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阿Q正传》中的反讽翻译

2019-01-30李俊芳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阿Q正传杨宪益原语

李俊芳

(晋中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一、反讽及其作用

反讽,又称反语,起源于古希腊语“eironeia”,指以嘲弄的形式表达蔑视或谴责,比喻事物的发展状况与本来期待的结果或自然发展的状态相反。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写作技巧。20世纪初,反讽广泛应用于批评文学作品中,以曲径通幽更加智慧的方式曲折表达出来,意味深长,可以避免作者以过于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强加于读者身上。读者透过语言表象,在语境中领会其内涵意义,远比作者的直白叙述更加耐人寻味。换言之,反讽在叙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作者的态度上,具有委婉含蓄而又深刻有力的特点。反讽的重要性正如 Kierkegaard所言:“就像哲学家声称没有疑惑就没有真正的哲学一样,可以说没有反讽就没有真正的人类生活。”[1]反讽具有隐晦的特征,表现形式包括暗喻、夸张、谐音、叠词、重复、押韵、仿拟等修辞手段以及违反事实的表达,语域或文体的突然转换等。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小说集《呐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主人公阿 Q 自欺欺人、欺软怕硬、狭隘保守,是一个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受到封建社会沉重压迫和戕害的悲剧人物。作者以幽默调侃的语调、简洁有力的语言批判了国民丑陋愚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时弊,反讽贯穿于全文。该小说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极高的文学以及艺术价值,并陆续被译成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德语等十几种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大力推崇。哈佛大学Patrick Hanan教授称赞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艺术”[2],认为反讽是鲁迅作品的一种有效艺术形式。

鉴于《阿Q 正传》极高的文学价值及影响力,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翻译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的主体性等,而对于反讽艺术形式的翻译研究很少。因此,本文拟从原作的反讽风格入手,对比分析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和美国作家Willian A. Lyell 两个译本中反讽的形式与效果,指出反讽艺术的再现策略。

二、《阿Q正传》中反讽的翻译实践

《阿Q正传》广受海外读者青睐,共有10余种英译本。最早译本是美籍华人梁社乾的AhQZhengZhuan。该译本在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华裔学者王际真、我国译界泰斗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美国斯坦福大学中文教授William A. Lyell以及英国汉学家蓝诗玲都进行了英译,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杨宪益夫妇与William A. Lyell的译文影响最为深远。本文选取杨宪益夫妇1953年出版的TheTrueStoryofAhQ与美国作家Willian A. Lyell 1990年出版的AhQ—TheRealStory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反讽风格再现的方式。《阿Q正传》中,鲁迅以反讽的方式批评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痛斥国民的无知和麻木,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而反讽背后体现了作者对国家以及对人民未来的深深担忧。如果译者忽视反讽艺术风格的再现,就会导致作品的历史背景、小说的主题意义与美学价值部分损失。因此,译者要正确识别原作反讽的表现手法,并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但是由于汉英语言表达的独特性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译者无法实现反讽艺术形式在原语与目的语中的对等,势必造成文体效果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些差异造成的翻译损失,译者要寻求某种方式以弥补翻译过程中造成的失真与缺损,即“翻译补偿”。Keith Harvey认为翻译补偿是“一种通过使用准确恰当的目标语言来弥补翻译过程中造成的原语语言效果的缺失,从而在目标语中实现相似效果的翻译技巧”[3]。 同时Hervey 与Higgins提出了4种补偿形式[4]:(1)类似补偿(compensation in kind),即目标语使用不同的表达手段,再现原语效果。(2)换位补偿(compensation in place),即目标语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上再现原语表达效果。同时Harvey提出了补偿的3种位置: 对位补偿(parallel)、邻位补偿(contiguous)、异位补偿(displaced)。(3)融合补偿(compensation by merging),即目标语将原语的多个特征融合在一起表达相同效果。(4)分解补偿(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即将原语短句的含义转化成较长的一段话。译者应在实际语境中根据英汉语言特点,恰当使用补偿策略,充分展现原文内容及风格。

纵观杨宪益夫妇与Lyell译文中反讽风格的翻译,前者倾向于直译与释义法,重在传达原文的内容。为了使译作通俗易懂,减少阅读障碍,杨夫妇对于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词省略不译,但反讽风格的再现有所损失。Lyell侧重反讽内容与形式的一致,采用多种补偿策略,力图将反讽的文化及美学精髓传达给读者。

(一)夸张

夸张是指为了达到强调、讽刺、提醒等效果,对所描述的事物形象、特征、作用以及程度等方面有意夸大的修辞方式。如在“……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一句中,鲁迅使用夸张表达“怒目主义”。在汉语词典里,没有“怒目主义”这样的表达,鲁迅借用“主义”,杜撰了新词。“主义”表示具有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是正式表达,而文中用在阿Q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地位低下的乡下人身上,用戏谑的语调讽刺阿Q的精神胜利法,采用“新的策略”报复那些嘲弄他的人。“怒目主义”大词小用,与当前语境不协调,传达了反讽的文体效果。同时与前文的“怒目而视”前后呼应,衔接紧密。

