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晋商赵氏家族
2019-01-30赵俊
位于平遥古城内第八街仓巷49号(旧号2号)的赵氏家族,可谓名声远扬。《平遥古城报》于2001年11月28日和12月5日连续刊载的《老宅和老宅里的老百姓》一文对赵氏老宅作了介绍。2002年1月19日《道生明药铺》一文又见诸报端。两文的宗旨是:通过推崇赵大第的创业精神,及其老宅内那饱人眼福的木雕艺术等构成的建筑风格,宣传平遥古城名胜,开发旅游资源,指导旅游工作;并弘扬晋商以诚信为本,仁义交友,勤俭创业的经营之道。巧合的是,两文发表之时,正值赵大第诞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之际。2006年4月8日,平遥文化网发表了平遥城隍是金脑袋的文章,说的是先祖赵大第给城隍安脑袋的故事。在曹昌智先生发表的《画说平遥古城》一书里也有多篇介绍赵家的故事与图片。《平遥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8月第一版)中也有多处有关赵家道生明药铺、兴义隆布匹绸缎庄、兴华瑞南京铺和民国五年至十九年(1916-1930)平遥晋剧票友代表人物的记载,城内仓巷大少(赵锡龄),二少(赵锡庆,字积斋)名列其中,说为平遥商业经济和晋剧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读了这些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我们作为赵氏家族的直系遗属孙辈子女们怎能不憾慨万端呢!
先祖赵大第在平遥古城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不仅故居老宅及附近的邻里妇孺皆知,而且城内的中老年和青年学子,甚至来自外地的三轮车夫也几乎无人不晓。至于那些从事导游的先生女士们就更不用说了。面对这种情况从未离开家园的赵大第亲属后代们,成天耳濡目染,已习以为常。但早年即已背井离乡旅居外地的一些亲属后代及其子孙亲属们,只要偶尔返乡探亲,即有这种亲身感受,深表惊诧。为什么先祖赵大第的名字如此响亮,甚至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呢?
其实,先祖赵大第并不是什么显赫的达官贵人,或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也不是学问深厚的学者耆宿,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身贫寒的平民百姓。只是由于他老人家品行端正,待人寬厚,好行布施,经过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富而不骄,富而不奢,贯彻始终。真实地体现了晋商以诚信为本,仁义交友的崇高本色,凸显了晋商传统文化的厚重沉淀,因而受到平遥古城人们和社会敬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根据赵氏家族留存和从别处查找到的文献资料以及老一辈的口述,就有关赵氏先祖们艰苦创业与为人处世的一些史实,整理成文。冀望后辈子孙,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吸取精华,深刻领会,继承并发扬先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挖掘晋商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深信不无裨益。
贫寒家境
人人都知道,赵氏位于《百家姓》之首,因《百家姓》撰于宋朝,而宋朝乃宋太祖赵匡胤受禅于后周所建,赵乃国姓,列为《百家姓》之首,当然并不奇怪。如追本求源,赵氏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远祖是伯益,受姓始祖是造父。赵氏则始于周穆王(约前1054--前949),封造父于赵,以国为氏,故地在山西赵城(今洪洞县)。赵氏皆造父之后。经过三千余年的播迁繁衍,赵氏遍及全国各地,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各有不同的宗系支列,代代相传。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时代,贫富差距变化无常,阶级分化自亦不可避免。
