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正则绣发明刍议

2019-01-31蒋纯利

镇江高专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丹阳正则师范

蒋纯利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正则绣是基于传统工艺的一种再创造,产生于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建与发展过程,正则绣的发明离不开吕凤子办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专业建设以及职业人才培养的努力。吕凤子创造这种新绣法的过程,表现出其作为一名美术家的创新自觉意识,也表现出其作为一名教育家的育人敬业精神。

1 三个时期的专业设置情况

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是吕凤子创办的地方私立学校,主要服务于丹阳及周边地区广大百姓,特别是女性。吕凤子深受辛亥革命进步思想影响,当他看到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时,于1912年捐献家产在家乡丹阳创办了“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这是当地第一所也是唯一的女校。吕凤子认为,广大女性必须学文化、学技术,获得经济上的自立、人格上的独立,才能真正得到解放。吕凤子在1936年《追摹母像》画上曾题云:“母四十始读书,邑无教育女子处所,督濬设正则女校。”这说明,吕凤子创办学校的行为得到了其母亲的大力支持。

学校创办之初,条件简陋,只有3间旧屋。最初设立小学和妇女补习班两部分,吕凤子亲自兼任校长。他用屈原的别名“正则”作为校名,表示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也展示了他创办学校的抱负。学校注重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广大百姓的欢迎。

在学校之后的发展中,吕凤子结合女性学习特点,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满足丹阳及周边地方纺织、丝绸、桑蚕和刺绣等行业发展的需求,逐步将重心放到女性职业教育方面,增加了专业,提升了教育层次。1920年,“组织校董会,改办职业学校,更校名为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私立正则小学校、私立正则女子补习学校,对外仍统称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分设永久科、非永久科。永久科三科曰蚕桑科、纺织科、图案科,旨在造就中级技术员,改良丹阳特产绸。时丹阳绸丝质图案等不良,已不能与湖绸争市场也。先后曾开初级三年蚕桑科、高级三年期图案科多班,纺织科未办。非永久科因一时需要而设,先后曾开初级三年期绣缝科与应用化学科、高级三年期雕塑科与绘绣科多班。附设中学部师范部,曾开初中及四年期专科师范科多班”。1922年,“呈由苏省府转呈北京教育部立案”。1928年,“奉令再度在第四中山大学区立案”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46年丹阳县政府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丹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复校立案表格及来往文书”。。这个办学规模一直持续到1937年11月21日,学校被迫宣告暂时解散。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吕凤子带领部分教师及教师家属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重庆,创办“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在吕凤子的记录里,1938年2月,“抵璧山,设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续办初级三年期蚕桑科、四年期劳作师范科各一班”。1939年,“蚕桑科改为四川省立初级农科(专攻蚕桑),有本校代办。同时奉教育部令改劳作师范科为劳作师资训练班”。1941年起,“即由教育部连续指办二年期劳作师资训练班、一年期美术工艺训练班。迄今并曾代四川省府、璧山县府开办劳作师资训练班多班”。1944年,“受教育部托办高级三年期建筑科。迄今又原附专科部于廿九呈准教育部……办三年制绘画劳作师范专修科”。1944年,“呈准改办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5年,“完成备案。现办有师专科三班、三年制与五年制绘绣科各三班。又原设中学部,亦自三十年起扩为中学校,经本省教育厅□□办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学璧山分校迄今,卒业初中五班,本期有初中六班、高中一班”[注]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46年丹阳县政府呈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丹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复校立案表格及来往文书”。。

从以上档案可见,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和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在四川办学中,有职校、专科和中学三部分。职校部分有农科(专攻蚕桑)、建筑科、绘画劳作师范专科(含劳作师范科)、美术工艺家事训练班。专科部分有绘绣科、师范科。中学部分有初中和高中。

1946年秋,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和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迁回丹阳复校。吕凤子在“复校计划大纲”中陈述了他的具体实施内容:“谋贯彻本校美育主张,同时设各级学校。第一级正则幼稚园、正则小学。第二级正则中学、正则女校。第三级正则艺专。……高职分农工家事三部。农部主办蚕桑科,工部主办染织科、图案科。必要时农部得办园艺科,工部得办建筑科。又初级蚕桑或园艺科、初级化工或绣缝科暨各短期训练班。……艺专分本部、师范部。本部设五年制三年制绘绣科、五年制三年制工艺科。必要时得开五年制三年制雕塑科。师范部设三年制绘画劳作师范科、一年二年期艺术师资训练班,必要时得开三年制绘画音乐师范科,及简易师范科。”[1]《从正则女校到丹阳师范》一文中曾对复校情况进行了介绍:“复校之初,根据当时的教学条件和社会需要,在整体建制上又分设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女子职校和正则艺专四部分。正则职校还接受省教育厅托办高级建筑科一班,正则艺专接受丹阳县教育局托办美工师资训练班两个班。”[2]35

