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大方法论原则
2019-01-30王言胜
王言胜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正确认识和研究青年的总的理论和观点,同时也包括列宁、斯大林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之做出的创新性发展。纵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内容,贯穿着三条根本方法论原则:青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青年的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典型研究相结合、青年研究和中老年研究相结合。相对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具体内容,这些根本方法论原则具有更加恒远的价值和更加现实的意义。正如恩格斯所云:“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一、青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类人生哲学中首先关注的最基本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中外历史先贤虽也提出过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是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把人与其生存、改造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剥离,抽象地探讨人的本质,所以不可能给出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最终解开了人的本质的千古之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并且自然属性是人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519但人的自然属性并不能把人与动物明确区分开来,所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01由此,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的心理、思想,必然会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
基于上述原理,马克思主义首先对青年的自然属性给予充分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应该在学习好、工作好的同时,注重加强体育锻炼和适当的休息,以保持身体的自然机能。早在1868年,当马克思得知他的小女儿考上体育学校,而另外一个女儿也酷爱体育锻炼时,非常兴奋,并为两个女儿讲了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深刻表达了体育锻炼对于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意义。恩格斯也主张:“在各年级学生的四肢还很富于弹性和十分灵活的时候”,要“经常而认真地教给他们自由体操和器械操”[3]。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也非常重视青年身体素质的历练,并且把青年的身体健康看得最为重要。关于这一点,他于1952年和1953年分别强调:“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必须记住:有志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必须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强,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艰巨复杂的工作”[4]46;“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些领导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你们就用这句话顶他们一下。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5]。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并说自己年轻时经常因为熬夜而生病[6]。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青年正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阶段,更应该在学习好、工作好的同时,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在青年身上的最基本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重视青年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其社会属性。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具有思想单纯的特点,随着他们走向社会,必然和社会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果革命政党不去争夺,就会被反革命者所利用。关于这一点,青年共产国际早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通过宗教、学校、报刊、书籍、电影、广播等,时时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思想”[7]563,资产阶级“不仅在青年中煽动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用强制手段把青年赶入集中营,强迫他们加入法西斯组织,而且企图通过蛊惑宣传、通过前所未闻的欺骗和虚伪的许诺来利用青年的反资本主义情绪,把他们的政治积极性引向资产阶级反动势力的轨道”[7]564。针对这种状况,青年共产国际深刻强调:“对于资产阶级建立使人人法西斯军国主义化的国家强制系统和对青年进行奴化教育的企图,必须给予布尔什维克式的回击,并使千百万青年在共产国际的旗帜下团结起来。”[7]568而至于如何争取,青年共产国际认为,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把他们组织起来,对他们的经济、一般文化和理论上的需求更加主动积极地作出反应”[7]564;“加强并改进在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劳动青年中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革命学说原理”,尤其是各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关心争取青年的斗争,加强党的领导和给予具体帮助”[7]568。
以此为指导,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针对党内有些人担心青年缺乏经验、不够成熟的陈旧思想,明确指出:“不要怕他们缺乏锻炼,不必担心他们没有经验和不够成熟”,“如果你们不善于组织和推动他们,他们就会跟着孟什维克和加邦分子走”[8]229。所以,“必须更广泛和更大胆地、更大胆和更广泛地、再更广泛和再更大胆地吸收青年参加工作,不要对青年不放心”[8]228。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也多次明确指出,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争取青年的支持。他深信:“到了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都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一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的一天。”[9]569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关注青年的自然属性是维持青年肌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但是相对于青年的自然属性而言,青年的社会属性更为重要。为此,我们在关注青年自然属性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青年的社会属性,注重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灌输,用无产阶级的理想追求去感染青年、教育青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二、青年的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典型研究相结合
整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整体而独立存在,并且任何一个社会个体的行为都要受到社会整体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社会整体又由无数个独立的社会个体而组成,对社会整体的认识有赖于对社会个体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运用整体与个体的辩证关系来研究青年问题,就形成了把青年的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典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由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正确认识青年,不但需要从宏观整体上把握青年的本质与主流,而且还需要从微观典型上对青年进行具体分析。
从宏观整体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是无产阶级伟大事业和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早在1866年8月,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就写道:“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0]列宁也曾言:“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11]281毛泽东把革命青年看作“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锋”[12]。邓小平也明确肯定:“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13]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4]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始终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最富有创造精神和最向往未来新生活的群体。这是对青年进行宏观整体研究的正确结论。
