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2019-01-30国卉男游赛红
□国卉男 游赛红
新时代,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农业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百姓的发展。目前农村人口中60 岁以上老年人比重日益加大,农村老龄化程度呈现走高趋势。并且本世纪以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高于城镇,预计差值最高将于2033 年达到13.4 个百分点[1]。 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通过农村老年教育,充分发挥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优势。另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各个层面不断重视老年教育的发展,全国老年教育整体上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还有相当多的乡镇、农村老年教育还存在着众多问题,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亟需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 换言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的突破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安全感与获得感;有利于老年教育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导致老年人受教育权益难以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和大量青年人才都涌入城市,更多的老人和儿童留在了农村,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出现了农村人口空心化与农村凋敝的情景。 据《2017 年中国空巢老人现状报告》中“农村中谁在照顾老人”一项调查显示, 农村老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比例达67.7%,农村老年人空巢现象日益严峻[2]。 大量中坚力量的流失促使许多老年人不仅不能安享晚年更要承担田间劳作,还要承担孙辈的抚养;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大量的空巢老人、贫困老人和失能老人限制了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8)中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3]。失衡的人口结构让老年人在经济生活中无法保障,并且由于农村物质基础较薄弱、相关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没有时间更没有机会参与到老年教育中来,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根本无法得到实现。 故此,农村老年教育要发展,老年人应该先解放出来,而这需要优先发展农村。
(二)农村老年教育学习参与率难以提高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2.4 亿人,仅有700 多万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占全部老年人口的0.029%[4],我国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率低,热情度不高。例如,2018 年上海市松江区某镇(简称S 镇)老年人口8583 人,实际参加老年学校和学习点学习的人数850 人,所占比例9.9%。 中、西部农村参与老年教育的人数占比更低。 农村虽然建立了老年教育四级网络,村居老年教学点虽然成立了,但学习活动开展不起来,一些已成立的乡镇老年学校开展活动较少,课程内容换汤不换药,千篇一律,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而且,老年教育工作者往往将老年教育看成“任务”而非“事业”;导致了老年教育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所以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于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的管理,就如某位学员而言“管管土地,种种菜,能给我开花结果;参加老年教育啥也没有,去一两次也听不懂嘛”。换言之,农村老年教育到底要如何发展,其定位是什么,教育内容是什么,是目前农村老年教育需要思考与探索的。因此,农村老年教育需要发展,只有打造高质量有特色和适需化的老年教育才能获得老年群体对老年教育的期待与认可,才能激发与提升老年人参与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三)农村老年教育均衡发展难以实现
2020 年是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实现的攻关之年,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实现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真正实现老年教育的4.0 建设。 但是,就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还需正视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东、中、西部)区域在教育条件、教育水平、教育理念等存在不均衡;区域内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等不均衡。所以,就全国范围而言,发展老年教育关键在农村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老年教育均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与地方的经济水平密切有关,更与地方的政策支持、舆论宣传与社会参与息息相关。 而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实现农村老年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目标实现,归根到底是乡村经济的振兴、乡村文明的进步和乡村善治的实现。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突破的基础
(一)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突破的政策支持
就国家层面而言,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支持在立法、规划纲要等均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第一次以“法”的形式提出了要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在三次修订(2012、2015、2018)的文本第七十条中明确提出“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5]。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注重农村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农村老年教育应重视农业知识的挖掘,提倡以“三农”为农村老年教育的核心[6]。《“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建设好村、社区老年学习点,要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老教育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更多农村老年人参与进来,强调老年人的教育主动性与教育权利。 再一次提到了老年人在继续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及农村在老年教育中应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中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提出,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的基础上,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城市和农村老年教育布局要合理, 要努力实现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关注老年教育矛盾的消除。
