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活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2019-01-30郭庆棠
郭庆棠
信息化是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信息化,不仅拓宽了资源的数量与获取途径,而且使辅助教学的功能也多种多样。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能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自觉把信息技术设备作为改革教学的应用载体,大胆探索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及其设备作为学习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改变传统型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增强信息获取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呢?下面我谈谈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体会。
一、应用信息技术,强化直观性,化抽象为具体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到:“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可见,在学习上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起点,是求知欲的基础。有些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提不起兴趣,个中原因是数学知识抽象,理解的难度大,加上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时若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声像、动画等对学生形成综合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可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物体占空间大小,传统教法通常是口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作为引入,但这样仍然很枯燥和不直观,在理解的难度上仍没降低。为了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个故事设计成动画形式:通过播放乌鸦叼石子放到瓶子里使水面逐渐升高,直到乌鸦喝到水的过程的动画。在播放过程,我及时发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知识?”这样的思考题,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水面上升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知道物体(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激发学生体会物体占空间大小这一体积概念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讨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过渡效果。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学生难懂的知识,应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声色俱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协同作用,使数学教学展示更加形象,从而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以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面积的公式推导教学中,如果用传统的剪拼操作方法把圆按半径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剪下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进行探究。这样比较耗时费力,也不能体现分的份数越多,所拼出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样直观的效果。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软件,把这个圆沿着直径平均分成4、8、16、32、64、128 份,这6 种情况,通过课件随意演示各种分拼。让学生体验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同时通过课件操作、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拼的长方形的长近似圆周长的一半,宽近似于圆的半径,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既省时又直观明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展示过程,化繁为简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反馈更加方便快捷。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准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时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时间,教师经常将内容写在纸片上或者预先在小黑板准备好内容,上课时用来粘贴或用小黑板展示。这既增加教师工作量,也只是收到一般效果。如果这种形式改为运用信息技术,就能方便在课堂教学上展示,便于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展开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一来,课堂变得省时高效,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扩大信息量,增加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处于一种高效的课堂探索氛围中。例如,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如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前花很长时间做画图例等的准备工作,课堂中演示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也比较繁琐耗时,学生反馈与练习等环节的时间相对减少,课堂氛围容易沉闷。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结合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把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按确定图例——描数据的点——标数据——连线的程序制作成课件,在关键步骤处再配以声音或闪烁等的特效响应,那么,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图步骤,并有更多的时间交流反馈和练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应用信息技术,巧引探索,化被动为主动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规律的总结,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由灌输转化为探究,使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充分调动自我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使学生能共享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植树问题”的教学中,首先我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发现,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总结出植树问题的三种植树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再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探究过程和探讨的成果。学生们活跃互动,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共享与交流中形成共识。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本节课的教学,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教育信息化在资源与展示方式上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的进程中,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优势,因应各种数学内容的教学实际需要,积极利用信息化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但要注意适应性,要灵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效能,以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而不能为用而用,流于形式,把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作为一种“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