类的责任心、同情心,情感升华和价值导向。它们可能没有伦理意识,更不能取代人类对于永恒的思考,所以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在确保学生可以在不断改进基于价值和同情心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决断的能力。
学生对于抽象思维和情感的表达,一直是美术教育在着力培养的目标之一。画面中饱含着作者的臆造和具有内涵的深层次的表达,往往是美术教育得出的结果。对伦理、价值、人文的思考也一直是千百艺术家追寻的主题。比如,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除此之外还有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关于情感的表达,一大批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均是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例如马蒂斯等。美术中关于人文的思考,也是不胜枚举,如我国当代艺术家忻东旺对于底层人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他描绘的作品中。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已经指向的那个未来,并不会离我们很遥远。20世纪50年代,伟大的信息理论学家冯·诺依曼指出:“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我们将朝着某种类似奇点的方向发展,一旦超越了这个奇点,我们现在熟知的人类社会将变得大不相同。”加速与奇点。开始的时候增长速度很慢,几乎不被察觉,但是一旦超越曲线的拐点,它便会以爆炸的速度增长。这个未来也许很快就会走来,在那个时候,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与人工智能或其他革新共处,是合作?是掌握?还是被取代?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初受益的都是发展它、使用它的人,而远离它拒绝它的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将是迷茫的一代。
对于未来即将面临的局面,我们需要更多针对性的培养方向。美术教育而言,可以很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立体化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可以更多角度对事物进行判断。面对未来,我们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快速、更直接,更需要创造性的内核。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立体的构思、立体的思维方式,也要具备可以在不断改进基于价值和同情心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决断的能力。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可以培养的未来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