各省市对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也日益重视。《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到,到2020 年,基本形成优质均衡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关注城郊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农村老年人口参与老年教育的数量,充分体现了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对整个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程度的重要影响。《贵州省老年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 年乡镇(街道)要实现普及发展、巩固提高,全省100%的乡镇开办老年学校[7]。贵州省作为西部省份在老年教育的发展中提到了农村老年教育的普及与教学环境的100%建设,体现了贵州省在老年教育发展中的力度。《安徽省关于加快“十三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视发展农村社区老年教育,关注农村不同老年群体(散居、独居)的教育权益实现;鼓励城市老年教育开展对乡村老年教育的对口支援、选送教师、人员培训和配送资源等帮扶举措[8];安徽省侧重关注农村不同老年群体的教育权益实现。
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对老年教育事业日益重视,从体系建设、经费支持、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要求;同时,在农村老年教育的关注度上也更为明显,更为重视农村老年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老年人的教育权益保障、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和均衡发展等各方面。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突破的理论支撑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实力,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在乡村,大量中青年进城后,剩下的人主要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而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家庭教育亦或是老年人自身生活品质的提升而言,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都显得尤为重要。
1.农民是农村老年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正如乡村教育家梁漱溟认为“乡村问题的解决,一定要靠乡村里的人;如果乡村里的人自己不动,等待人家来替他解决问题,是没这回事情的”[9]。故此,在发展农村老年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力量,以他们为农村老年教育的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老年教育内推力量;同时,农村老年教育的方向与定位上也应以老年人的基本学习与发展需求为本,以促进农村老年人有所学、有所为和有所乐为归宿。
2.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梁漱溟曾提到农村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普通教育,但仅仅依靠普通教育仍有短缺,而这就需要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来补救[10]。 老年教育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甚至主要部分,其在农村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下农村老年人由于生活所迫、孤独空虚的晚年生活导致老年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空心化的农村人口结构促使老年人承担了更多孙辈的教育与抚养,而农村老年人中文盲比率仍然较大,这就迫切需要老年教育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心理素质和提升隔代教育能力。故此,为了改变农村凋敝的社会环境,更为了唤醒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热情与激情, 提升老年人教育孙辈的能力,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
而如何通过发展老年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首先,梁漱溟主张“乡村自救”,农村老年人要有主人翁意识,在民主参与中,关注村民之间的公平问题;第二,创办“乡农学校”,开展乡村民众教育,包括老年教育;第三,通过“乡约”来规范乡村社会秩序,重构乡土社会;第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帮助传统“老农民”的转型,以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导向的乡村教育实践[9]。 梁漱溟主张乡村的教育思想对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启发: 乡村老年教育要以核心价值观为理念,树立农村劳动者正确的价值观和角色定位;同时,乡村教育要注重乡土,应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帮助传统“老农民”的转型。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突破的原则定位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为核心,通过尊重、关怀、鼓励和激发等,展现老年人的潜能,调动老年人的学习与生活的积极性,提升老年人参与乡村治理,助力老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 而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引发的,有了需求才会有动机,进而产生行为。所以,在农村开展老年教育,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对象以农村老年人为主。 农村老年人相对于青少年或者中青年而言, 从身体机能、思维能力等各方面来看,其学习的能动性、学习的效率可能会较年轻人而言降低,例如记忆力、协调性、组织力等;从区域看,本土农村老年人(退休后来农村生活的老年人不在此范围)相较于城市退休人员,其文化水平可能相对较低,例如,s 镇其农村人口中70.2%的老年人都是文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8.9%。但是,农村老年人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农业经验等。因此,农村老年教育的开展要立足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其接受能力与学习力。
另一方面,从人力资源角度而言,农村老年教育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主体意志。农村老年教育应该秉持积极老龄化理念,重视老年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事实上,不少老年人也有继续服务社会的意愿,例如,安徽省六安市2017 年春风行动韩摆渡镇“促就业·助脱贫”专场乡村招聘会,60 岁以上老年人争相投简历,究其原因包括“不服老”、“给儿女减轻负担””、“留守老人在家孤单”等。 随着老年化趋势加剧,老年人将成为新时代我国极为重要的潜在人力资源。所以,乡村要振兴,农村社会经济要发展,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整体素养对农村振兴将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要将农村这笔隐形的人口红利“变现”,必须在农村开办针对性强,遵循以人为本,适合农村老年人的老年教育。
其次,要突破传统学习方式,以提升农民自我能力为发展宗旨,构建需求导向型课程形式。目前,我国农村老年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采用类似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聆听的课程形式。 就实际而言,在采访S 镇的老年学员了解到“像小孩子一样坐着听课,说实话也是受不了的,因为嘛,农村老年人一辈子干农活腰都不好嘞,坐不住的;而且眼睛也不好使了,坐后面嘛也看不见的;我倒还好,有的学员嘛,耳朵也不好使的,听不清楚的。 ”可见,在授课形式上,农村老年教育应思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否应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身体需求与学习需求出发,进一步结合农村的乡土资源特点,走出传统形式,回归田野。