据传,赵大第家族是从原籍平遥城东40里山区宋山坡(宋家岭与山坡头)村迁居平遥县城的。赵云兴是祖先迁居城内后的第六代传人。按照古代民俗,一般富贵人家,大都建有奉祀先祖的宗祠,并有族谱家谱相传,代代接续,世系分支与亲疏远近,一目了然。但赵大第的祖先们远不具备这些条件,因为在原籍房无一间,地无一垅,一代接一代全靠扛长工、打短工艰难度日,租种土地也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谋生,勉强养老抚幼,维持生活。直到其祖父赵云兴开始经商才站稳脚跟,逐渐兴旺起来。赵大第正是其祖父事业的继承者。但后辈们所关注的祖先们究竟是什么年代移居城内的,原籍的祖先们相传几代,是土生土长,还是从何处迁来的等等问题皆无从考证。追溯赵氏家族出身,须从高祖父赵云兴说起。再往前祖先的考证只能留给后人。赵氏家族的脱贫始祖是赵云兴,兴业的始祖是赵安氏,创业致富的始祖是赵大第,经历了三代人艰苦努力奋斗才繁衍到今天的十三代子孙赵堃宇。
赵云兴,字蔚然(1829-1888),是移居城内的第六代传人。他是在贫困生活中长大的。从小就很聪明诚实,勤劳刻苦,渐渐结交商家之后,却拿不出一点本钱,只能赊点针头线脑等小百货,肩挑货郎担,手摇货郎鼓,走街串巷叫卖,当地叫卖货郎。他为人和气,诚信为本,经营有方,薄利多销,顾主所需的暂时缺货就约定时间下次送货上门,从不失信。货物出手之后,再与商家结算货款;为了结算方便起取字号“广裕公”。经过这样的辛勤劳动,苦心经营,无本求利,生意也日渐兴旺。但因获利无多,还需日有积蓄,其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经过长年累月的积攒,手头稍有积蓄时,便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25日以广裕公记名义,买下张云凌仓巷二号(现49号)前后院破旧住宅一处,从此才有了自己的定居之所。
赵云兴娶原配郝氏病亡。后娶白氏病亡。云兴生一女一子。再未续配。女出嫁于西大街段家巷郭培德为妻,无嗣病亡。子取名文熙,娶安家街安氏为妻。文熙与安氏也生有一子一女。子即赵大第,字元臣,1881年出生,系安氏怀胎七月早产,体重不到1.5公斤,全凭安氏精心抚养才得以成人。但终因家境贫寒,营养不良,其身体十分瘦弱,从小就患有佝偻病,人们送他外号叫“四不全”。女出嫁于五里庄村范敬义为妻,生三子,长子范培荣,次子范培华,三子范培富。但女儿出生后不久,文熙即因病身亡,不满30岁。当时赵大第年仅3岁,安氏子女三人生活,全靠公爹赵云兴走街串巷卖小百货予以供养。安氏是一位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勤劳俭朴,善于精打细算,安分度日的家庭妇女。对公爹非常孝顺,云兴每日生意收入都要交与儿媳安氏保管。虽收入无多,但在她精心安排下,月月仍有积余。她念其公爹日渐年迈,体力不支,又加丧妻失子之痛,如果让其继续挑担叫卖,她也实在于心不忍,便拿出家中全部积蓄,让云兴在南大街协同庆票号门旁摆了个地摊,才结束了赵云兴肩挑贸易的艰苦生涯。由此赵大第年幼所处的贫寒家境也可想而知。
赵广峪公记购仓巷街住院房契
购西大街铺房院契
家业兴起
赵云兴摆地摊之后,更是以诚信为本,和气待人,薄利多销,前来照顾的新老顾客,日渐增多,生意日益兴隆。协同庆票号财东米秉义,平遥王智村人,见云兴为人忠厚,作风正派,经营有方,生意兴隆,便建议他租一间门面开店经营。云兴说:“我是个贫苦人家,卖货郎出身,现在摆个地摊,不用走街串巷挑担叫卖实已足矣,哪有本钱租门面呢?”米秉义听后,更视他为可信赖的贸易伙伴,便答应代为出资,让云兴筹划经租门面扩大经营范围,流动资金不足,可随时向协同庆票号贷款,利息从低。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云兴便壮起胆子,在西大街小十字路南租了五间门面经营绸缎、布匹、百货、起字号“兴隆义”(现旧牌匾仍在日舁昌票号旁兴隆义客栈保存,此牌匾与协同庆票号牌匾出自同一人之手笔)。赵云兴任经理,时年为光绪四年(1878年)。从开业起买卖越做越大,生意兴隆。赵云兴开始成为当时平遥商界的名人。