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良主任医师经方治疗银屑病验案1 则※
2019-01-30杜跃健徐国良
杜跃健 徐国良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中医科,广东 佛山 528500)
徐国良主任中医师通过考试与培训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先后师承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李赛美教授和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医师承临床膏方应用方向小组组长,善用膏方预防和治疗疾病,至今已有30 年治疗内外妇儿疾病的宝贵经验。徐师至今仍每天坚持研读中医经典书籍,诊疗疾病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临床上善用经方膏方,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与赞誉。徐师常常教导我们,中医治病始终离不开“治病求本,整体观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临床治病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对于皮肤疾患,徐师认为治病思维不应该只局限于皮肤,须注重辨阴阳、脏腑、经络,主张有是证用是药,遵循《黄帝内经》 调和阴阳之法,使阴阳出入升降有序,临床上常常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近年来在门诊跟随徐师学习,学习到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其在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银屑病经验及验案1则,介绍如下,与诸位互相学习。
1 银屑病病因病机及治法
银屑病,中医学称之为白疕或者牛皮癣,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容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本病常常病程较长,侵犯青壮年为多,是当前重点研究的皮肤病之一。银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西医在治疗上缺乏有效方法,而传统中医学运用辨证及其特有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彰显出特有的优势。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局部的皮肤病出现病变,这不仅仅是局部出现的问题,中医的认识不局限于局部,局部反应的是整体出现了问题,而皮肤病主要系整体病变引起或与整体机能失衡有关。阴阳不调和,卫气营血不调和,脏腑功能紊乱、经络阻滞等问题都与皮损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皮肤病的临床表现虽然大多数都表现在皮肤之上,但是在治疗的时候仍然需要注意整体。除了局部与整体的认识之外,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结合,实际上就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这样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使得中医的诊疗既全面而又准确[2]。
中医认为,素体血热,外受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或情志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过食腥发动风食物,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而化热。热邪蕴于营血,热盛风盛,久则血热渐退,阴血耗伤,血虚风燥,或经络阻滞,气血凝滞,发为本病。徐师认为银屑病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原因在于一个“毒”字。《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3]亦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外感邪毒、内郁化火皆可以生毒,此毒即是病理性的产物,也是致病的因素,既能加重原本的病情,又能变化出新证。毒邪壅滞,入于血络,致使病变部位广泛,表现多种多样,病情顽固迁延发作,反复不愈。因此临证之时须以解毒为首要之务,佐以散结之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佐以解毒散结健脾的药物,从而起到扶正祛邪之功效。湿邪致病“湿为阴邪,湿性重浊黏滞。”笔者所在地为广东佛山,地处岭南,气候环境具有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湿热,因此临床上可以看到患者多属脾虚湿困的体质,在大部分的患者之中,都可以看到头面部油腻、乏力、身体困重、嗜睡、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苔或黄腻或白腻,均是脾虚湿困的症状表现。因此徐师在临床上常常教导我们治病之时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处方用药要根据地理、气候以及病人的体质综合考虑使用健脾祛湿的药物,方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2 医案举隅