(二)以农为本,乡土导向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农村乡土文化是农村老年教育的核心所在;由此,乡村教育要来源于农村,回归于农民。 2015 年1 月,习主席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下,首先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的平等,城市的资金、知识、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进入农村,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注入城市,城市和乡村成为共生共荣的两个板块。笔者认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一定要求乡村的硬件设施如“城市”一般先进、便捷,而是指要重视保留乡村文明,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传统,以及我国乡村一些独特、有效的治理秩序,用乡村文化的魅力去影响和丰富城市文化。 农村也要积极吸纳城市文明, 让城乡文化积极互动,变得更加充实、完善和相得益彰。
但长期以来,中国农村老年教育与城市老年教育在实践中并没有多大区别,农村老年教育往往都奉行“拿来主义”,直接采用城市老年教育做法,并没有体现农村自身的文化价值,甚至农村老年教育与农村本土文化严重脱节。 毋庸置疑,中国农村受华夏数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相较于城市而言更深刻,例如,传统的节日文化习俗、非遗文化等都普遍在农村传承的较好;在乡村文化保护中农村老年人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乡村老年教育应承担更多的文化传承功能。 在乡村振兴的契机下,农村老年教育应紧紧围绕着“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解决,即农村文化的传承,农业的转型和新农民的培养,以尊重和创新本土文化为导向,培育多样文化类型,例如,在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中关注地方性课程的挖掘和乡土文化的开发。
(三)以特为本,品牌导向
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到, 对于文化,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毫无疑问,每个农村都有其特色之处,差异之处,美好之处;故此,基于区域本土化与差异性特点,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解决普适性问题,更应兼顾农村普遍性与特色化的矛盾。 区域特色化教育资源所蕴含的地缘特性、文化特征与文化符号,无疑是发展特色农村老年教育的生命所在。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应立足于区域间不平衡的现状和学习者的现实需求,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有特色有差异地开展。 故此,如何打造与挖掘区域特色品牌项目成为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共性与亟需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农村,特色品牌文化一旦形成就非常容易在群体中传播,产生连锁效应。 在农村老年教育开展中, 要通过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学习品牌项目,吸引老年人参与其中,提升农村老年教育文化品味,使农村老年人群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 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以促进文明乡村的建设。例如,S 镇老年学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在“科创·人文·生态”的理念下,立足于“农业小镇”的实际,以农业生态文化传承为核心, 以农业体验基地建设为手段,挖掘农业教育资源,打造当地农业体验品牌项目,四季耕耘、古枣文化等,不仅深受当地老百姓与孩子们的欢迎,更是让老年人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困境突破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民富裕,更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为了突破乡村老年教育现阶段的困境,增强乡村老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实现乡村老年教育参与率提高、品牌创建和均衡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教育资源供给以及人群普惠等方面着力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
对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增强保障。 另一方面,要立足区域特点,努力促进创新发展和制度创建,迅速打开农村老年教育新局面,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第一,以改变人口结构为契机,保证农村老年人的继续受教育权利。 吸引中青年骨干回流,为参与老年教育提供保障。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参与继续教育具备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更为了改变农村发展现状,调整农村人口结构,促进乡村振兴,应积极鼓励年轻人回乡,吸引年轻骨干回流反哺农村。 一是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正确引导现有农村青年参加农业专业化教育,培养农业技能,防治人员流失;二是建立人才回流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多元化激励机制,在政策、经费、教育等各方面为返乡青年提供支持;三是提升乡民的继续教育观,鼓励老年人参与老年教育。 通过走访宣传和学习体验让百姓感知感受老年教育,认识到老年教育对于家庭和谐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在教育中展现自我价值和体会晚年生活的美好。
第二,以乡规民约为突破口,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法律法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11]。 健全农村老年教育法律法规,要充分发挥乡村退休教师、老党员、退休干部的作用,制订涵盖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型家庭等内容的村规村训,将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新农村乡风民俗纳入其中,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使之成为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同时,地方层面,逐步完善老年教育地方性法律法规建设,全国范围加快终身学习促进法等相关法案的立法进程,从而形成多层次架构的老年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新时代农村老年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自《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制定《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全方位的部署和落实。上海老年教育的飞速发展,正是有赖于法律法规对老年教育的推动。
