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经筋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9-01-30徐立光王建华狄庆人陈平旭纪青山
徐立光 王建华 孙 淼 狄庆人 陈平旭 邹 杰 纪青山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吉林 长春 130011)
经筋是隶属于十二经脉中的一部分,是包括十二经脉中的气“结、聚、散、络”对于筋肉、关节的一个系统。经筋的作用是通行气血,主司运动,护脏腑,联属关节。
经筋疾病的中医名称为“筋痹”,在《素问·痹论》中不仅以四时节气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机,还首次提出了“筋痹”一词。例如提到“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从手太阳经之循行“……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不难发现手太阳小肠经与颈部经筋疾病的病变部位休戚相关。因此临床表现为颈项部的大面积的长期性疼痛、僵硬感、活动受限,有时往往还会伴随着头痛、头晕等症状。中医病因病机为颈项部肌肉的“不通则痛”,由于外伤或急慢性劳损时,颈肩部气滞血瘀,经脉瘀滞,不通则痛;或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皮肤肌肉,经气循行受阻,瘀滞不通,肌肉筋膜粘连,压迫组织间的神经血管,致炎症渗出而导致疼痛[1]。
西医通常认为是由于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此类患者常有长时间固定头颈部工作或活动等劳损病史,由于肌肉的慢性劳损或长时间牵拉,增加了局部的代谢产物而影响血流,血液运行缓慢,以致炎症刺激因子积聚,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而疼痛又可导致肌肉痉挛,加剧局部血循环障碍情况,产生恶性循环[2]。
在《灵枢·官针》里记载了2种治疗经筋病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刺法,就是在患病肌腱处的旁边直刺或斜刺,然后再上下左右的行提插捻转之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肢体,以达到松解肌肉筋膜粘连,治疗疼痛的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关刺,关刺法,就是直刺关节附近肌腱上的穴位,以治疗筋痹病。原文中说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因此,由于该法针刺深度较深,刺于筋上,所以针刺时要谨慎,避免出血。因为肝主筋,所以这是和肝脏相应的针刺法。
杜新宇[3]总结石学敏教授经筋刺法以十二经筋循行分布为纲,以痛为腧,直取病位,直达病所。同时重视“取阳明”,《内经》曰:“阳明为藏腑之海,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故肢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而成痿。”张剑飞[4]运用火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理论依据可追溯到《灵枢·官针》,其中记载:“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治疗该病,即以将针烧红烧热后,针刺入体内,可以将高热量直接作用于人体,直接破坏病灶组织,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运行,松解粘连,消除炎症。
于世超[5]利用无痛旋冲针法结合手法治疗颈肌筋膜炎,在进针后沿条索走向压痛点方向刺入,手持针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吹三、六、九为数交替进行旋转及向上冲刺,在距离压痛点约 5~7 cm处进针,并在压痛点处进行松解。同时配合提牵旋转法,起到松解粘连、缓解局部的筋脉拘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的作用。
任莲芳[6]应用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医者寻找最痛点,再加与此痛点相应颈椎棘突旁,取穴进针,进针后,施以高频率的上下提插震颤之法,及捻转泻法。待患者自觉颈部疼痛减轻或消失,且活动轻松时,慢慢退针,行泻法,不按针孔。然后针刺对侧后溪穴,嘱患者动留针,慢慢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灵枢·杂病》曰:“项强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因手太阳经筋循行于肩颈部,而后溪为手太阳经的输穴,通于督脉,阻力针法联合后溪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症状。
江永[7]运用雷火灸治疗该病,通过雷火灸改善血液运行、松解黏连的作用,加速炎症因子的吸收和消散,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增强,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曹锐[8]以灸外劳宫、阿是穴,治疗急性颈肌痉挛或慢性颈肌筋膜炎。外劳宫又名“落枕穴”,顾名思义,可以治疗颈部经筋疾病,灸远端穴位时,嘱患者配合活动颈项部,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陈先美[9]提出中频配合磁疗和超短波治疗肌筋膜炎,直接作用于肢体疼痛部位治疗,刘寄萍[10]应用超短波治疗可使血管扩张,有效改善供血;使变硬的结缔组织变软,降低肌张力;扩张局部组织中的血管,加快修复损伤组织及功能康复。
董邵英[11]运用天宗穴刺络拔罐配合推拿,对天宗穴和肩胛部的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物刺络拔罐,祛瘀生新,改善周围血液循环,遵循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同时配合推拿,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二者结合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吴桂洲[12]运用热敏灸结合董氏奇穴针法治疗该病,用“倒马针法”,进针后活动颈部,聚集经气向患处运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的作用。选取两个穴位,可从正筋、正宗、搏球、正士等穴位中任意选取。同时配合热敏化灸,先回旋灸寻找热敏点,探查出所有热敏点后,使用雀啄灸予以灸疗。二者结合,标本兼治,取得良好效果。
丁宇[13]治疗颈背肌筋膜炎时采用电针关刺法。从中医来讲,关刺的病位在经筋上,因此,针刺时宜只刺肌层,不能深刺。以痛为腧,以关刺方法直刺压痛点,以适当的波形接电针。从治疗效果上看,疼痛有明显缓解,且结节及条索范围逐渐缩小。王启明[14]应用走罐配合理筋手法治疗颈肌筋膜炎,走罐时局部涂抹润滑膏剂,沿斜方肌走向进行走罐。其目的在于松解局部粘连,从而达到改善循环,消除疼痛之效。
王国良[15]采取颈神经浅丛阻滞加痛点阻滞的方法治疗颈肌筋膜炎,药物选择利多卡因和曲安奈德,利多卡因为局麻药。抽取曲安耐德 20 mg(0.5 mL) +2利多卡因 5 mL+注射用水 5 mL,混匀后,注射到皮下筋膜 5~7 mL,可有效阻滞神经干(丛),从而达到缓解疼痛、解除痉挛的作用;时宏富[16]应用颈丛一点阻滞法,注射部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间,取 10 mL药物(利多卡因100 mg,确炎舒松 -A25 mg,维生素 B120.5 mg,加生理盐水至 10 mL),注药后 5 min患侧颈部即出现麻木。每周注药 1次,3次为 1个疗程。总治愈率达 80% 以上,优良率 100%。李剑峰[17]进行穴位注射,治疗颈肌筋膜炎,取穴风池、肩外俞、肩井、天宗、颈百劳[18],以消炎止痛,营养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9]。
通过对以上治疗方法的总结,不难发现,针灸及其它中医疗法对于筋膜炎的治疗有绝对的优势,如今针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首先相对其他疗法来说比较“绿色”,针灸治疗过程不需使用药物,不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另外,针灸简便灵验,仅仅通过医生扎针和艾灸就可以做到,但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于筋膜炎的治疗,希望能在临床多发扬中医特色,不仅能给患者带来福音,也能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