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课堂生态现状及优化策略
2019-01-30倪福疆
□倪福疆
课堂,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理念与方法、环境与内容、情感与交流等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平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 中职课堂则是承载并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模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机械论主导的中职课堂教学, 割裂课堂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没有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导致中职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机械、灌输式教学和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现象,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制约了师生的发展。而现代生态论则摒弃机械论的教学观,将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多因子整体共生、动态平衡、开放生成的生态系统。 生态理念关照下的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室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交互作用而构成的微观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之间的多元对话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个性发展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课堂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封闭的场所,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以生态课堂观探讨中职课堂教学,用生态思维构建有效课堂,对解决当前中职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创建绿色课堂教学生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中职课堂生态的意蕴解读
(一)中职课堂生态的内涵
1.课堂生态与生态课堂。 “生态”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课堂生态是从生态角度将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由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教学生态系统。生态课堂是课堂生态的理想状态与应然状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生态课堂力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刻板的师生关系、固化的教学内容以及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等弊端,强调课堂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生态的相对平衡,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1]。
2.中职课堂生态的特殊性。 中职课堂生态与一般课堂生态内涵基本一致,但中职课堂生态又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中职课堂生态主体构成具有复杂性。毋庸赘言,中职课堂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不同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群体构成,中职教师队伍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成员组成复杂;二是学生群体的独特性。中职学生一方面具有自我认同感缺失、纪律意识和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欠佳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学生与产业预备人才的特性的双重身份。第二,课堂环境具有延展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内在地要求中职课堂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以专业教育为抓手,这就需要将“课堂”延伸出学校,扩展到实训基地、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大环境中,达到人才的共育。
(二)中职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自然和谐性。遵循规律,顺应自然。生态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课堂。 一是课堂环境的自然和谐。 生态课堂无论从物质环境布置,还是从人文环境营造,都要呈现出顺乎自然、和谐、人性的特征;二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和认知差异,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起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是教学过程的和谐。生态课堂遵循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学生在课堂中呈现自然、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2]。
2.整体共生性。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是整体共生的课堂。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课堂内的学生、教师与课堂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各种要素之间发挥自我调节功能得到平衡发展。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特点。生态课堂中教师教学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学生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生态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每个同学都能从课堂中获得最大的收益[3]。
3.动态平衡性。波浪前行,螺旋上升。生态课堂是动态平衡的课堂。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过程总是在平衡中追求动态,在动态中达到平衡。 课堂生态系统内部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以及与其外部其它生态系统之间,是动态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由平衡到失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生态课堂的目标指向就是生态平衡,而生态失衡是生态课堂的常态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生态课堂是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动与静的变化中不断深入前行。
4.开放生成性。互动交流,主动生成。生态课堂是开放生成的课堂。 生态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与外界各种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开放性是提供课堂这一生态系统生机和活力的能量之源。 开放性体现在教学主体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学习是主动生成的过程。 生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碰撞,在互动生成中实现师生双方结伴成长,共同发展。
二、中职课堂生态的实然现状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的实然状态与外在表现,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当前,从生态学的视角审视中职课堂生态,大部分中职课堂未能达到理想中的生态课堂形态,存在着诸多生态失衡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失衡:生态定位不准
师生生态定位不准,关系紧张。 在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中,通过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态互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而当前中职师生的生态定位现状依然是过分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大大限制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生态关系形成。在当前中职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扮演着权威者,更多是管制、管束、管控、管教,只关心课堂控制、课程进程,忽视学生的尊严、需要和自主性。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双方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直接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职课堂常常呈现出:教师的严厉,学生的沉默,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没有讨论探究,没有生机活力,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二)课堂环境失衡:专业特色缺失
课堂环境缺少特色,消极沉闷。 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职课堂环境失衡表现在:一是课堂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大部分中职课堂沿袭普通教育的做法,主要以固定的行列式空间布局结构为主;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专业课教学活动展开。二是课堂环境职教特色欠缺。当前,中职课堂缺少延展性,仍以教室为主,很少延伸到实训基地、厂矿企业,缺少仿真企业情境的实训基地;教室布置缺少专业文化氛围。三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消极。当前中职课堂心理环境:单调、乏味、枯燥、冷漠、沉闷,主要是因为中职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心理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导致。
(三)教学内容失衡:“花盆效应”明显
教学内容封闭,凸现“花盆效应”。 教学内容是生态课堂的重要元素,开放的教学内容将促进学生成长,封闭的教学内容则导致“花盆效应”。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好像在一个类似花盆的小环境下进行的,“花盆效应”削弱学生作为教育生态个体的生存能力,无法应对挫折与困境。 一是教学内容脱离职业生活。 中职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往往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教师教学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一些封闭的、非系统性的非生态化的知识,与职场生活实践相脱节。二是教学内容过度强调预设。 由于受花盆效应的影响,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问题,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拘泥于教案;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精神的培养[4]。