第三,以乡风文明为核心,明晰农村老年教育功能。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2018),将老年教育的目的明确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和《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认为老年教育的功能应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1)和《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4)提出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丰富老年人生活、增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型、休闲型和保健型文化教育;《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2015),提出开展老年共谋提高身心健康的教育培训和活动。 综上可见,关于老年教育的功能并没有统一的论述与规定,也反映了我国在关于老年教育的定位尚未明确,而这归根结底是对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缺乏深入的认识。无疑,农村老年教育同样面临界定不明确,定位不清晰等问题。 乡风文明对于农村而言,不仅能够浸润人心、引人向善、规范举止、凝聚人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和农村文化的内涵,更为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而文明的乡风形成归根结底是文明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正。故此,农村老年教育就要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和民俗民风等特点明确定位,在传承文化基因、保留优秀文化形态、珍惜文化资源、守正文化根脉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努力培育文化传承人,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毋庸置疑,农村老年教育有利于老年人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家庭沟通与孙辈的教育能力,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积极导向作用。 简言之,农村老年教育作为面向农村老年人口的教育活动,在个体素质提升与技能训练,在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12]。
(二)充分依托农村现有教育条件,保障农村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1.提升农村老年教育的基础性供给。 农村老年教育基础性供给包括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1)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在农村较多地方还存在着老年人学习场地不固定、 不健全等问题。为了保障农村老年人学习在时间与空间上无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文化水平制定区域性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将农村老年学习场所(学校、学习点) 及老年教育文化场地纳入社会公共设施规划,将老年学习场所办到家门口,完善老年教育4.0网络建设;(2)增加经费投入。 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政府对老年教育的投入稍显不足,尤其在农村地区,而这也就限制了农村老年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条件的改善,间接导致农村老年教育吸引不了老人,留不住老人等问题。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保证老年教育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每年呈增长的趋势,规范专项经费使用,办农村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老年教育;(3)加强队伍建设。多渠道构建稳定的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就是在提高农村老年教育专职队伍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积极吸纳农村中愿意从事老年教育的志愿者,充分挖掘乡村民间达人,形成农村老年教育发展骨干队伍,为老年教育服务。 同时,联动社会力量。 毋庸置疑,就目前而言,农村老年教育的团队力量和教育资源还是相对较薄弱,而这就需要其他企事业单位、各部门、中小学等联合联动,整合与优化农村老年教育资源。
2.完善农村老年教育内容有效供给
(1)课程内容注重分层与科学性。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课程开发中应对老年教育内容进行分层与科学性分析。例如,基于生理需求,提供生活照料或精神慰藉的内容,排除寂寞的晚年生活;基于安全需求,提供关于防诈骗、健康养生、保健医学等;基于归属与爱的需要,提供家庭和谐、乡土知识、社会交往方面的课程内容;基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提供老年人再就业甚至创业课程指导等内容。 当前,农村老年教育的内容可以重点围绕着: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知识,新农技课程等促进传统农民转型;移动终端技术学习破解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方便与外出务工子女沟通联系;新时代城镇化、乡村振兴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主人翁意识等等。 简而言之,农村老年教育在课程开发中要关注科学与人文并重,通俗与专业并重,素养提升与技能提高并重,知识获得与文化传承并重。
(2)学习方式注重多元多样。 一是构建多元的学习场所。充分发挥老年学校、三类学习点的功能。在老年人的家门口,为老年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信得过的乡村老年教育服务,进一步发挥老年教育在沟通互动,朋辈交流,集体重构等优势作用,引导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重新融入社会,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力和社会参与力,达到“以学习场所凝聚老年人,以学习互动发展老年人,以情感联系支持老年人”的效果;二是渗透多元的学习元素。 充分利用老年协会、志愿服务者、文娱体育爱好者等资源,广泛开展精品文艺、剧团、民间戏曲,通过方言、生动的情景与画面,让农村老年人在传统教育的浸润中感受新时代的美好,新农村的变化,在学习中获得欢乐,在欢乐中提升素养;三是开展可持续性游学活动。 在农村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区域性资源,如何赋予这些资源具有教育意义,达到育人的目的,也就是组织者在组织学习中根据时代精神,要将“景点”转换为“学点”,更多更深地挖掘资源的教育内涵,融入学习元素并以农村老年群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并且,游学不是在游而是在学,多次学,有规划地学。 学记中提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游学是向实践、社会与自然学习,是体验式、交互式学习,所以需要持续性地开展,而非停留在一两次的简单行走。
(3)关注农村三失老人教育支持服务,扩大老年教育人群的普惠性与多样性。农村三失老人指的是失智、失能、失依的农村老年人;具体包括农村里中高低残障和心理需要帮扶的老人、家庭困难需要就业的老人和农村养老院里的老人。解决三失老人的教育关怀问题,实现老年教育实实在在的托底作用,中国的乡村振兴才有可能。 笔者认为,首先,提供便捷的教育服务平台是重中之重,线下送教到家、送教到院,保证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教育;线上建设学习圈,提供移动终端学习资源,真正做到便捷服务;二是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开展范围广泛、中西结合和兼具身心的健康教育,打造“健康农村”的教育品牌,增强农村老年人自我保健与自我心理调节意识;三是构建“三免”的老年教育服务,通过农村各部门的联动实现家庭困难但有继续教育需求的老人提供免教育培训费、免学习材料费、免受教育来回路途费等;四是构建可持续化医养教结合服务体系,打通医疗、教育和养老之间的障碍,坚持健康养老与快乐学习,改变农村三失老人“吃了早饭等午饭,吃了午饭等晚饭,吃了晚饭等睡觉”孤独乏味的生活。 简言之,普惠性的老年教育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大众老年教育,更需要关心与关怀少部分的老年人的教育权益与教育福利,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矛盾与均衡发展问题。
乡村振兴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机遇,同时也为农村老年教育的突破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新的任务。 目前,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更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认清农村老年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明确农村老年教育发展定位,找准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