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议《梁祝》作品的民族化

2019-01-30吴蔚

教师·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梁祝民族化音乐创作

吴蔚

摘 要:《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民族化的杰作。文章从旋律民族化、演奏方式民族化以及音乐风格民族化三方面回顾剖析了这部作品的民族化特点,对梁祝取得的成功进行探究和论述,并寻找这部作品对当今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梁祝》;民族化;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119-02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也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的60周年。这部作品的魅力穿越时空、地域,跨越雅俗、国界,听众群在年龄层上小至学龄前儿童,老至耄耋老者,许多人无不为它穿透人心的魅力所感染。究其原因,还在于它根植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土壤,吸收了西方音乐形式的精华,于是便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提倡民族文化自信的今天,回顾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对如何进行民族化创新,仍旧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何占豪先生在他的文章《集体智慧的结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提及《梁祝》创作的动机就是要使小提琴民族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够群众化,接地气,为老百姓们所喜爱。遵循这一民族化的创作指导思想,《梁祝》的创作呈现出音乐形态民族化、演奏方式民族化以及音乐风格民族化三种特征。

一、音乐形态的民族化

音乐形态是一部作品的血肉,是听众们最先接触到的作品的外在风貌特征。《梁祝》作品在音乐形态上的民族化集中表现在:

(一)旋律、节奏民族化

《梁祝》是一首西洋小提琴协奏曲作品。但在《梁祝》作品中,许多动人的主题、旋律、节奏等均来自地方的戏曲音乐。

如《梁祝》爱情主题创作的灵感就来自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唱腔中的一句表达爱情的吟腔;“三载同窗”副部中小快板的第一主题的素材来自越剧的动作小过门,第二主题来自古筝曲《渔舟唱晚》中的特色节奏;“楼台会”的旋律来自越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断桥回忆”的唱腔;“哭灵投坟”则应用了京剧的导板、越剧的嚣板和绍剧的“二凡腔”、越剧的“尺调”哭腔;“化蝶”中的音调来自《游园惊梦》的昆曲曲牌。[1] 这些来自戏曲艺术的民族音乐的语言是这部音乐作品使大众产生亲切感的重要因素,也是构筑这部作品的音乐形态的主要元素。

(二)曲式结构的民族化

《梁祝》这首小提琴协奏曲采用西方奏鸣曲式结构。但是考虑到群众喜欢标题鲜明、内容真切的音乐,又综合采用了有鲜明标题的多段体的结构,把曲子按照故事情节,分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长亭惜别”“楼台会”“哭灵投坟”等多个段落。这种表达让国人感到既熟悉又有新意。作品的音乐叙述方式既符合西方音乐奏鸣曲式中对比、展开、再现的原则,又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标题鲜明、内容真切的传统得以保存。音乐的情感在有逻辑的陈述中,表现了欢快、缠绵、思恋、抗争、控诉、情感升华一系列的跌宕起伏过程。这种非典型性的奏鸣曲式,是中国人融合了戏曲场景式创作的标题音乐的叙述形式,是音乐结构民族化的一种表现。

《梁祝》在应用大量的民族音调的基础上,使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应用西洋交响乐队音色层次丰富、多声织体交错的特点,使原有的戏曲音调变得立体化,大大扩展了单声部音乐的表现力。整部作品既保留了线性音乐的自由音韵,又具有音乐叙述上的逻辑性与张力性。这是在民族音调基础上的线性音乐美与多声音乐立体美的交织化合,是音乐形态上西洋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处。

二、演奏方式的民族化

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为了使作品更加具有民族风格,《梁祝》采用了很多民族化的演奏手法和技巧。这些演奏手法多集中在滑音、弓法上,主要是模仿二胡、古筝、琵琶等的演奏技法。

(一)模仿二胡

在《梁祝》作品当中,大量使用滑音的技巧,如演奏“爱情主题”“楼台会”“十八相送”时,大量使用小三度内的同指上下滑音,表达缠绵的爱恋、难舍难分的情愫。在“抗婚段落”中使用长距离的琵琶音,模拟戏曲的哭腔,表现悲痛的控诉。而这些滑音技巧也是中国胡琴演奏的常用技巧。

(二)模仿古筝

在“三载同窗”的第二主题部分,应用了古筝曲《渔舟唱晚》中常用的节奏型,表现活泼、青春的音乐形象。小提琴通过采用顿弓、跳弓、不同的运弓部位等弓法技巧来模拟古筝的演奏技法,表现出音乐所需要的活泼、跳动的情绪。

(三)模仿琵琶

在 “英台抗婚”这一段落中,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切分和弦,作曲家在乐谱中的标记运用小提琴下半弓的撞弓演奏技巧,通过强有力的和弦以及弓法运用的结合,使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矛盾的焦点。这一段的节奏型以及演奏手法就是模仿琵琶常用的演奏技巧,表达了强烈的抗争情绪。

三、音乐风格的民族化

《梁祝》这部作品尽管是小提琴协奏曲,具备交响曲体裁的特点,但是它在总体上却带有浓厚的中国音乐的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韵

