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学习体验调查
2019-05-22张永刚
姚 珧,张永刚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人文与旅游学院; b. 发展研究室,江苏 镇江 212028)
信息化教学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由于信息化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一出现便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教学在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信息化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如何配合、协调发展,调查团队对镇江市两所大学中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对影响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探索高校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调查问卷的设计以掌握大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和学习体验为目的。问卷共设置15个问题,其中单选题7题,为封闭式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多选题7题,为半封闭式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信息化学习体验;问答题1题,为开放式问题,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全面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测试。将问卷随机发给20位学生,20位学生在半天时间内各做两次问卷。通过两次问卷的对比测试,问卷的稳定系数为0.8,等值系数为0.7,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KMO值为0.6,P值为0.04,问卷的设置符合测量的目的和要求,信度与效度较高。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对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大学两所高校的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教师发放问卷31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针对学生发放问卷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对10名教师进行访谈,对5名校外专家学者进行电话采访。
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践教学法、观察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看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情况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与实施要求。利用超星泛雅MOOC学习平台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观察并及时总结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变化。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从整体上综合研究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1]。
3 调查结果
3.1 信息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处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建设校园网络,到目前为止全国多所学校在线学习平台已具有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学术研究等功能[2]。许多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所调查的两所高校中,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于两年前开始进行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60多门第一批在线课程,其中90%以上的课程已经投入实际教学,以1年为周期,逐步推进在线课程建设。江苏大学于多年前开始进行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几百门在线课程,其中90%以上课程已经投入实际教学,江苏大学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成熟完善。两所学校的共同之处在于建成的课程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社会性,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还面向社会开放。
3.2 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信息化教学平台使学生更方便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信息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立体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最后,高校教师将传统教学资源网络化,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习型人才。
通过对师生及校外专家学者的调查发现,他们对目前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价值都予以肯定,对高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满意度(0分为不满意,10分为非常满意)为6.5分,介于中间值。在是否赞成用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这一问题上,有60份有效问卷显示赞成,占33.3%。赞成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理由见表1。
表1 赞成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理由
有120份有效问卷显示不赞成,占66.7%。不赞成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理由见表2。
表2 不赞成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理由
注:此题为多选题。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受调查人群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反对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人数占大多数,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对此大多持反对态度。学生希望信息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师生间情感、知识交流的媒介作用无可取代。
3.3 专家学者对信息化教学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包括“理解信息技术对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等,并在实施要求中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参照该标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3]。受访的专家学者表示,目前高校教师已经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提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水平,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其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决定了教师能否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调动各方资源,克服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信息化教学实践对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很大帮助。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利用信息化手段学习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学习。
3.4 不同年级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差异
在有效的150份学生问卷中,大学一年级学生40人,占总人数的26.7%;大二学生60人,占总人数的40.0%;大三学生35人,占总人数的23.3%;大四学生15人,占总人数的10.0%。通过分析发现,大二学生对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总体评价最高(0分为最低能力,10分为最高能力),自我评价分数达到8.7分。大一学生最低,自我评价分数为7.0分。在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教师对大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评价最高,达到8.5分;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最低,为7.6分;大二学生处于最专注于学习的阶段。教师认为经过四年学习后学生具备比较高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3.5 不同学校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差异
本次调查在两所高校展开,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专科院校,而江苏大学是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重点的本科院校。调查发现,来自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对自己信息化学习能力的评价稍低于江苏大学的学生。分析其原因,一是客观上专科院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二是主观上专科院校的学生在自信心及自我认识层面略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具体体现在:5.0%的来自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信息技术很了解,在使用信息化手段学习时总是有明确的目标。这个比例在江苏大学的学生中为11.8%。5.0%的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认为自己对信息技术完全不了解,在使用信息化手段学习时多数情况下没有目标。江苏大学参与调查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自己对信息技术完全不了解,在使用信息化手段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
3.6 大学生信息化学习体验调查
调查发现,每次使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半小时以内的为17人,占11.3%;0.5~1 h的为69人,占46.0%;1~2 h的为48人,占32.0%;2 h以上的为16人,占10.7%。在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时,从不被网络上的其他资讯吸引的为10人,占6.7%;很少被吸引的为36人,占24.0%;有时被吸引的为79人,占52.6%;经常被吸引的为25人,占16.7%。有46人认为与传统面授相比,利用网络学习更高效,占30.7%;有38人认为利用网络学习效率更低,占25.3%;有66人认为两者不相上下,占44.0%。超星泛雅MOOC平台记录的学生日常学习足迹显示,高频率、长时间的信息化学习行为集中在考试前,其余时间的学习行为呈现偶发性、短暂性、无计划性特征。
4 存在的问题
4.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重数量、轻质量
信息化教学资源内容新颖,数量庞大,不同高校各学科、各专业不断加强资源共享,即使一时难以找到需要的资源,向资源服务平台提出申请,也会有工作人员及时在其它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中帮助查询[4]15。因内容可持续更新,数量可不断增加,也存在大量冗余信息。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网络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枯燥”成为影响大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最关键外因。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数量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应保证教学资源的质量,只有保证了教学资源的质量,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4.2 学生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化教学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资源。面对海量的资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仅一小部分学生认为相较于课堂学习,信息化学习更高效。信息化教学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由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大多数学生不适应这种转变,没有掌握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欠佳。
4.3 信息化学习没有给学生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学习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不懈努力把神经元细胞训练得更加“聪明”。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水平的同时,带给学生更舒适的学习体验。信息化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享受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价值予以肯定,对信息化学习体验表现出不满,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良莠不齐,缺乏监管”,“学习时容易被网络上其他资讯吸引”等。超星泛雅MOOC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足迹显示,学生高频率、长时间的信息化学习集中在考试前,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目的是应付考试,信息化学习没有带来更舒适的学习体验。
5 建议
5.1 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
注重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避免照搬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直接把教案、PPT上传教学平台,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教师应精心选取资源,合理设置课程,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重视平台的维护和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5]156-157。教学资源质量优先: 1) 做好规划。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时,应有明确的规划,审核每位教师所建设的课程,防止重复建设。2) 提高内涵。课程规划好后,每一门课程应做到框架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新颖有趣。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提高资源的内涵价值。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万力勇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结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多维理解,提出了一个多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内容、资源组织形式、资源支持系统和资源使用绩效四个方面[6],这种多层面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资源质量的重要参考。
5.2 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
个性化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获取资源的一种学习方式[7]23-24。个性化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学习动机强烈,自定计划,自主选择资源,自我评价,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大学毕业后学生或者继续深造,或者参加工作。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掌握授课节奏,个性化学习主要靠学生自觉。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学习节奏,教师通过与学生在线讨论实现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培养个性化学习能力[8]35。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 1) 针对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教师重点分析学科原理,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上传教学平台并提醒学生,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理论著作。2) 针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教师重点进行实训,将实验操作流程、实训技巧指导等上传教学平台并提醒学生,推荐学生阅读实务类著作。教师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3 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
信息化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给高校带来了一场“信息化教学革命”。在信息化教学模式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认识到“慕课”并不适合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9],因此,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选择: 1) 适应信息化教学的特点,以通识类、基础性课程为主。2) 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围绕人才培养需求进行选择[10]56-57。通过“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态度”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反对信息化教学全面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占大多数,这表明相比于课堂学习,信息化学习的优势不明显,学习体验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只能起辅助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作为师生间情感、知识交流媒介的作用无可取代。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将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直接讲解与建构学习相结合,建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