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Rouviere沟引导定位法预防LC术中胆管副损伤的体会

2019-01-30王立权徐甫保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胆管胆囊定位

王立权,徐甫保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30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为治疗胆囊的常规术式,具有创伤轻、恢复快的特点,但LC易发生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多因解剖定位不清、技术失误所致,正确解剖胆囊三角是预防胆管损伤的关键。Rouviere沟为肝门右侧肝裂,也是右肝唯一表面解剖定位标志[1]。相关研究表明,以Rouviere沟为胆囊解剖定位标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预防胆管损伤[2-3],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Rouviere沟引导定位对LC患者应激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旨在分析其可能作用机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LC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7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98±6.24)岁;胆囊病变类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3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73例,胆囊息肉23例;胆囊病变分级:I级24例,II级49例,III级39例,IV级20例。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且无任何腹部手术史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Y2015-10),告知研究事项后,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Rouviere沟引导定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取患者头高足低位与左侧卧位。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12~14 mmHg),采用常规四孔法操作。进镜后,于头侧、内侧牵拉胆囊颈,充分暴露胆囊后三角。以Rouviere沟和延长线与胆囊三角交点为解剖胆囊三角起始标志,靠近Rouviere沟,紧贴胆囊切开腹侧浆膜,显示胆囊颈部与胆囊管轮廓,向下与向侧面牵拉胆囊颈,沿胆囊颈-管连接部切开胆囊,将胆囊前后三角膜做“V”字形打开,掏空胆囊三角脂肪与结缔组织,清除胆囊三角多余结构,确保除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无其他结构。采用分离钳切断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剥离胆囊并从剑突下切口取出[4]。

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规建立气腹并采用四孔法,分离粘连带显露胆囊三角,解剖胆囊三角及胆囊后三角,分离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1.3.1 副胆管损伤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每例患者术中、术后的副胆管损伤发生情况,包括迷走胆管损伤以及不同部位副胆管损伤导致的胆漏等。

1.3.2 应激反应:手术前,术后3 d,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3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3 cm)取血清。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所有试剂均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两组间均数的差异检验采用t检验完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发生率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胆囊病变类型、病变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见表1。

表1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副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1例(1.52%)出现副胆管损伤,对照组7例(10.61%)患者发生副胆管损伤,两组患者副胆管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0.047),可以认为对照组患者副胆管损伤的发生风险较高。

2.3 应激反应

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6、CRP、TNF-α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IL-6、CRP、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同组手术前(P<0.01),观察组血清IL-6、CRP、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比较( ±s)

3 讨论

既往研究显示,LC具有安全、高效、术中额外损伤较小的特点,但由于患者自身情况、施术者熟练情况等的原因,会导致包括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肠管损伤等多种并发症。胆管损伤主要包括胆管撕裂伤、胆管穿洞性损伤、胆管横断、胆管部位或全部闭锁等,国内外学者报道其发生率在0.3%~1.0%间,且处理非常困难,甚至诱发胆管炎、肝功能衰竭、胆汁性肝硬化[5-6]。造成术中胆管副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施术者的视角是从胆囊朝向肝门的,在分离胆囊的过程中容易将胆总管与胆囊管混淆而导致胆管损伤,而Rouviere沟标识定位法是以Rouviere沟为标识,从胆囊测切开腹膜,而避免在Rouviere沟下切开腹膜[7]。在切开腹膜之后,充分游离胆囊三角,在使用电凝沟切开浆膜层时,应注意从下向胆囊头侧切开,避免损伤十二指肠。之后游离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周围的结缔组织,可以先行离断胆囊动脉,待充分暴露胆囊管,再确认胆囊管周围再无其他管道再行离断。胡剑平等[8]通过对1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Rouviere沟引导定位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并发症3.70%(2/54)明显低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82%(8/54)。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应用Rouviere标识定位法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效减少了观察组患者的胆管副损伤发生率(1.52%vs10.61%),与既往研究相互印证。同时由于胆管副损伤发生后可导致胆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9-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IL-6、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也较对照组更低,证明了此法的有效性。

但在本研究中也观察到,对于术前就存在胆囊区局部慢性炎症的患者,此时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的渗出会造成胆囊三角中存在粘连的情况,此时若仍机械的按照上述方法分离胆囊管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既往研究显示,此时应当终止腹腔镜操作而转开腹手术的方式。因此对于不同临床情况选取合适的手术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胆囊炎患者应用Rouviere标识定位法可以有效减少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而对于LC术中发现患者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时,应避免机械的使用此法进行手术,转行开腹手术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案。

猜你喜欢

胆管胆囊定位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胆囊底缝线牵引两孔免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体会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