中国音乐始终有着以人声为贵的传统,《乐府杂录》里就说“歌者,乐之声,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中国的乐器始终以接近人声作为自己的最高旨趣。在《梁祝》这部作品中,在许多刻画情感的旋律部分,大量借鉴了戏曲的唱腔。比如最为动人的爱情主题来自越剧《紅楼梦》选段的尹派唱腔,楼台会选段的旋律来自越剧《断桥》唱腔。而主奏乐器小提琴在许多旋律的演绎部分也借鉴二胡的声腔化的手法来演绎人声,目的是使音乐更加接近人声的歌唱韵味,带上更浓厚的中国韵味。《梁祝》的首位演绎者——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俞丽娜老师在谈到对作品的诠释时,多次谈到她为了演绎好《梁祝》,专门去学唱越剧,应用小提琴的滑指来模拟越剧的唱腔,表达那种欲言又止、跌宕起伏、含蓄而又缠绵的情感。

(二)重情

中国的音乐一贯重视情味,这情味指的是在各种情境以及环境下的生命的感受和体验。翻看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可以看到写思念之情的《阳关三叠》《塞上曲》,写哀怨之情的《长门怨》《二泉映月》等。《梁祝》的文本来自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四大古典传说,描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音乐的陈述源于戏曲叙述的情境式表达。在曲中,笔者听到了三载同窗、共读共玩的青春和友情,两小无猜、纯洁甜美、无忧无虑的爱情,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楼台会里的缠绵刻骨的恋情,反抗封建势力、抗婚哭灵、投坟控诉的殉情,以及最后两两化蝶的浪漫主义温情。现实人生的酸、甜、苦,对命运的压制的绝望、悲愤、控诉、抗争,人性中对真善美和圆满的追求在这部作品中都尽显山水。人们在整部音乐作品中听到的是一部人生,看到的是中国人的各种情境和悲欢离合,因为这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它总能穿透时间和地域的阻隔浸润情感,抚慰着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人们的心。

(三)重意

这里所谈到的“重意”指的是《梁祝》这部音乐作品通过音乐语言表现了文学文本的情节意义以及场景意象。中国的普通大众能够通过这样的音乐语言进入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情感之中,产生共鸣,享受音乐。《梁祝》这部音乐作品的故事文本来自中国的四大传说,描写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知、相恋最后殉情化蝶的故事。小提琴协奏曲通过奏鸣曲形式,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几个部分,将《梁祝》的文本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分别表现出来。音乐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主题来暗示情节发展,比如通过爱情主题来展现初恋情怀,运用铜管音乐来表现封建的势力的压迫等;另一方面也通过特定的音调来象征特定的事物,比如用十八相送、楼台会中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重奏对答来表现梁祝二人惺惺相惜、互诉衷肠的情意。此外,还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来暗示和象征某个场景,勾画某种意境和意象。比如引子里用长笛、竖琴引奏,乐队齐奏渲染出一派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溪水淙淙、春光明媚的意向;在“化蝶”部分,小提琴使用了弱音器来演奏爱情主题, 音量音色减弱,整体色彩变暗,听者在这熟悉的旋律当中却感受到一种虚幻的朦胧意境。这种表现手段时刻将音乐表达与故事情节推进、意境塑造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一种中国音乐重意象、追求意境的美学倾向。

除此之外,作品在结束部采用“化蝶”的主题構思,还体现了中国音乐古典美学中对圆满的追求。中国的文化崇尚圆满,与天地和谐共生共荣,这是民族的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取向。作曲家们在作品的最后以“化蝶”的手法跨越了梁祝二人现世的悲剧性。通过“化蝶”,梁祝二人从人世间进入自然界,完成了生命、自由和个体精神的超越。他们转化了生命的形态,变而为蝶,死而再生,使情与理、悲与喜在对抗中达到了和谐统一。蝴蝶扇动翅膀,款款双宿双飞,呈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了中国审美当中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境界。它集生命的精神、形态、气韵于一身,体现了中国人张扬生命意识的深层美感心态。

小提琴民族化是音乐前辈们提出的创作方向。而《梁祝》就是西洋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个杰出的作品。当然,这个“化”不仅仅是简单地用西洋的音乐形式来演绎中国的旋律,而是在把握民族音乐的形态、应用民族音乐的语汇,尊重继承并发扬中国音乐美学的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应用了西方音乐语言的“化”。只有这样的“化”,才不会丢失民族自我的根基,才能为老百姓和大众长久喜爱。也只有吸收新鲜的、现代的、外来的音乐语言的“化”,才能够使古老的民族音乐焕发出灼灼光彩。学习、继承、创新都是为了发展,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也都应当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发扬本国的音乐文化,为大众所服务。而唯有此,作品才能万古流芳,生命长青!这就是《梁祝》给今人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何占豪.集体智慧的结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J].音乐爱好者,2007(11):11-12.

[2]刘 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外演奏版本比较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王梅芳.中国人生命意识的张扬——简析“梁祝化蝶”的深层美感心态[J],中州学刊,1995(5):82-85.

猜你喜欢

梁祝民族化音乐创作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