但好景不长,时隔几年之后,协同庆票号的后任经理张治达,把公积金14000两银子,以当年红利按股份分红后,致使号中实力渐呈空虚,生意不佳,逐渐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危机。而财东米秉义诚信为本,仁义交友,便将此实情告给云兴,为使兴隆义免受牵连,遂将协同庆的投资与贷款全部提走,让赵家独立经营。由于当时只剩一千两银子的资本,严重影响到生意的资金周转。云興为此焦急万分,加之年事已高,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于1888年不幸辞世。此时赵大第年仅七岁,为了不使生意歇业,办完丧事之后,安氏带着七岁的儿子去到东达蒲村,请出世交老亲郝邦杰(赵云兴内弟之子),出面主持号事。改字号“兴隆义”为“兴义隆”。安氏坚强果断,厚道正直,聪明能干,号中与家中大事都由她拍板定案。但旧时代妇女是不能抛头露面的。因此七岁的赵大第便当上了只有一千两银子资本的兴义隆布庄财东。
郝邦杰精明能干,挺有远见,掌管兴义隆后,便请了阴执圭在太谷设立分号,并为分号掌柜,全权老板,经营布匹批发。其实分号并无资本,全凭阴掌柜灵活筹措。平遥兴义隆总号只做坐地零售业务,大宗生意都转到太谷分号,阴执圭不负众望,生意搞得非常出色。太谷商界人士称阴掌柜为阴贵,意思是商界生意高手。兴义隆每年分红就靠太谷分号划拨。
安氏确是女中豪杰。她豪爽豁达,明理大度,重义轻利,以德服人。兴义隆每年分红都由她拍板决定。对东家、掌柜、伙计一视同仁,论功分禄。由此号内形成同心协力,和衷共济的氛围。安氏对于郝邦杰、阴执圭二位创业功臣,更是器重有加,给予特别奖赏,对自己的分红从不搞特殊,只按银股分红。使各层伙友心悦诚服,阴掌柜更是感激不尽,更加奋力经营,太谷分号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路子越走越宽,经营范围由中路太谷、榆次、平遥、汾阳,发展到西路离石、柳林,东南路到泽州、潞安、焦作等地。随着兴义隆生意的兴隆,经营路子的拓宽,兴义隆人日益富裕起来,赵家的家业开始发达起来。这时赵大第年仅十五六岁,安氏为了让他在实践中经受锻炼,遂将生意交给他掌管,每年的生意清单、年终分红都由其审查决定,安氏只给些建议参考。赵大第秉承了母亲的优良正派作风,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虽是少年东家,兴义隆上至掌柜,下至伙友,对他都十分尊重。
兴义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经营,赵家开始兴旺,人口也在增长,但原有房产过于简陋不敷使用,遂于民国7年(1918年),在原旧房基础上重新盖起了新房,即保顾到现在的房院。除五眼窑洞为旧有外,其余均为新建。前院为正院,北、东、西房均为居室,南房为祭祀祖先祠堂与客厅。中间院五眼正窑、厨房、佣人居室与储藏之所为原有。后院为场院,有西房五间为居室,北房三间为书房,子女们在此读书、识字。其余是车库、马厩、磨房。盖房子本是富豪之家的常事,但对于家庭出身贫寒的赵大第却因此出名。
道生明药店领息凭证
从兴隆义开业到改号兴义隆,经过40年的艰苦经营,赵家积累了相当的资本,于是便收购了道生明、金兰堂两座药铺,又开设了兴华瑞绸缎布匹百货店,还收买了元盛公染坊。从此赵大第名声大震。赵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却面对许多难以预料的挫折与不幸。兴义隆经理郝邦杰因年老有病回家休养,便安排太谷分号经理阴执圭回平遥代为主持号事。阴执圭本人才干突出,性情耿直,办事只按规矩,不讲情面,号内同仁如有不妥或失误之处,他便直言相询,毫不通融,时间一长,大家都对他产生不满。郝邦杰病故后,兴义隆全体同仁甚至找东家相要挟,声称若阴执圭任经理他们就集体辞职。但阴执圭是兴义隆的创业功臣,由其接替郝邦杰是顺理成章之事,其不足之处只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当然,其余伙友都为兴义隆做过贡献,大家的意见也不无道理。面对如此尴尬局面,真是难坏了赵大第。他只得尽力调解,劝解了这边,又安抚那边,仍然无效。号事如此不顺,又出现家事不和,更加之当时旧政府摊派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无法承受。内外交困中的赵大第心急如焚,于1932年腊月不幸辞世,享年仅51岁(1881-1932)。至此兴义隆太谷分号撤消,阴执圭回家休养不理号事。同事们有的坐吃老本,有的自动辞职。日寇侵占平遥后,兴义隆的铺面房屋被日本木村照相馆强占。失去了经营场所,只好搬回赵家宅院。最后由张义、冀立信、温宏瑞等人,协助阴执圭结束了号事。从兴隆义开业到兴义隆结束六十年(1878-1938)间,在全体同人与赵家祖孙三代人的艰苦努力,为各家打理下了丰厚的家业。