马克思主义在对青年进行宏观整体研究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青年的微观典型研究。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微观典型研究,是以一部分青年或青年个体为研究对象,对一部分青年或青年个体做出评价。这样,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微观典型研究就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一部分青年的研究,二是对青年个体的研究。就第一个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把青年区分为工农青年、青年战士和青年学生。关于工农青年,列宁指出,数量众多的工农青年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因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青年每天都能实际完成共同劳动中的某种任务,哪怕是最微小、最平常的任务。能否保证共产主义建设成功,就要看这个工作在每个乡村里进行得怎样,就要看共产主义竞赛开展得怎样,就要看青年组织自己的劳动本领怎样”[11]297。关于青年战士,列宁在1905年2月23日为《前进报》第9号写的社论——《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一文中,语重心长地说,布尔什维克政党在战时“需要更大胆、更广泛更迅速地把年轻的战士吸引到我们各种各样的组织中来”[15]105,否则就不能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关于青年学生,在列宁看来,“大学生是一部分最敏感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15]87-88。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对青年学生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相对于工农青年更容易接受先进的思想,更具有锐意变革的精神和追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大的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9]641正是因为如此,当大批的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一再强调,革命青年,来者不拒。就第二个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个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革命导师关于青年的榜样文化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榜样的树立,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标杆,更是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生动载体。因此,在带领俄国革命过程中,列宁要求一定要把榜样示范带动的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多用一些看似平凡但又具体生动、具有典型意义的青年榜样来引领全国青年。由此,苏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诸多卓越的青年榜样,如闻名于世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苏德战争中的“火姑娘”——古丽雅和“绞刑架下的姑娘”——卓娅,不仅是苏联青年的榜样,而且也是世界青年的榜样。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也都非常重视青年榜样的引领作用。如革命时期的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雷锋、金训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张海迪、秦文贵、吕敬先等,都是杰出青年的典型代表。在青年榜样的引领和影响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的来讲,把对青年的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典型研究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另一条根本方法论原则。如果说对青年的宏观整体研究是拉开距离拍摄的全景,那么对青年的微观典型研究就是推近距离拍摄的特写。很明显,只有在进行宏观整体研究时辅之以必要的微观典型研究,在进行微观典型研究时注意从宏观整体上把握青年的全局和整体,才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做好青年工作。
三、青年研究和中老年研究相结合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又一个重要范畴。它告诉我们,构成社会的有机个体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青年问题,就形成了把青年研究和中老年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进而要求我们研究和分析青年问题时,必须把青年与中老年联系起来,不仅要看到他们之间的区别,也要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在青年和中老年的对立统一中来把握青年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相对于中老年而言青年具有思想敏锐、积极果敢、勇于创新的优点,“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16]466,“乃国家之精华”[9]723。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关注青年的优点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了青年的缺点或不足,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青年虽精力充沛,年富力强,热情高,有闯劲,但也有许多短处,如因为磨炼不足缺乏经验等容易导致青年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以及轻视历史经验的倾向[17]。关于这一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经引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做最生动的说明,即“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的心中所具有的那种意义和广度,后者能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18]。斯大林也认为,青年人虽然精力充沛,上进心强,成长提高很快,但他们缺乏经验,实践知识较少,马列主义水平低,识别方向的能力差。1939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为安吴青训班二周年纪念题词》中也明确说:“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19]
而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的优点、减少和弥补青年的缺点,马克思主义认为除了要求青年在实践中经受历练之外,“最好办法就是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17]。虽然中老年相对来讲比较保守,生理机能也逐渐退化,但是历练丰富的中老年处事稳,看事准,善于深思。如果说青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的话,那么中老年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列宁早在1919年4月17日的全俄共产主义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对青年学生的寄语就是:“目前,你们要量力而行,不要去做那些力不胜任的事情,要在老年人的指导下工作。”[15]144毛泽东也多次强调“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16]277。1955年9月,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再次明确:“当然青年人必须向老年人和成年人学习,要尽量争取在老年人和成年人同意之下去做各种有益的活动。”[20]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够接替中老年的革命工作,直到胜利的终点。
总的来讲,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并没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事业,既不能没有青年,也不能没有中老年。只有青年和中老年合作谋事,才能共同推动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的不断前进。恰如斯大林所言:“我们革命的力量就在于我们老一代和新一代革命者之间没有隔阂。我们所以胜利,是因为我们的老近卫军和青年近卫军走在一起,在一条战线上,在一个行列中反对国内和国外的敌人。”[15]246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是指引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于青年问题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三条根本方法论原则。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不仅仅是要熟记和领会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丰富内容,更要掌握和洞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根本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准确把握青年,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青年工作的新局面和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