“怒目而视”与“怒目主义”在杨宪益夫妇的译文中均为“furious glare”,不仅没有显示两个词语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该词仅表达“愤怒的目光”之意,语意正确,但丢了夸张嘲讽的意味。而Lyell采用对位补偿的策略,将前文“怒目而视”译为“give sb. a dirty look”,并且基于此也杜撰了新词“dirtylookism”, 使用夸张的修辞保留了原文的反讽韵味,刻画了阿Q自欺欺人的形象。

(二)仿拟

仿拟是指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材料而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其作用在于展现所表达事物的内在矛盾,增强说服力,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具有讽刺色彩。如在“……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一句中, “深闺”是汉语中的固有词语,指旧时富贵人家女子所住的房间。一般闺房设在大宅院落的最里面,故称为“深闺”。文中阿Q在未庄出售在县里偷窃的物品,赵太太从邹七嫂处得知此消息,也想从阿Q那里买一件皮背心,因而特请阿Q上门询问。在未庄,钱赵两家是大户,因此赵太太的住处可以称为“深闺”,而鲁迅基于现有“深闺”一词的语义,杜撰了新词“浅闺”,指邹七嫂为代表的普通妇女的房间。阿Q由原来为人们所戏弄嘲讽的对象一跃为赵太爷家的座上客,在社会地位上的飙升反映了辛亥革命引发的阶级分层的变化。当阿Q与革命联系起来时,周围的村民放弃了他们惯有的蔑视,开始尊重他。讽刺了普通大众对革命的肤浅认识,暗示革命失败的必然性。

杨宪益夫妇采用类似补偿与对位补偿将“浅闺”和“深闺”分别译为“the poor households”与“rich ones”,用“贫”与“富”阐释了“浅”与“深”的含义,语言精练,但失去了“闺房”的含义,弱化了反讽效果。Lyell分别译为“the shallows of ordinary village bedrooms”与“the depths of the Zhao and Qian boudoirs”,“shallows”与“depths”与原文“浅”与“深”意义一致,形成对比,同时“闺”分别译为“bedrooms”与“boudoirs”,显示了阶级的差别。虽然Lyell没有使用仿拟修辞,但通过分解补偿与对位补偿的方式,向读者解释“浅闺”和“深闺”的含义,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意义,从而达到反讽的效果。

(三)含蓄陈述法

含蓄陈述也称克制陈述、低调陈述,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大事化小,即用轻描淡写的描述引起对方注意以表示强调。如在“……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一句中, 其中“柿油党”实指“自由党”。由于未庄村民根本不了解自由党是什么,因此在听到“自由”时,联想到与其发音相似且与生活相关的“柿油”,也便于记忆。革命本应该是件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的事情,作者却轻描淡写地用毫不相关的饮食小词带过,语言幽默,引人深思。作者借此讽刺村民的无知以及革命的机会主义。

两个译文都使用异位补偿策略,解释说明了“柿油党”的含义。杨宪益夫妇译为“Persimmon Oil Party”, 在注释中说明“柿油党”是“自由党”的谐音,但对于不了解拼音的目标语读者来讲,无法体会该修辞的讽刺效果。Lyell 译文中给“Persimmon Oil Party”加了引号用以强调非字面含义,并且在注释中特意标出拼音 “freedom”(ziyou), “persimmon oil”(shiyou), 说明两个词发音相似。读者即使不了解拼音,也能判断该词的文体效果与反讽内涵。

(四)暗喻

暗喻是使用最广泛的修辞格,指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暗示两者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如在“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 Q 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一句中,鲁迅将“黄漆的棍子”比作“哭丧棒”。“哭丧棒”与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有关。旧时儿子在为父母送殡时,需手拄“孝杖”即“哭丧棒”,以表示悲痛难支。这里钱太爷的大儿子——“假洋鬼子”留过学,常模仿外国人出门拿手杖的习惯。此时阿Q远远看见自己最厌恶的人,因此把手杖比喻为“哭丧棒”。一方面讽刺“假洋鬼子”仅留洋半年,真才实学没有,就学会了一些外国人生活习惯的皮毛,在镇上显摆。另一方面显示阿Q色厉内荏,只敢在心里咒骂,诅咒假洋鬼子,暗讽国民可悲可叹的奴性。

杨宪益夫妇采用直译法,将“哭丧棒”译为“staff carried by the mourner”,传达了原语文化,但目标语读者很难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领会不到反讽意味,同时“mourner”一词不够准确,不一定指儿子。Lyell则采用换位补偿的方式,即直译加注释,译为“a wailing stick”并在注释中指出英国青年绅士经常带手杖出门,而留学回来的中国青年人模仿国外绅士使用手杖,并加注拼音,详细解释了“哭丧棒”的文化内涵,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较好地品味到反讽效果。

