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探索※
——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19-01-30车志英
程 凯 何 磊 车志英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理论知识的积淀、科研创新能力与中医思辨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本文对当前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1 课程模式的创新
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集中一年时间系统的进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学习,但部分课程模式缺乏创新并与本科内容有重叠,培养深度和广度不够,可能导致与本科生的培养差别不明显。
针对该问题,可以优化现有的研究生课程安排,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加强对学生中医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的自主学习。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中医诊断学学科在课程总学时缩减的要求下,经过论证,缩减了本学科研究生的理论课时,在确保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训的教学时数基础上,申请增开中医误诊学课程,充分突出诊断技能实训和中医诊断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充分利用极为便捷的网络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在线教学,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免费课程和在线专业课程,为研究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服务,并鼓励研究生假期自主学习、参加研究生暑期学校、参加学术交流等。
2 科研能力的培养
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高层次医学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我国自开展医学研究生教育以来,一直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然而,整体上看,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依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2]。
针对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改善科研环境与基础投入,对自身各种基础设施与条件进行优化补充,加大对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科研培养的经费投入,全面强化综合能力培养,保证对教学、科研以及相应补助的投入;(2)制定相关制度,加强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纳入导师的基本考核范畴,与研究生的毕业评价等连接,提高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3)设置激励机制,利用指导教师的科研团队和在研课题,引导研究生参与到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生提供独立设计、实施科研项目的机会与条件。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学科通过从基本运行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筹措资金、向学校申请专项资金等途径增购多种中医诊断学仪器设备和软件;同时,保证学位点评估的专项经费真正为学位点建设所用,资助研究生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申报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苗圃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等;将研究生的科研业绩纳入导师年度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和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
3 导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研究生导师既是研究生培养具体方案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护航者,更是研究生科研的督导和指导者,在研究生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力量,因此,硕士毕业生整体素养的高低与导师有直接关系[3]。
提升导师队伍素质可通过以下途径:(1)加强导师自身素质建设。思想正派、观念创新、思维缜密、辨证严谨、工作敬业的研究生导师是关乎中医诊断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医德医风、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2)加强导师岗位培训。保证导师熟悉国家及上级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日常管理、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流程;熟悉国家及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3)建立严格的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对导师的指导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监督、检查导师的工作业绩,提高导师的自制能力和指导的自觉性[4]。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除每年学校和院部开展的导师培训外,还选派导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不定期召集导师开展政治学习、教学研讨等,
每年对导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体现在绩效中。
4 与实践结合
中医诊断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辨证思路和科学方法,中医临床实践也为中医诊断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二者的合作是促进中医临床发展的关键,但受目前医学和医学教育领域“重临床、轻基础”现象的影响,中医诊断学乃至整个中医基础类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种现象从近两年中医临床专硕和中医学硕士的报考志愿人数和录取分数悬殊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中医诊断学研究生结合实践通过四诊和辨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并没有受到很好地培养。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1)在导师组配备上,注重指导人员的交叉与融合[5];(2)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加强实训,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中诊研究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3)鼓励导师深入临床实践寻找能与中医诊断学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也鼓励研究生通过跟诊、坐诊、进入名老中医工作室学习等多种途径接触临床,通过收集丰富的中医诊断素材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常规借助学校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舌诊仪、脉诊仪、中医智能辨证系统等开展中医诊断技能实训,让学生有更多反复动手体验的机会之外,侧重于对中医诊断研究生进行辨证思维的培养。引进标准化病人,将开放式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的研究生实训教学中去,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训,提出问题,启发研究生以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的形式去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切实提高中医诊断的能力,规范学生的望诊、舌诊、脉诊等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水平。
5 个性化培养
有调查显示[6]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绝大多数为“调剂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最初志愿,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困惑,思想、情绪不稳,难以潜心学习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类学术学位研究生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的解决办法:(1)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缺乏具体、及时的指导,是影响这部分调剂生源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心理波动的重要因素,导师应高度重视,及时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做好专业引路人的工作,通过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学术前沿,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和就业前景的信心;(2)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对于调剂生源,可根据研究生入学前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择业志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中医诊断学学科在研究生教育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对于非医学专业生源的中医诊断学研究生,重点给予关注,同时,在培养模式上充分突出灵活性和实用性,特别注重科研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着力挖掘学生的科研潜能,如对于本科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研究生,采用跨学科形式联合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导师组,进行证候智能化研究。这样研究生既掌握较为丰富的中医诊断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又有着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拓宽了就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