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本科毕业生质量追踪调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9-01-31邰先桃刘海静廖映烨杨叶娇段必双陈林兴
邰先桃,刘海静,廖映烨,张 运,张 骞,何 琪,凌 娴,杨叶娇,段必双,陈林兴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最重要的是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1]。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编制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研究从毕业生本人及用人单位两方面对我校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横断面的质量追踪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结果,以针灸推拿学专业为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修订了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现将本研究主要内容报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采用以课题组成员及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小组下基层实地调查,或QQ群反馈,或函调等方式,以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本科共949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200人,抽样率21.07%。从研究对象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工作业绩以及对我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试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研。
一、毕业生质量追踪调研结果
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2],在被用人单位有效评价的183人中,对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能力总体评价满意率超过60%。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最高的是思想品质及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占总比重的82.44%;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占54.55%;研究创新能力评价度最低,不到总体比重的一半[2]。在各种能力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最看重的能力是“实践能力与以往的实习经验”(约占42.31%);其次为专业知识水平(约占35.62%)。
从毕业生反馈情况看[2],认为临床技能需要加强的学生占各种能力评价的第一(23.45%),认为实践能力需要加强的学生排列第二(19.03%),近半数毕业生表示对学校现有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较不满意,35.66%的学生认为“一般”,足以说明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有待改善。调查者的多数人认为需要加强“阶段实习”,比重高达70%。
对于课程设置的反馈情况,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需要减少,而专业基础课(41.13%)和专业课(31.45%)需要加强。其中,约60%的毕业生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临床实践教学。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方面调研的结果发现,目前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的认识和培养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比重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中[3]。及时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与在校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互动机制是切实提高人才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结果,以针灸推拿学专业为改革对象,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形成了针灸推拿学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新方案的特点是优化了课程设置,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践创新和质量监控环节。
(一)优化了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72.58%的毕业生认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应增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比重”的反馈意见,对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课程设置的改革,使课程设置较以往更加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西医外科学、神经病学等西医课程学时,增加了刺法灸法学、经穴局部解剖学、推拿手法学、小儿推拿学等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并增设了康复医学概论和急症学等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的学时数及学分要求,选修课占总学时比重从2008版的4%提升到28%,学分要求也从2008版的8学分增加至30学分,以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专业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分布中,减少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并将实践教学的绩效系数从1提高到2,要求教师必须分小班进行实践教学。医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缜密活动,临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必须“言之有理”、“行之有据”,充分示范医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养成自觉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业务素养。因此,除了在课程、学时上的调整,在具体教学中,还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严格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
3.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改变以往素质拓展课的内容与形式,增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改革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以期引导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提前了解职业发展动态,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二)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6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与实践环节很重要,在实习与实践教学中,阶段实习需要加强”的反馈意见,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实习时间安排和时间分配方面进行了改进,使之更趋合理。
主要体现在59周的实践教学增加至70周,分别在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安排2周暑期实践,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医疗环境、熟悉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环境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第三学年安排24周的阶段实习,按阶段实习大纲要求,完成相关实习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第四学年以课间见习为主,教师结合床边教学、模拟实训等使学生加深对临床各科知识的理解。第五学年则安排了学时各一周的技能训练考核和岗前培训以及为期40周的毕业实习。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了实践创新环节。
按照科学与人文交融、知识与操守并重的原则,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凡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立项、发表论文、国家级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考试以及科技、文艺、体育等竞技竞赛项目获得奖项者,可根据相应的管理办法记为选修课学分,并且开展德育实训与德育答辩。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医学教育模式,建立、健全了注重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
(四)优化了考核机制,增加了质量监控环节。
从成绩考核机制来看,2013版培养方案采取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更加注重过程考核。2008版培养方案在形成性考核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要求,而2013版则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即规定期末考试统一安排考试时间,占总成绩60%-80%,平时测验、提问、练习、论文、专题讨论等占总成绩的20%-40%。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组织教学,实行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的理念,建立了根据《云南中医学院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试行办法》进行开学、期中和期末定期教学检查和随机教学质量抽查的制度;根据《云南中医学院听课制度》的要求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听课制度,从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畅通教学信息收集反馈渠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校院两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教学名师、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通过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好的培养方案应该使毕业生通过大学教育所培养的知识、技能、思想、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满足岗位的需求[4]。定期对本科毕业生及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质量追踪调研,及时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与在校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互动机制,将有利于解决医学院校教学与临床、社会相脱节的矛盾,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双赢”局面,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