对照以上两份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学校复校后办学情况基本为四部分,即小学和幼稚园、中学、职业学校、艺专。开设的职业教育专业有蚕桑科、染织科、图案科、园艺科、建筑科、绘绣科(刺绣科)、工艺科、绘画劳作师范科、雕塑科、化工科等。

2 正则绣发明是“绘绣科”专业建设的成果

吕凤子3次办学中,江苏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蜀校和私立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有绘画劳作师范科、蚕桑科、绘绣科(刺绣科)、建筑科等。最初吕凤子办学校是为了帮助当地女性认字,使她们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从而提升个人独立生存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教育逐步发展起来。“1904年,福建省在福州设桑蚕女学堂,这是我国女子职业学校的滥觞。同年9月,陈竹君女士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在创办的爱国女学校中附设了女子手工传习所。该传习所以‘为同胞女子谋自立之基础’为宗旨,教材分‘手工编织’、‘机械缝衣之初级’和‘机械扣法’三级。”[3]吕凤子认为,解放妇女就必须使女子从旧式家庭中走出来,并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解放妇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妇女接受职业教育,掌握适合自己生存的专业技能,从而为社会所接受。自1920年后,吕凤子办学的重点即为女子职业教育,其绘画劳作师范科、蚕桑科、绘绣科(绣缝科)等专业应运而生,尤其绘绣科(绣缝科)专业一直是品牌专业。“正则绣”的发明就产生于绘绣科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也是吕凤子职业教育的成果之一。

“正则绣”发明时间是1921年,即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举办绘绣科的第二年。胡耐秋女士(原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当时为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曾回忆:“1921年上半年,我读高二下学期,大约是五六月间,吕先生在家乡。有一天下午,杨守玉先生在我们班上美术课,吕先生来向杨先生要针,说针弄丢了。他左手拿着一个七、八寸直径的竹圈绷子,上面用蓝绿色的丝线纵横交错地绣了一小块未成形的图像,好像是风景。杨先生拿了一根针给吕先生,吕先生走向他的办公室。杨先生对我们说,吕先生在做一种新绣法,叫‘乱针绣’,我们听了大为惊奇。”[4]69从1921年起,吕凤子、杨守玉等人就着手在“绘”和“绣”的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对传统刺绣技能加以改进。他们将美术创作的形式因素渗透传统刺绣的基本针法,一改“密集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绣法,形成色线长短不一、层层相叠、灵活多变的“乱针”绣法,创造出色彩绚丽丰富、光影明暗变化、针法错综复杂的“乱针绣”。吕凤子、杨守玉等人将这种绣法贯穿绘绣科专业刺绣技能培育。通过吕凤子和其弟子杨守玉的努力,“乱针绣”技法在吕凤子创办的学校里不断得到完善,这种创新手法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吕凤子最初建议将刺绣命名为“杨绣”,以奖掖杨守玉在创造新型刺绣实践过程中的贡献。杨守玉则认为刺绣创新的成功离不开吕凤子的研究、指导与提携,不肯接受。后经两人协商,决定取吕凤子创办的学校校名“正则”二字,将这种刺绣新品正式命名为“正则绣”[5]6。在后人的研究中,时有称乱针绣、时有称正则绣。乱针绣是从操作针法层面来命名,正则绣是从创造这种绣法的所在地来命名,乱针绣即是正则绣,正则绣就是乱针绣。

正则绣是教学相长的产物。吕凤子、杨守玉等人一边教授学生学习传统刺绣,一边向同时代有探索成就的刺绣人学习,同时创造性地吸收西方艺术特点,在结合新材料、新针法、新创意的基础上,不断试验、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创造了正则绣。

1930年,在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美术展览会上,杨守玉的6幅乱针绣作品一经展出即引起学校甚至全丹阳的轰动[6]。从1921年开始研究正则绣到1930年成果展示,正则绣经历了9年的试验、改进和完善。1933年10月8日,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绣展在南京举行,参观者十分踊跃[7]。1936年,学校集资刊印了由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题写书名的《正则绣》。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在创造的正则绣名传天下的同时,也在职业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师资能力提升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受到社会的肯定。