赵永春和妻子王丽蓉
仓巷赵宅正堂,赵大弟特为母亲赵安氏制作悬挂《堂萱永秀》匾额。左一为赵锡龄
经营情况
下面依次回顾一下收购道生明、金兰堂两座药铺,开设兴华瑞绸缎布匹百货店与收购元盛公染坊的有关历史情况。
收购道明生、金兰堂两座药铺,其实源于赵大第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宿愿。赵大第自幼贫寒,没受过文化教育,十分惋惜。他为使其子女不步其后尘,决心让其子女读书,四处为子女物色合适的教书先生。经过筛选,最后请来了平遥修德村李馨先生。李先生是一位国学书底深厚,善于教书育人的好先生,也是一位医道精湛、医德高尚的好中医。为了既发挥专长,又能增加收入,赵家特意给他装了一台药柜,一面教书,一面给人看病治病,看病收入全归先生。李先生也是位善良厚道之人,他看病脉礼(诊断费)比其他医生低廉,对一些穷苦人,更是少收或不收,深受人们爱戴。同时也给赵大第增添了美名。药柜的药材全由金兰堂药铺提供,金兰堂跑外的伙计侯云五常与李先生交往,结下了良好的友情。先生的门下不只是赵家的子女,而且很多邻居的子弟也成了他的弟子。先生除了教弟子们一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启蒙书本和《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易经》《史记》《礼记》《尚书》等书外,还教弟子们一些中医基本知识,使很多学生都学会了诊脉、中药药性和配伍禁忌等中医基础知识。
时光荏苒,赵大第的两个儿子都十几岁了。李先生的教书任务将告结束,对赵家来说,总得设法安置先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总不能让他一走了之。赵大第对此十分关怀,朝思暮想谋求良策。其时有东达蒲村人,原某票号老板段瑞林病故后,其夫人为子段鑫在北大街开设的药铺道生明,因号中无经营把式,停业已久,准备出卖转让。在金兰堂伙友侯云五的斡旋下赵大第于民国13年(1924年)买下了道生明药铺,并安排李先生为名誉经理兼坐堂中医,聘侯云五为经理,改字号为“道生明记”,铺面移至城隍庙街12号东口路北,经营门面七间。李先生的教学随之迁到了道生明院内,两三年后才结束了教学生涯。此后李先生除做坐堂中医外,对其一生行医经验进行总结,给道生明留下了许多版本秘方,写明了病名、病因,症状表现、治疗原理、医疗程序,妇、儿科尤为突出。这些宝贵经验传给了道生明多名伙友。后来张文庆、师修德行医就全凭李先生的传教。李先生还给道生明写下了调料面处方,此方不但对饭菜有调味作用,且有帮助消化、调节营养之功效;道生明每年农历十月开始用石碾加工调料面及其他丸散膏丹原材料,一直加工两个月,到腊月调料面销量很大。大杂货铺聚长庆虽也卖调料面,但它的厨师还是要用道生明的调料面。公私合营后,版本秘方不知去向,唯调料面处方赵家保存至今。李馨先生是赵家药铺的创始人,也是老前辈及同仁的良师益友。他对行医经验总结之后,已年迈岁高,便还乡养老,但赵家给他的俸禄依旧,直到其寿终。赵家与李家的前辈结下的世代之交流传至今。
赵锡龄、赵庆析析产文约
道生明股票
道生明起家于零售,初设资本微薄,后也未大增。全憑侯云五广交朋友积极筹措,争取到山西铁路银号上海办事处侯某及宁夏帮驻天津老板的资金支持。侯云五,名秉祥,云五乃其字,平遥王郭村人。他虽然年轻,但深谙药材经营之道,专门聘请药行里手王长英协助识别药材,赴祁州、禹州、鲍店药材大市场闯荡采购推销药材,很快业务大有起色。随之道生明又将金兰堂收购,仍由刘宝文任经理。由于道生明和金兰堂都在城隍庙街路北,路南还有济生堂,相距几十米就有三座零售药铺,对经营不利。故不久便将金兰堂并回道生明,由侯云五任经理,刘宝文、胡经五为副经理,由零售业务扩大到批发。在东赵家巷设有药材栈房(仓库),雇有装运工,大批药材从这里打包发运出去。四川、云南、贵州、武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都有同行业务往来。并在天津、武汉等地派驻办事处,经营种类繁多的粗、细药材。号内请有祁州的切药工,加工切制药材。在山西各药材产地,如代县的黄芪、潞安的党参、沁州的猪苓,均设有委托收购业务。在平遥岳壁村还设有长山药加工厂(因日军侵占平遥时局战乱撤销),并包销徐沟一家的祖传秘方“舒筋散”发往全国各地。资金微薄的道生明在业务上可与平遥药行实力雄厚的云锦城、延寿堂相抗衡。道生明东家赵大第也因此名声大震。
