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及石斛组方防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019-01-30郭世岳
宋 丹 郭世岳
(1 河南省滑县中医院心内科,河南 滑县 456400;2 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44;3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将近4亿,其中有1.14亿患者为中国人,中国糖尿病患者大约占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1/3[1]。糖尿病患者人数之众,治疗费用之多,使得世界科研人员和临床大夫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探索治愈或者减缓其进程的方法。中药石斛,为兰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石斛的干燥茎,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肾经,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渴,用于热伤津液,低热烦渴,舌红少苔;胃阴不足,口渴咽干,呕逆少食,胃脘隐痛,舌光少苔;肾阴不足,视物昏花[2],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常用滋阴中药。如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设有糖尿病 1号~6号及糖尿病肾方,内蒙古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用治糖尿病早期的滋阴药,后期配合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学认为[3]石斛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抵抗疲劳、抗击氧化、促进消化、促进唾液的分泌、降低血糖、降低血压、抵抗肝损伤、抗肿瘤等作用,为多方位多靶向的防治糖尿病提供理论基础。该文从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两个方向对石斛及石斛组方防治糖尿病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 传统医学对石斛及其组方治疗消渴病的认识
1.1 石斛的古方考证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4]是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该书记载:石斛,主伤,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5]总结了 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其中记载:石斛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赢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延年益气,除热,补肾。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6]编著于公元 1765年,补《本草》之不足,并对其不详之处加以详述,其中记有:除虚热,生津,功同芪参。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本草再新》中补载了石斛能够除心中烦热,疗肾经虚热。在民间,铁皮石斛素有“救命仙草”之称,《道藏》称石斛为“九大仙草之首。”《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石斛,味甘淡微咸寒,入胃肺肾经,生津益胃,清热养阴。《中国药典》一部(2010版),将铁皮石斛另列,味甘微寒,归胃肾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除了药学专著以外,古代医家用石斛配伍的处方也很多,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棘刺丸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失精方,处方中用的补阴药为麦冬、葳蕤、生地黄、熟苁蓉、石斛各一两;茯神煮散中生石斛用到八两,治虚热,四肢羸乏,渴热不止;《证治准绳·杂病》中将石斛与滋阴药麦冬、生地黄、补气药黄芪等配伍用治虚热烦闷,泄精等糖尿病下消之症。清代名医费伯雄《医醇滕义》中的逢原饮、祛烦养胃汤等,《圣济总录》石斛散均为治糖尿病的名方。近代的名老中医治疗消渴、虚劳、病后虚热等病,也多用石斛,如京城四大名医的施今墨[7]老先生立养阴生津法,用鲜石斛和生地黄配伍治疗糖尿病病位偏于上焦者。
1.2 中医学中消渴的病因病机 古籍中,最早对消渴病阐述的是 《黄帝内经》[8],《素问·奇病论》第四十七:“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篇中指出了消渴病的第一个病因,即饮食厚味,同时也指出了糖尿病患者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这与近年来,研究者普遍认为的肥胖是糖尿病最危险的信号[9]不谋而合。另外,禀赋不足五脏柔弱,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人体物质精、津液不足;情志不调郁久化火,火热郁积心中,气血逆流,集聚发热,灼伤阴津;劳逸失度,房劳伤肾,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伤则津液不化,肾阴伤则阴液不生;外感六淫化热伤阴;饮食不节,过食厚味辛辣,耗津伤脾,郁热伤津。总之,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均可导致身体津液亏损,燥热内生,《中医内科学》[10]秉承《黄帝内经》将消渴的病机归纳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1.3 石斛及配伍治疗消渴病的病机分析 消渴病是源于肺胃燥热、伤及阴津,造成的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身体羸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疾病。中药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肺胃肾经,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渴。从功效来看,石斛与消渴病的病机甚为切中,但中医的特色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用药也多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从病位分析,本病涉及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宋代《太平圣惠方》首先提出“三消”之说。“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后来的陈无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明确指出,消渴病位在心,消中的病位在脾,消肾的病位在肾。病在心者[11],因其心功能不足,血虚阴燥使然,石斛为滋阴主药,配伍桂枝、黄芪、人参等补气与滋阴相辅为用。病在脾胃,脾者,体阴用阳,以升为长,胃者,体阳用阴,以降为和,二者不调,清阳不升,痰浊不降,久之发为消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学智教授[12]主张用清热药的同时,多配伍补阴之品。病位在肾,傅青主,陈士铎[13]二人论“肾水上沸之为消”,“肾水上泛之为消”,指出病机为下焦寒冷,肾水不足,逼肾中之龙雷火上逆,相火旺则呈现上焦热证,发为消渴,治当清热与滋补肾阴为要。