案 患者邓某某,女,37 岁。2016 年1 月4 日初诊:主诉:全身散在皮疹伴脱屑、瘙痒7 年,加重1 个月。现病史:7 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散在红色皮疹伴脱屑、瘙痒,在广东省中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疗效。近一月皮疹加重,躯干四肢出现皮疹,瘙痒严重,大量脱屑,无渗液,寒冷时为甚;伴咳嗽2 天、白天为甚;痰黄量少质干;大便溏,2 天1 次,黏滞不爽;喜热饮;不能吃寒凉食物;怕冷,口干、口苦;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双尺浮弦。查体:躯干、四肢见大片红色斑疹,上覆盖白色斑片状鳞屑。中医诊断:白疕(湿热夹表邪未解、脾肾阳虚)。西医诊断:银屑病。治法:疏风解表、清利湿热、温补脾肾。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桂附理中丸。药:红参5 g,干姜10 g,炒白术10 g,炙甘草10 g,附子20 g(先煎),肉桂9 g,麻黄2 g(先煎),连翘5 g,赤小豆10 g,杏仁10 g,桑白皮5 g,生姜10 g,大枣30 g。2 剂,水煎服。
2016 年1 月6 日二诊:药后皮疹颜色变淡,皮屑减少,咳嗽好转,大便黏滞不爽现象有好转,舌脉如前。效不更方,上药5 剂。
2016 年1 月18 日三诊:药后咳嗽已止,自诉昨天因吃生红枣后出现胃胀不适感,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双尺浮弦。守原方加五皮饮及干姜、生姜、大枣,加强祛湿健脾。
2016 年1 月25 日四诊:药后躯干及下肢明显较前消退,颈及头部仍变化不大,舌脉如前,守上方加荆芥、防风祛风发汗、除湿止痒。
2016 年2 月1 日五诊:仍颈部及头部皮疹为甚,舌脉如前,上药加羌活以祛湿。
2016 年2 月17 日六诊:药后效果明显,颈部头部皮疹基本消退,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双尺浮弦。效不更方,守上方10 剂。
2016 年5 月4 日七诊:诸症好转,全身皮疹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斑。
随访1 年未复发,患者精神佳,睡眠质量好,饮食如常,二便调,身上色素沉着斑逐渐消退。告知患者本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为降低疾病的复发机率,叮嘱其须要注意预防与调摄,忌食辛辣、香燥、醇酒、羊肉、狗肉、鱼虾等发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按语:此案中的患者,患病前后七年余,此前曾多方求医,治疗方案主要以西药为主,但是病情迁延反复,此次慕名前来求医,希望中医中药能解决她的痛苦。中医中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其特有的疗效及优势,但是在治疗的时候,思维不能只局限于皮肤之上,仍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并且需要特别重视局部辨证的重要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病毒、细菌的感染有关。中医学也认为银屑病的发病是因为外感邪毒,蕴于肌腠所致。根据现代药理的相关研究,清热解毒利湿等药物往往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此外,清热解毒利湿等药物中还具有抗肿瘤、阻止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银屑病的病理表现正是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疾病[4]。
3 讨论
本病案中,徐师以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理中丸加减治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5]第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由此可见,对于因湿热之邪所致各类皮肤病,宜遵仲景“给邪出路”之旨,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患者皮疹色红、脱屑、大便黏滞不爽、苔黄腻,辨为湿热,遂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祛湿清热;患者不能吃凉性食物,表明脾阳已虚;患者双尺脉浮弦,《黄帝内经》[6]云:“尺脉浮弦为肾虚”,加之怕冷,表明肾阳已虚,故选用桂附理中丸温补脾肾之阳。黑龙江皮肤病名医王玉鑫经验:“凸出皮肤的东西均为湿”;《金匮要略》[3]云:“诸病水肿,腰以上水肿,当发汗乃愈;腰以下水肿,当利小便。”水湿同源,治则相同,故选用荆芥、防风、羌活来祛风发汗、除湿止痒;选用利水祛湿的五皮饮;药后均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本病病程较长易反复,据皮肤病专家杨柳教授经验,需要观察舌苔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本病案在使用祛邪之药的同时考虑到了患者脾肾阳虚的情况,加用了桂附理中丸温补脾肾,从而达到了扶正祛邪的功效。药后疾病较长时间不复发,也是得益于扶正药物之功效。
徐师行医30 余年,至今仍坚持每天研读中医经典书籍,孜孜不倦,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传统医学,他时常教导我们,不要因为西医使用激素、抗组胺、抗生素等药起效快而忽略了中医药,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对于病程比较长、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使用中医药治疗,能减少化学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总之,中医学以其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通过辨证施治,调节个人体质,清除体内湿热毒邪,从而使阴阳调和,达到内外兼顾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种皮肤疾病不断地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西医诊断设备和治疗药物在临床的普及使得很多中医学子不愿意在中医方面下苦功,导致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徐师教导我们要不忘初心,必须时常研读经典并坚持在临床中使用中医药,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