关于兴华瑞绸缎布匹百货庄的开设,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魁成玉绸缎百货庄的年轻伙计王瑞林。此人能干有魄力,精通生意之道。但魁成玉老掌柜居多,他无法施展才干。他是跑业务的伙计,与老顾主赵大第常来常往,交情日深。一次他向赵大第说出了心里话,想让赵大第出面当财东,开办绸缎百货庄,由他本人主管经营,保证只有赚钱不会亏本。赵大第对王瑞林也很了解,遂成人之美表示同意。王瑞林便辞去了魁成玉的工作,并联络介休九华银号经理成毓俊,由赵大第、九华银号、王瑞林三家合资在南大街花园街口往南路西开办了绸缎布匹百货庄,起字号为“兴华瑞”,此乃从赵家的堂名兴寿堂与九华银号、王瑞林三方中各取一字之集锦。其实当时三家均未出资,只是言明各家股金多少,银股几份记入在账,所有资金全用九华银号的贷款。
王瑞林年轻有为确实能干,他吸引了一批商界伙友,把他们原来的老顾主都拉到了兴华瑞,使其得以施展才干。由于他的精心筹划,合理调度,兴华瑞开业第一年就获得了开门红。生意兴旺,财源滚滚。当年除还清九华银号贷款,扣除各股东股金外,各股东还有分红,一连数年如此兴旺。赵大第去世后,次子赵锡庆进驻兴华瑞,他不懂经营,本想借此学一学王瑞林的经营之道。但过去晋商有一商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东家投资交与经理后,除重大决策外,日常生意经营、人员任用都由经理全权掌管,东家不得干预。赵锡庆进号一举,使王瑞林产生了对他有不信任感的疑团,便不再积极经营。两年后,生意不佳。王瑞林主动提出辞职,并撤走他和九华银号的股金。从此赵家独东,赵锡庆任财东兼经理。王瑞林辞职也动摇了号内所有业务骨干,他们大都是王瑞林的同窗伙友,也先后辞职。此后号内只有张应谦一人尚能助一臂之力,其他伙友都无能为力,而且资金不足,周转不灵,加之日寇入侵平遥,人心惶惶,时局动荡,商界普遍萧条,兴华瑞生意衰退进而亏损,被迫停业。
元盛公染坊本系三狼村冯家经营,因东伙不和,生意连年亏损。其经理宋长保深知赵大第的为人,在其求助下,赵大第出资买下元盛公染坊,仍由宋长保任经理。赵大第处事公道,待人宽厚,按功分禄,号中同仁齐心协力,奋力经营,不久扭亏为盈。但日寇入侵之后,对棉纱、棉布等物资严加控制,造成原料短缺,无法经营,被迫歇业。至此赵家只留下道生明一处生意。
家规家风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达官显贵、世禄之家、书香之族、票号老板的家里,等级森严,尊卑分明。他们自视为上等人、贵人,男主人称老爷、少爷,女主人称太太、小姐、少奶奶……;视佣人为下等人、贱人、奴才。仆人要给主人下跪、磕头,主人坐上首,仆人不仅不得坐下,站也只能站在下首,随时听候驱使。赵大第出身贫苦,发迹之后也没有如上家规,只有穷苦人家的规矩。赵家也有佣人,却没有主仆之分,没有贵贱之别,不准歧视佣人,不论主仆都按辈称呼,年幼者不得对长者指名道姓。赵家子孙称呼他们大爷、大娘、爷爷、奶奶。佣人不给主人磕头,主仆平起平坐。这是赵大第的母亲安氏定的规矩。佣人对安氏也十分尊敬,称她老掌柜或老祖奶,这在赵家就是最高的尊称了。更为可贵的是赵大第一贯保持了勤俭节约,滴而不溢,视有若无,办事只讲实效,力戒奢华的美德。从兴隆义开业到兴义隆兴旺,赵家确已是丰衣足食了。但赵家人穿的衣服,不仅是补了再补,而且是大的穿小了,小的捡上接着穿,不管是姐姐穿小了的花衣服,还是哥哥穿短了的衣裤,只要能穿,弟弟妹妹就得穿,弟弟穿上姐姐的绣花衣就在墙上磨花。不认识的人,谁也不会认为这是兴义隆、道生明等几座生意东家的孩子。赵家的饭菜也是省吃俭用。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白面、捞面和炒菜,平时中午只吃红面、豆面加水煮白菜、萝卜、胡萝卜或其他蔬菜,煮好后盛在一个大砂锅里,放好盐、醋,除给公公赵云兴盛一碗稠的外,其余主人佣人就吃一锅和子饭,谁也不准再加盐添醋,早晚是稀饭窝窝头、咸菜、腌菜,天天如此。夏天孩子们坐在院里台阶上吃饭,不准端碗走来走去。