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关键任务之我见

2019-01-30杜文彬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冷漠素质

杜文彬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学部,重庆 万州 404120 )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梁启超所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1]道德体系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而公德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和底线,是社会公共生活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公德,就是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这恰为中国人所缺乏。”[2]依公德而见私德、见微而知著,从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从一个民族的社会公德状况可以了解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很难想象,一个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行为失序,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利益的人,会有严谨的职业态度与精神,会有热切的人民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当前看,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虽整体良好,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应当以深刻道理启发学生、以生动事例打动学生、以鲜活语言感染学生、以多样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并通过丰富实践活动从认知、情感与意志方面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从当前看,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应确定以下几方面的关键任务:

一、文明礼貌的核心要素是学会尊重他人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良好的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素质的一个基本依据,具有良好文明素质的人总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并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同时,良好文明素质也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大有益处。

尊重是文明礼貌的核心要素,越是文明素质高的人,越懂得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可以说,学会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文明礼貌素质形成的要件和前提。同时,自重者人恒重之,要想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提升大学生文明素质要从学校开始、从现在开始、拒绝不文明从我做起。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通过调查明确大学校园里和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主要的、最令人反感的不文明现象,并针对性地提问“以上这些不文明现象中有你的身影吗?”,让大学生从旁观者角度加以评判并联系自身加以改进;其次,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案例,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并引入由于不文明行为导致冲突和纠纷升级、进而导致人员伤亡的案例,如“武汉面馆老板和顾客因1元起争执被斩首”,并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明确个体间的随意的不文明行为失控,甚至会导致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另一方面,应当远离“危险人物”。比如,“知名女演员刘洁被醉汉捅死一案”,双方无冤无仇,仅因一点口角,该醉汉就寻衅滋事、持刀杀人,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实在匪夷所思。生活中难以避免极个别“危险人物”的存在,而且其潜在的危害性难以预见,对其不文明冒犯行为,应当克制自己言行,不要与之争执,要积极寻找能够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途径。

二、助人为乐的出发点是关爱他人、拒绝冷漠

生活在一个人人互帮互助的社会是幸福的。相反,生活在一个人人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社会是悲哀的。互助是社会的阳光,而冷漠是社会的毒瘤。

2011年10月佛山“小悦悦事件”,整整7分钟,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导致2岁的“小悦悦”连续遭两车碾压、不治身亡。无独有偶,此类事件频繁发生。2013年11月27日凌晨,苏州312国道上,一位老人在绿灯过人行横道时,被另一侧一辆闯红灯的三轮摩托车撞倒在马路中间,该摩托车驾驶人开车逃逸。之后,老人又被陆续驶来的三辆车碾压,导致当场死亡。从老人被撞倒到被多车碾压身亡的整个过程中,道路两侧虽有多人看到,但都在观望,没有一人及时上前伸出援手。痛定思痛,悲伤愤慨之余,试问:“当我们在谴责他人冷漠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是下一个冷漠的路人?”“假如你的家人倒在地上,一动不动、生命危在旦夕,你还会置之不理吗?”

克服冷漠,首先就要分析冷漠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从以上案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是“勇气关”,出于本能,人会本能地躲避令他感到害怕的事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被吓到了,不敢上前,当然也有出于自身安全的顾虑;第二是“责任关”,事不关己,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害怕承担责任,比如救助方式不当造成被救助人二次伤害,当然也有些人担心因救人而被讹诈;第三是“思想关”,总是寄希望于他人,盼望有“好心人”的出现,却没想到自己的一时犹豫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甚至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

知耻而后勇,要克服冷漠,就需要克服胆怯的本能和人性的自私,更需要坚决而果断的行动力。同时,营造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被俗称为“好人法”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就为助人为乐者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助人为乐者获得了法律的大力支持,给救助者以勇气和力量,不用再担心由于自己的紧急救助行为而承担民事赔偿的责任,对于营造良好的互助社会氛围意义十分重大。

三、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基本要求是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良好的环境是人健康生活的自然条件,而公共财物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少部分人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导致环境被污染、公物被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可以说,增强大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并同污染环境、破坏公物的行为做斗争的意识也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时代诉求。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基本要求是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首先,要从理论上引导,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经典文章和论文,如学者徐民华发表的论文《面对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探究》,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空气污染深度公益调查纪录片《柴静调查:穹顶之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明确人口资源环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其次,要从情感上触动,观看视频《吴国勇:单车墓园》,让学生了解到共享单车在极大便利人们出行的同时,却被严重破坏并大量遗弃在单车坟场的惊人事实。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主朗诵《沁园春.霾》和《沁园春.沙尘暴》两首词,使学生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的叙述表达中明确,即使作为首都的北京,也由于快速的发展面临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沙尘天气问题。通过聆听配乐诗朗诵《最后一只藏羚羊》,在图像、声音、情感构成的生动意境中认识到藏羚羊被牟利的人群残酷屠杀、濒临灭绝的鲜血淋漓的事实,从灵魂深处增强学生的爱护公物意识、环保意识与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怀;最后,从实践上循序渐进地培养,以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相关活动,如开展“美丽校园的守护者”活动,举办“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美丽校园”主题演讲比赛和摄影大赛,开展“环保知识竞赛”,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行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得到有效的增强。

四、遵纪守法的前提是树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以2018年10月的“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为例,该事件充分反映出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较为薄弱。女乘客刘某谩骂、殴打司机的行为已不仅是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其行为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机冉某的回击行为也不仅是职业道德素质低的问题,其行为也涉嫌违法犯罪;而其他乘客面对二人在行车过程中的激烈争执,没能预先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不仅没有及时制止,相反漠然视之,完全没有意识到二人行为已经违法犯罪,没能担负起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责任与义务。

这出惨剧本来可以避免,但最终却无可挽回,实在令人痛心之至。可见,即使拥有严明的纪律与强大的法律,但如果大众明显缺乏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那么违法违纪的行为就得不到及时的惩处,群众的安全与利益就得不到切实而有效的保障。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冷漠素质
突然之间
东霞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