(四)教学方法失衡:偏重机械灌输
教学方法单一,偏重机械灌输。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当前中职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 主要表现为:一是机械式教学方式。 中职课堂受机械论的影响,把学生当成是产品、把教室变成为车间。 教师强调秩序性,重视确定性,采取统一标准和模式进行教学活动, 忽视了中职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致出现了“预设问题多,课堂生成少;被动思考多,交流对话少”的教学生态困境。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以讲为主,一讲到底,一讲了事,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课堂没有归属感,以致习惯性上课走神;课堂上缺少合作、对话与碰撞,学生置身于课堂教学环节之外,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5]。
三、中职课堂生态优化的应然策略
(一)树立生态教学理念:突出“三生”
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优化课堂生态,构建生态课堂,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生态教学的先进理念。生态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生态个性、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遵循学习过程的生态规律的自主自由、开放可持续的教学过程,是一种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学生生长节律的课堂。 树立生态教学理念,应突出“三生”。
1.生命课堂理念。 生态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尊严和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尊重、信任、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自觉学习、超越自我。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尊严。
2.生活课堂理念。 生态课堂是生活的课堂。 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现实职业生活背景之中,通过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设计生活化、实训实习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3.生成课堂理念。 生态课堂是生成的课堂。 生成的课堂是以人为本,多元互动、积极主动、创新开放的课堂。教师应善于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矛盾建构等策略,去开发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重构课堂教学,创造课堂精彩。
(二)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突出“三定”
师生关系决定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生态的核心,是构建良好生态课堂的关键。 优化课堂生态,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合理的“师生生态位”。教师和学生生态位的正确定位,才能共同构筑师生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 构建生态师生关系,应突出“三定”。
1.教师的科学定位。 中职教师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要打破传统的仅突出教师“教”,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师生生态定位,要改变原有的“上位者”心态,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引路者。教师在课堂中要把学生当活生生的人看待,而不是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让学生在课堂享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生命的差异,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2.学生的科学定位。 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尊重,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接受各种信息的地位,而是处于积极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变聚焦教师的“教”为聚焦学生的“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建构和主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
3.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生态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 教师要积极地投入情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平视学生,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信;要接纳学生差异,学会因材施教;要帮助学生去寻找自我、成就自我,让学生真正去做“人”,而不是成为机器;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6]。
(三)营造生态课堂环境:突出“三境”
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成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环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其中环境是第一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切内外条件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 营造生态课堂环境,应突出“三境”。
1.创设课堂物理环境,彰显职教特色。 一是创设仿真企业情境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两个原则:与企业车间相仿,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兼备;同时要创造条件,把课堂延伸到“社区、车间、田头”,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二是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室氛围,通过布置黑板报、手抄报、企业家寄语、优秀学生事迹、职业道德规范等,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7]。
2.创设课堂心理环境,体现民主和谐。 教师要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充满信心;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要通过“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来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应着立足于学生发展,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遵循“做学合一”理念,创设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的自主构建。教学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真实发生的事件或学习体验活动为基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优化生态教学内容:突出“三化”
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教案等文本资料,教学软件、微课、慕课等数字化资料,以及网上教学资料等。 优化生态教学内容,应突出“三化”。
1.教学内容生活化。 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资源与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衔接;要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突破中职学生培养的“花盆效应”。
2.教学内容任务化。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学内容任务化,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完成任务为引领,以“做中学”为思路,实现了知识再现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
3.教学内容信息化。 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将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统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使得所传授的内容不仅仅是单一静态的教材,而是声、图、文、像的多元组合,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五)运用生态教学方法:突出“三式”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行动式、体验式及混合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诱发学习兴趣,促进动态生成,最终实现“让学生想学,让学生能学,让学生会学”,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运用生态教学方法,应突出“三式”。
1.行动式教学方法。 行动式教学即行动导向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完成行动产品的过程中,实现身心一体化。 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都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则处于指导与辅导的地位,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8]。
2.体验式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实际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充分参与中,获得个人新知识、新技能、新情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设计焦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9]。
3.混合式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整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机混合。线上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进行在线讨论、互动答疑、效果测试、考核评价等,实现学习过程的泛在性和互动性;线下学习主要是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面授、答疑、研讨等一系列活动进行深层次的进阶学习。
绿色的课堂生态和生态化的课堂是课堂建设的理想状态和奋斗目标。生态课堂是自然和谐的课堂,是整体共生的课堂,是动态平衡的课堂,是开放生成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它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规范、促进中职师生的成长。正视中职课堂生态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并实践,或许是实现目标的首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