日子渐渐好起来后,就从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开始吃白面炒菜,到正月二十(小添仓)就算过完年了,饭菜即恢复到平时的杂面水煮菜。后又改为吃到正月二十五(老添仓),以后又延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最后又增加了每月初一、十五吃白面炒菜。一直传下来。赵家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首先赵大第外出办事回来必须先到母亲房中做出交待,是如何处理的,结果怎样。如有欠妥,母亲就进行指点纠正,讲明道理。赵大第就是这样学会了母亲的为人处事。家中虽有佣人,但子孙辈都得学做家务,女孩子学做针线活,男孩子打扫庭院。孩子们在私塾念书,早上、中午、下午一天三上学。早上下学后,必须先打扫前后院和门前附近走道,才能洗漱吃饭。初一、十五晚饭后都得听奶奶训话,领会过去贫穷和艰苦创业的历史,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才能休息。赵家子孙不准休妻纳妾,不准进妓院,不准吃喝嫖赌,我们几代人都做到了。并要教育后代也做到。赵家待人宽厚,对佣人的待遇毫不菲薄,因而来赵家干活的人誰也不讲工资报酬。成师是第一位来赵家试用做饭的厨师。原来他并不会做饭,他姐姐多年住在赵家窑洞,他常来看望姐姐,安氏见他诚实忠厚,便让他来赵家试着做饭。赵家平时粗茶淡饭,他也勉强应付得过去,加之他能协助安氏勤俭度日,深得安氏信任,后来就成了赵家的管家。全家的吃穿用都由他安排,号上的掌柜、伙计都称他是赵家的老薛保(戏剧《三娘教子》中的薛保)。他叫成乃玉,西郭村人,自幼父母双亡,由舅公抚养成人。妻子死后再未成家,无子女。来赵家试着做饭,一试就试了一辈子,成了赵家的老人。赵大第五十岁做寿器时,也给成师用同样木材做了同样的寿器,一直在赵家度过了晚年,终年76岁。过去给别人担水都用玻璃水码计数,一担水一个水码,按水码算工钱。可是给赵家担水的吉树儿,却不用水码计数,他遇上开饭时挑来水就吃饭,办事过节家中用钱就在赵家拿,从不算账。吉树儿娶媳妇没房子住,就把赵家的东房做了洞房,一直住到自己有了房子才迁走。赵家从未收过房租。
仓巷赵宅正堂《崇文贵德》匾额
仓巷赵宅南院正房
赵家兴隆义商号旧貌
《五世同堂》匾额
赵大第其人
赵大第,字元臣,生于光绪七年(1881年),民国21年(1932年)去世。享年51岁。他出身于贫苦家庭,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祖祖辈辈都是扛长工,打短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从他的祖父开始挑起货郎担,手摇货郎鼓,走街串巷出卖小百货为生。他既没做过官,也未成就过什么大事业,没有文化,更不是志士名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平民百姓。奇怪的是140年来,平遥民间仍流传着赵大第的名字。有人说是他盖了一幢宅院出了名,有人说是他给母亲过寿挂牌,办丧事出了名。有人说是给城隍爷安了颗金脑袋出了名。其实这些都是人们的猜测。当时那些达官富豪、票号老板修院盖房、做寿挂牌、办婚丧大事的很多,而且都比赵大第办得要排场许多,却都未出名。说他给城隍爷安金脑袋更是无稽之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赵大第出身贫寒,作风正派,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仁义待友,体恤穷人,诚实守信,赚钱有道,不骄淫奢华,夸富于人,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并遵循他母亲的教诲,继承传统家规,以身作则,垂范后代,一直坚持不懈。从以下几则赵大第的轶事中,即可看出他的为人处事之道。