(五)叠词与拟声词

叠词指重复某一词组成的新词,一般是二字或四字结构,使描绘更加形象、重点更加突出。拟声词也称作象声词,自然声音构成的词,用以渲染环境,惟妙惟肖。如文中阿Q饥饿难耐,跑到静修庵墙外准备翻墙偷些吃的。阿Q看到四下无人,便爬上矮墙,“但泥土仍然簌簌的掉, 阿 Q 的脚也索索的抖……”。其中 “簌簌”和“索索”是叠词也是拟声词,形象地刻画了阿Q偷菜时匆忙、忐忑、紧张的情绪,讽刺其不争气,自轻自贱的性格特征。

杨宪益夫妇将“簌簌”和“索索”分别译为“crumbling”与“fear”,翻译了一个拟声词“簌簌”(“crumbling”)。而“索索”译为“fear”,仅传达了“索索”的含义,即“恐惧,害怕”,但失去了两种艺术形式,讽刺意味弱化。Lyell分别译为“crumbled”与“rustled”,且均为拟声词。同时由于英语中没有叠词的语言现象,为了弥补这种艺术形式的损失,译者采用类似补偿与对位补偿的方式,利用押韵/ld/以及词性时态一致性,产生与原文本一样强烈的讽刺效果。可见Lyell在词语的选择上经过精心的考虑,在传达语义内容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文突出的讽刺艺术形式。

(六)粗俗语

粗俗语一般指口头上的庸俗粗鲁的语言,常常是具有侮辱性的,特别是指骂人的话,表示轻蔑、嘲笑、讥讽等语气。如文中的“鸟男女”,也称“狗男女”,“贼男女”,其中“鸟”同“屌”,是粗俗语。起初阿Q深恶痛绝革命,认为革命就是和自己作对。屈辱的地位让阿Q开始本能地倾向革命,不光彩的偷窃行为可以算是阿Q初步的造反行动。当看到革命使举人老爷惊恐万分,未庄的男女惊慌失措时,他深感痛快,开始“神往”革命。“鸟”一词显示阿Q极其憎恨未庄人民对他的欺侮与戏谑,但他从来没有进行过反抗,而是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这里讽刺了阿Q畸形的心理状态:虽处社会底层,屡遭戏弄欺侮,但总能够自欺欺人,化解屈辱。

杨宪益夫妇采用意译的方法,将“鸟男女”译为“the villagers”,指代明确,但“鸟”字省略不译,感情色彩由贬义变成中性,失去了讽刺的表达效果。而Lyell采用类似补偿与分解补偿的方式,选用“cocksuckin’villagers”一词,并且加引号以强调。“cocksuckin”与“鸟”意义相近,此外译者还增译了“like chickens with their heads cut off”(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跑来跑去),通过比喻形象刻画村民惊恐的状态,加深了反讽效果。

(七)不同语域表达的转换

半白半文是鲁迅小说语言的显著特点。文言文与白话文并列使用产生看似不协调的语效,以体现讽刺意味,如“……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其中“所以者何?”是文言文表达,即“为什么”的意思,而后一句是典型的白话文。阿Q说自己姓赵,却挨了赵太爷的打,认为阿Q不配姓赵,为此还付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究其原因,到头来还是阿Q有错在先,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作者有意将不同语域的表达放在一起,语言的不协调显示社会畸形的状态,讽刺了封建礼教对国民的奴役,国民甘愿受到压迫与剥削。

杨宪益夫妇译文在语言的形式上没有变化。“所以者何”采用现代英语表达“the reason being that”,内容准确,简洁明了,但忽略了不协调的语域效果,削弱了反讽意味。Lyell采用分解补偿的方式,将其译为“Pray tell wherein lieth the why and the wherefore of that?”译者通过多种词语变化以展现语域差异,传达讽刺幽默的效果。如语域转换的部分用斜体表达,首韵修辞的使用“where”“why”“wherefore”, 以及古英语表达“wherefore”“lieth”,突显与现代英语表达的差异,再现了原文反讽效果。

三、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及其两个译本中反讽风格的艺术表达形式,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反讽修辞的表达策略。由于时代背景与翻译目的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宪益夫妇以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以国内外普通读者为取向,多采用直译及释义法,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重在展现鲁迅作品的内容。而且对于部分原语文化特有的反讽表达,杨夫妇省略不译,造成反讽风格的部分缺失。Lyell以目标语读者为取向,为了尽可能全面展现反讽风格,采用意译、直译加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再现原文反讽的文化价值与主题意义。对于目标语语言中有相似表达或相同修辞方式的反讽, Lyell采用类似补偿与对位补偿策略,反之则采用换位补偿与分解补偿策略,充分展现原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特色与文化元素。通过对反讽风格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言结构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但灵活适当的翻译策略及补偿策略可以弥补这些差异带来的反讽效果与主题意义的缺损。补偿不足会降低反讽形式的艺术价值并削弱讽刺效果,而过度补偿又会破坏原作的语言结构与主旨表达。因此译者需要在正确识别原作反讽手段的基础上,考虑到原语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色以及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适当补偿,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再现原文反讽风格,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阿Q正传杨宪益原语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文化因素的翻译赏析《阿Q正传》两个法语版本的翻译
浅谈鲁迅《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