3 正则绣的创新点

吕凤子在《正则绣》一书中,通过《乱针绣谈》一文对正则绣的美术定位给予了说明,从传统刺绣的历史发展研究角度讨论了绣与绘的关系,论述了乱针绣的方法、材料、用色等。在吕凤子看来,正则绣虽然是一种刺绣,但与传统的刺绣不同,与造型美术有着许多共同点,这就是吕凤子乱针绣的独到之处。这种独创体现了吕凤子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强的艺术创造能力。从吕凤子《乱针绣谈》所描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感知正则绣的创新点。

吕凤子对正则绣(乱针绣)有一个明晰的艺术定位。他说:“那末,就用勾画的线和色来构绣,又谁说不可?所以我们就毫不踌躇,径用构画的方法来构成我们的‘乱针绣’了。”[8]36在吕凤子看来,正则绣是美术的一部分,他是按照美术的创作要求来完成刺绣的改革。对于正则绣来说,这个“美术”的定位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创新点,是思想内容层面的思考。“刺绣是美术。刺绣品尽管拿去换钱,但刺绣的时候,确是充满着爱好的情绪,他的态度确是无为而为的;他有专用材料和方法,且常出奇意密思构成新的形式;他能令手指离开眼的拘束,直接听脑的指挥,而成一种技巧。有这三项构成要素,所以我们说刺绣是美术。”[8]34正是吕凤子对刺绣的绘画性的定位与要求,促使正则绣在操作时力求做到如绘画一般刺绣。“当我们用创造性思维去进行正则绣的创作时,就敢于把正则绣放到一个大绘画的背景、一个无限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中去审视、去比较,寻找出其它绘画形式、姐妹艺术中技能技巧与正则绣的沟通点,再加以综合、分析和创新,变成自己的新语言。”[4]34

根据这个“美术”的基本定位要求,正则绣要解决好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问题,就是线(形)与色在作品中的处理。吕凤子对于“线”的要求:“我们绣中线是由无数修短不一的乱直线构成,却更加显示空间密度的大小。这是‘乱针绣’中线和普通画中线最不相同的一点,也就是我们‘乱针绣’特具的构线技术。”[8]36对于色,吕凤子认为,“我们‘乱针绣’中色却用挽合法,用多色线错综挽合,或用多色线顺序挽合,或一次挽合后再次三次挽合,或排多色成一线或揉多色成一线挽合,能使挽合后仍保留多色原来色。较用生色排比成画,实更多变化之奇”[8]36。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吕凤子先生对刺绣职业教育的改革,有思想内容层面的方向性改革,也有具体的技术层面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这正是正则绣的第二个创新点:通过“修短不一的乱直绣线”形成的线形和“多色线错综挽合”的方法生发更多变化之奇的用色,创造性地使正则绣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满足了绘画性的要求。

更为可贵的是吕凤子还不断拓展绣材的范围,一改传统丝线单一的用料,将“丝线、纱线、丝纱混合线三者并用,大概暗处用纱线,明处用丝线,介乎明暗之间者用丝纱混合线”[8]36。将绣地的织物由原来单一的丝绸扩展到“丝织物、纱织物、毛织物三者并用,纱地取其暗,丝地取其明,毛地取其毛,概视所绣事物而异其地”[8]36,使刺绣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笔者认为,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手法应用,正是正则绣的第三个创新点,即绣材范围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正则绣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正则绣的视觉感知、审美趣味更具感染力。

正是由于对这三个重要创新点的思考、实践,使得正则绣有了不同于传统刺绣的面貌,在褪尽旧有刺绣呆滞而无神采、错丝配色落于俗套的“密接其针、排比其线”工艺程式后,使刺绣有如绘画一般,以针代笔,绘绣自如。在一次次的加色过程中一层层绣制,使错综复杂的交叉线条通过人眼的自然调和后立体显示所绣对象,丰满、含蓄、耐人寻味。这种创新完成了“善刺绣者必善绘,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8]35的理想要求,开创了刺绣工艺的新天地。刘海粟曾评价说:“以针代笔,以色丝为丹青,使绘画与刺绣融合一体,自成品格。”[4]34吕凤子“根据它的审美特征、技法特点、创作特性和工具材料给它取了一个更确切的名字——‘针画’”[6]。

正则绣是吕凤子创办的私立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建设的产物。可以说,正是由于吕凤子办学过程中关注地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踏实认真地创新绘绣科专业建设,不断强化刺绣职业技能教育训练,才使得学校有了研究、创新传统刺绣的空间和氛围;也正是这样的教育学习环境、吕凤子的创新意识加上杨守玉在专业上的刻苦钻研,成就了正则绣的发明。

猜你喜欢

丹阳正则师范
孔门十二时辰
李丹阳雕塑作品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J-正则模与J-正则环
李丹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π-正则半群的全π-正则子半群格
Virtually正则模
丹阳眼镜,改变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