安氏是赵家最有功劳的人,没有她赵家就不可能发达起来,没有她就没有赵家的今天。赵大第是个孝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加之各号掌柜、伙计和亲朋好友的抬举,在母亲过七十大寿时,各号掌柜和各房亲友在南厅临街的外墙挂了五块大寿匾。这是赵家唯一做过大寿的老人。不幸的是三年后母亲安氏病故。按照惯例赵家遇婚丧嫁娶一般都租赁平遥孔家三裕堂的执事。但三裕堂没有像样的幡罩、执事,赵大第于心不忍,就从苏州买回一套绣有八仙庆寿的幡罩、12把幡儿。丧事之后都无偿赠送给了三裕堂。可是比起那些官宦人家、票号老板做大寿、办丧事的场面毕竟差距很大。不同的根本点还在于,赵大第是自己花钱掏腰包办事,而他们却是为了乘机收礼敛财而已。赵大第从二十几岁就由街坊邻居推举当第八街街长。第八街包括仓巷、雷家园、高庙底、仁义街及其所属小巷。那时当街长都是赚钱的。而赵大第当街长不但不赚钱,反而还贴钱。上面有摊派,他从不让街民分摊,总是自己掏腰包交上去。他当街长一当就是几十年,直至辞世。在这几十年间没得罪过任何街坊邻居。如他所言,街官虽小也是办公,办公就要合乎民意,处事要无愧我心。这就是他当街长恪守的宗旨。他在街长任上时,有一次一辆马车压死一头小猪,猪的主人要求车夫赔偿,车夫赔不起,两人遂到街公所找街长评理。街长赵大第说应该赔,并问车夫是怎么把车赶到人家猪圈里的。车夫说是小猪在街上乱跑时,跑在车底下压死的。赵大第便说:“那没你的事,你走吧!”猪的主人当然不肯答应,并说他买小猪花了五升高梁。赵大第便让街公所的书记(会计)从他账上给了猪主人五升高粱钱,并叮咛以后猪要养在猪圈里,不得在街上乱跑,处理后车夫和猪主人都感激不尽。兴义隆有一次请客,号内餐具不够用,派了俩伙计到东家抬两桌餐具。因为没装牢就抬,两桌餐具都打碎了,两人怕回去没法交待,蹲在南厅台阶上哭起来,赵大第从后院走来见状后,向院里人们问清原因,走去对两伙计说:“你俩回去告诉郝掌柜,就说我说的,让他重买上两桌餐具吧!这两桌我留下了,我要用。”从而让他俩得到解脱。后来两伙计将此事告诉其他伙友,都说赵东家真好,真是个有德性的人。赵大第在粮店存有一百石小麦(十斗为一石)。这年大旱无雨,粮价上涨。他每天到街公所路经粮店,粮店掌柜劝他把一百石小麦卖出去,能卖个好价钱。他说天这么旱我还要吃!后来他转念一想,总是粮店想买,便告粮店掌柜说:“那就卖给你吧!”本来成交了,不料三天后下了一场大雨,粮价大跌。粮店掌柜又跟他谈起一百石小麦的事时,他说:“卖给你多少钱就多少钱。”可是糧店掌柜说:“我们实在赔不起。”赵大第见粮店掌柜很诚实,便慷慨地说:“那就还是给一百石小麦吧!”后来粮店掌柜感激说:“大第哥救了我们这个粮店。”有钱人买房子都是买好房和市面房,以出租获利,赵大第却只在本街买了四个小院子,都是邻近的破烂房子,目的是为了扶贫济穷。因为原房主大都是因家境困难,无力维修,家中又急用钱,但卖不出去,才找赵大第想卖给他,他就出个好价钱买下来。其实也就只买了个产权。他自己出钱把房子修好后,仍由原房主居住,且不收房租。贫苦邻居中有的断了粮,向赵大第借一升高粮面,他就给上二升,并告诉不要还了。有的要借一筐煤,他让人家挑上一担,也不要人家还。这些都是经常有的事。
民国年间平遥成立了国民党县党部。他们宣传破除迷信,平遥县郭知事竟然不顾民意,把城隍爷塑像脑袋枪毙了,也有的说是把城隍塑像捆起来抬上游了街,把头枪毙了。这就把城隍庙里的道士善友化缘布施的生活来源给打断了。按照民俗,每年农历五月是城隍庙庙会,五月二十七为正日,实际上是从五月初就要起会,六月底才散会。庙戏要唱一个多月。邻近各县商家都要来这里设摊参会。城隍庙的道士郭峰仪为了在庙会期间化布施,请城内18个街的街长、社首(修庙捐助人每年轮执人员)商议在庙会之前给城隍爷安上脑袋。大家也认为传统庙会即将来临,城隍爷却连头都没有,实在太煞风景了。于是一致同意,用檀香木雕刻只脑袋给安上,外用金粉粉刷,以壮观瞻。县知事得知后追查此事。其他人都往后退惟恐不及,只有赵大第一人委曲求全承担了责任。通过中间人梁必贡、杨品三与县知事协商,罚了五百块银元了事。庙会期间给城隍爷安头的消息从平遥传到左右邻县,越传越玄浮,甚至传说赵大第给城隍爷安了颗金脑袋。这就把赵大第的名声传得更大了。其实他的全部家产也换不起一个金脑袋。有人说赵大第是整修宅院出了名,这不是没道理的。那是民国7年(1918年)。当时那些有钱老板盖房修院的很多。但赵大第整修后的宅院却别具一格。他既没有名人设计图纸,也没有请能工巧匠监工指挥。而只请了本街工匠,主要是泥瓦匠裴积义(常则)及其兄弟裴积礼(跟常则)把这座不大的老宅正院修葺一新。建筑的外表绝没有炫耀富有,也不追求豪华。它是一座外观封闭而院心宽敞、藏风敛气、祥和而舒适的四合院,给人以轻松畅快、喜悦宽敞、阳光明媚的感觉。东西厢房全面装修后,功能齐全、休闲、舒适,阳光充足,祥和适中,充满了家庭的凝聚力。