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体验·共情,中国文化融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9-01-30段建珍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

段建珍 王 楠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255)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中国文化日渐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尤其近几年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其中很多留学生进入到职业院校学习,因而有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留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把中国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课题。

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新变化

教育部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2017年来华留学人数达48.92万人,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31.72万人,占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全国共有935所高等院校接收留学生学习,比2016年的829所增加了106所,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留学生的教育中。尤其是2017年正式设立并启动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每年提供不少于3000个奖学金新生名额,通过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等模式,为沿线国家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

图1 2012年-2017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

二、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很多职业院校来说,留学生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招收留学生的历史短、经验少。有的学校以往曾接待外国学生参观、合作学校的短期学访或双方学生交流,但接收留学生学历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既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促进职业院校“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机遇。学历教育与短期学习有很大不同,不仅时间长(至少是三年时间),培养目标也更加全面,应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中国文化贯穿其中,探索出一套具有高职教育自身特色的留学生培养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以下3个方面。

1.学校层面重视

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战略、提升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像空气一样,尽管看不见、闻不到,但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充盈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秀文化能够滋养灵魂、润化心态、涵育精神。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扩大,学校也应树立高瞻远瞩的国际化视野,在提升学校软实力方面下功夫,注重文化氛围、职业氛围、职业精神、学校特色的打造,精心设计,精致管理,为走向国际化奠定基础。

2.加强师资培训

尽管目前留学生人数不多,占比不大,但应该高度重视对工作在留学生教育一线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针对性培训,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表达、专业水平、宗教文化等,运用国际化思维面对留学生工作。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是中国快速发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共同学习,集体备课,更好地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是教师共同的责任。

3.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留学生远离熟悉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和亲朋好友,感觉孤单寂寞很正常,心理教师应及时关注、做好研究、科学疏导。学校要体现人文关怀、感情育人、感情留人,各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生活中。留学生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工作,应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一套成熟的部门联动机制。

三、中国文化融于留学生教育的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充分利用时间节点,深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知

(1)欢迎新同学

留学生入校后,其所在的学院和专业一般都会组织迎新活动,要高度重视和充分把握此时间节点,精心设计迎新内容,把中国特色经典文化融入其中,如古筝伴奏的中国古诗词吟诵、中国太极拳、茶艺展示,也可以共同学习包饺子、编中国结等,表达“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中国迎接新朋友的热情和诚意,让留学生初步感知中国文化中蕴含的美、雅、和(谐)。也可以邀请留学生展示其才艺,互动交融,加深彼此的了解,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帮助留学生愉快地开启新生活。

(2)学习中国节气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气候差异较大,引入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会让他们在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的变幻中,贴近自然感受中国文化。春节过后开学就是“惊蛰”—“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万物复苏迎春耕,美的开始!“春分”—“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多么有趣易记的天文地理知识!二十四节气来源于传统的农耕文化,高度浓缩了中华祖先的聪明智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理念,2016年11月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大力弘扬和传播。

(3)感受节日

中国节日众多,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如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重温至圣先贤、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的言行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铸就了中国人的学习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奠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指导如何交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指导社交和修身,……这些语句历经两千余年,仍然散发灿烂的光芒,不仅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其中所具有的普世性,辐射并影响至世界其他国家。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背后的故事都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在华学习的时光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让一个个点缀着无数生动的中国文化影像的时刻,闪耀并铭刻在他们生命的长河里。

2.多彩活动,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

(1)通过诗词书法和释义讲授中国文化

根据对留学生的调研,很多人对中国古诗词非常喜爱,如李白的“静夜思”等,但感觉汉字书写比较难。应组织留学生参与“走近汉字”活动,向他们讲授中国书法鉴赏和说文解字。欣赏篆隶草楷行等书法展示出来的汉字形韵之美;学习说文解字里的趣味哲理,如日、月组成了“明”,房子里养豕构成了“家”;让留学生知道原来汉字中蕴含的形和意,如“和”人人有饭吃,“谐”人人皆可言,“和谐”就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汉字中孕育着的深刻哲理和理想追求,识字越多越能够领略到汉字不仅有温度,还有深度和高度。汉字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瑰宝,处处体现中国文化的烙印。留学生通过走近汉字,去亲近、拥抱中国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利用特色名片传授中国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面孔和性格,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环境。留学生就读的城市是他们认识中国的窗口。可以充分利用天津城市这张名片,由旅游专业的师生作向导带领留学生游览天津市容,站在“天子津渡”的大石头前,讲述明成祖朱棣1403年赐名“天津”的由来。进茶馆听相声体验天津的市井文化,感受天津人的幽默豪爽。游览杨柳青古镇,可以体验木版套印,彩笔添绘的制作过程。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更为立体,对就读的地方和学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情。

3.交流互动,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跨文化共情

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笔者为学校学生会组织了一个“回望童年”讲述难忘童话故事的活动。中外同学们追忆起幼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幸福时光,说起那些难忘的童话故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童稚有趣的孩提时代。中国和泰国的学生都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原来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文化共情带来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旅游专业开展《谁不说我家乡美》展示活动,遴选中外学生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美食美景,配以视频、图片,学生们满怀深情的述说,人、情、景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场面,在这里故乡与他乡相遇,旧友与新朋相聚,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外国学生通过此活动了解更辽阔、更多元的中国,中国学生对外国同学的认识变得丰富而具象。走近彼此,多了理解和包容,少了拘谨、戒备和抵触,相处更为融洽。

文化融入有助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过程中的幸福感。有研究表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与适应压力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各种感知、体验、交流,达到共情及认同,有助于留学生缓解压力,更好地与同学交流交往。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留学生能够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今后的择业、就业和职场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文化是文而化之。人类文明总是在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织、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中向前发展的。将中国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要做到“盐入菜中”。盐被称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盐虽重要但不能直接进食,只有将盐溶入食物,才能提升享用各种食材的味蕾体验。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不同场景、多种渠道和形式,由感知—体验—共情,到认同、内化,探索一条中国文化融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留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和中国先进的发展经验的同时,感受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自省、自觉和自立、自强的内质助推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未来职业发展。留学生是不同国家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是一粒粒种子,如果给予合适的温度、水和空气,必将茁壮成长,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留学生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