福建中医药大学施红教授[14]根据有是病有是证、有是病无是证、有是证无是病以及著名中医大家蒲辅周老先生善用石斛治疗阴虚的经验,选定了石斛、丹参、葛根、五味子、茵陈、栀子、车前子等中药组成石斛合剂方,滋阴益气、活血清热,兼利湿浊,临床实践中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四川中医刘开明[15]运用降糖益肾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用滋阴补肾的石斛15 g配伍其他补气养阴之品,总有效率达到97.3%。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含石斛并运用于临床的处方,如沙参麦冬汤、滋脾汤等[16-17]。
2 现代医学对石斛及其组方治疗糖尿病的认识
2.1 石斛的现代研究(成分及药理研究) 中药石斛的主要化学成分有3种:石斛多糖、石斛碱、必需氨基酸。不同地区生产的石斛、不同部位的石斛[18-21]所含主要成分的量不同,但其主要作用就是以上3种。多糖是铁皮石斛中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多糖成分与铁皮石斛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降血糖等功效密切相关[22-25]。生物碱是从石斛属植物中最早分离并进行结构确认的化合物,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石斛碱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舒张血管、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还可以退热止痛。游离的氨基酸也是铁皮石斛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铁皮石斛含有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此5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3.0%。除了以上的成分外,铁皮石斛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锌、铜、镁、钾、钙、铁、锰,且含量极为丰富。
2.2 石斛及组方治疗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20世纪末中国科学院凡金等[26]对100多位年事已高,疾病缠身的科学家进行实验性观察,服用铁皮枫斗(石斛)晶后,其阴虚、口干、盗汗、乏力等糖尿病常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提示石斛可作为老年体虚、糖尿病的辅助药物。福建中医学院施红教授[27]选 75位糖尿病患者,分 3组治疗:单纯石斛合剂组、中西治疗组、达美康治疗组,1个疗程(28 d)以后发现石斛合剂组、中西治疗组明显优于达美康组。施红教授[28]还将石斛做成不同剂型进行疗效观察,发现石斛合剂序贯方丸剂优于颗粒剂。丸者,缓也,药力持久,更适于糖尿病患者慢性病的特点。另有石斛配合胰岛素,复方石斛治疗2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29-30]。总之,石斛在糖尿病方面的疗效是十分肯定的。
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终致胰岛细胞出现损伤或功能的失常,表现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出现的机体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的病理性改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人体调节血糖的方式主要有2种,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胰岛素是能够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其从分泌到发挥降糖效果经历了以下过程:胰岛细胞的正常存在-分泌功能正常的胰岛素-胰岛素释放入血液循环-到达作用的靶器官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效应细胞开启耗糖模式-血糖下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血糖的水平。在以往有关石斛的研究中,有证明其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的,有修复胰岛细胞损伤的,高剂量的石斛(20 g/kg)还能增加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31-32]。血糖升高还与其他一些生物化学反应有关,糖的生成和利用得不到平衡也会使得血糖紊乱,石斛能够增加血糖的利用,抵抗氧化,减轻自由基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抑制α-葡萄糖苷酶从而减少非糖物质的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促进肝糖原合成[31-35]。关于石斛药理研究多是针对石斛茎,但是由于石斛药用价值的提高,对其不入药的废弃部分——石斛花、叶、根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侧面印证了石斛是不可多得的上品。浙江中医药大学[36]针对石斛根入药研究对小鼠的降糖作用,效果显著。分子水平上含石斛组方,主要是通过影响与胰岛素相关的蛋白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GLUT)、胰岛细胞活性相关蛋白如Bax、Bcl-2、caspase-3等发挥作用的[36-39]。
3 小结与展望
糖尿病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对其治疗不仅仅在于血糖的恢复,更需要预防其并发症减缓其进程,增加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费用,西药在糖尿病降糖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研发的新药也不断涌进世界市场,但价格昂贵,治疗不彻底。中药降糖效果虽然缓慢,但不易复发,效果稳定,且从多方面阻截糖尿病的进展,特别是滋阴药的运用。中药石斛,无论从古代典籍、传统医理而言,还是从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讲,均见证其用于糖尿病的必要性。该文初步将石斛防治糖尿病作用从中西两方面进行评述,为更深入研究石斛作用机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