就在这不大的小院里,工匠们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刚出师不久的木工师阎三则、二则兄弟二人,雕塑名家毋矜贤父子二人,利用马板、廊柱、屋檐、门窗等有限空间,雕刻了妙趣横生、雅素大方的各式画面,内涵深厚的木雕精品充斥小院的角角落落。窗棂、风门、簾架上精美的木雕工艺,更是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院内正面前簷上的满床笏(汾阳王过寿),簾架上的七星庙(杨继业与佘赛花结婚),又如鹿和灵芝、大禹耕耘、樵夫驯狮、麒麟送子等,一幅幅吉祥图案,构图巧妙,造型逼真,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韵味无穷。裱糊油画匠沙师及其女婿程师、雷师在街门洞的九块天花板上,画了彩绘“八仙庆寿”,四周八块是八仙画像栩栩如生,中间一块为寿星与和合二仙。街门外左右两壁是鹿鹤桐松,用高洁粉色桐柏松树衬底,蕴涵着福寿如仙、福禄如松柏长存的寓意。街门内左右两壁是凤凰锦鸡所谓凤凰锦鸡戏牡丹。更为壮观的是门边那一对石狮子,左雄右雌,雄有凶猛生动的气势,雌有素雅稳重的姿态,显现出镇宅除邪的正义气势。走遍平遥城还没见过比这更生动逼真的石狮,人们都说是价值连城。可惜的是十年动乱的破坏,生生地被毁,再也不见踪影了。木刻匠、油漆匠在街门横幅上刻了“树德”二字的匾额,使不大的门洞显得很有气势。这就是现存的赵大第故居,最具北方民居的传统风格。赵大第故居,位于平遥城内仓巷49号(旧号2号),已被列为平遥古城旅游参观居民景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内赵家,自其先祖父赵云兴起涉足商界,以货郎生意起家,移居城内起,现已传至第13代。赵大第的长子赵锡龄(字永春),次子赵锡庆(字积斋)两支繁衍祖孙五辈。赵锡龄享有五世同堂,与2007年去世,享年95岁。赵氏家族家教甚严,崇尚学文、学艺,现有后人近百人,有教授、艺术家、经济师、医师,商界老总等。初步统计具有博士,硕士等学位者有十几人,本科以上学历者达30人以赵大弟长孙赵俊与耿玉珍结婚照上,均不失祖训家传,个个品行端正,为人宽厚。移居海外者4家,其余大多居住国内上海、北京、西安,太原等地,可谓人丁兴旺。
平遥“全天同乐会”成员合影
祁县戏曲研究社同人与戏曲界硕果高九畴老先生(前排坐者右四)合影
赵大弟长孙赵俊与耿玉珍结婚照
附记
据父亲赵锡龄78岁(1991年7月4日)时所写家史记载:“我家祖籍平遥城东四十里宋家岭山坡头和顺里七甲,赵姓为天水郡,移居城内至泽民一代已达十一世。”据记载六世祖諱赵云兴,字蔚然。七世祖讳文熙。八世祖讳大第字元臣。九世是父亲赵锡龄字永春,叔父赵锡庆字积斋。因无家谱可查前五世祖均不知名字,故无法追溯前五世及祖籍再早先祖。
后辈们所关注的先祖们究竟是什么年代移居城内?原籍先祖们相传几代?是土生土长还是从何处迁来?等等问题均无历史记载,经多方求证考察也无法论证。为了与源流辈份衔接,我们只能从六世祖赵云兴起撰写赵氏家谱。再早先祖只能留给后辈考证。
我小时每年清明节随父叔上坟祭祖,先去小城圪座老莹地祭拜,有五六个墓穴都无墓碑记载。其后再去闫良庄西郭村十字道祭拜是六世祖赵云兴立祖,有七世祖赵文熙,两世祖墓都有墓碑记载。最后去闫良庄庞庄道祭拜是八世祖赵大第立祖有墓碑,后土碑楼,拴马柱,石桌等。2007年父亲赵锡龄字永春,1979年叔父赵锡庆字积斋也上穴立墓也有两世祖墓都有墓碑。
1948年平遥解放后,在1948年、1949年冬春土地改革时所有土地都献给了农会,分给了八街农民,受到全县通报表扬“农民的好朋友”。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及破四旧之风兴起,未通知墓主,把所有墓穴全部摊平了。现在只留有父叔两个墓穴保留,我们每年清明节去扫墓。
察访时据平遥东大街赵青亮介绍:他是山坡头和顺里九甲人,他叔父还保存有一本家谱,现在定居平遥北营村(赵明德见过这份家谱,没有找到赵云兴或后代人的名字)。据说原村名叫宋山坡,有宋赵两家,后来宋家分为宋家岭,赵家分为山坡头两个村。现在山坡头有30多户80多口人,常在村的30多人都是老年人,村里学校也撤销了。据1996年出版的《平遥县志》上说山坡头村名改为矦家坪。山坡头属南依涧村,从城内到南依涧是乡镇公路,往上十里是山路。和顺里七甲的家谱没有找到。附记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