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南昌高职专业结构的供给侧改革
2019-01-30周启良
周启良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330099)
一、引言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纳米产业等中高端产业,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品质及其有效性、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结构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决定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本质联系。2016年12月2日的“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强调,职业教育也应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来谋划,深化产教融合。这蕴含着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原理,以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遵循适应经济发展、适度超前、协调发展等原则,优化高职专业结构,提升高职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既是高职教育根植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是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该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高端制造业,重点推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作为新中国飞机的诞生地和制造基地的南昌,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令人瞩目,先后荣获“2017年中国最有前途的20个城市”“全球十大动感城市”和“全球十大最有活力的城市”等称号,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和长江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适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所需,本研究通过收集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制造业结构的相关数据,首次分析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之间的对接程度、并从“供给侧”的角度指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为南昌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关系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制造业结构决定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及其发展既受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力作用,又受制造业结构演进的外力作用。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政策、财政投入和生源状况。制造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专业结构需与地方制造业结构发展高度契合、增强高职院校为地方制造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才能获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财力的最大支持。而愈演愈烈的技能型人才市场竞争迫使高职学生非常注重专业的选择,这也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应该以制造业结构发展为导向,才能使毕业生顺利就业、避免高职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专业结构也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专业结构的优化也可以推动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如果专业结构落后于制造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则会阻碍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制造业结构的调整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意味着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这离不开高科技的诞生和高科技的应用。与普通高校相比,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应用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和制造业发展的联系更紧密。如果高职院校能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开设相关的新兴专业,就能促进已有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制造业的诞生和发展,为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设置科学、合理,与地方制造业结构对接乃至超前的专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制造业结构的演进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南昌市制造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据根据《江西统计年鉴》《南昌市统计年鉴》(2012-2016)和各年度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出结论。
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关系需要由制造业从业人员结构来发挥中介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专业结构影响从业结构,从业结构又影响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除了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外,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也是反映制造业结构的重要指标。
从工业总产值的角度来看,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累计为14997.68亿元,累计值居于前5位的制造业分别是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累计分别为2034.11亿元、1776.34亿 元、1438.83亿 元、1041.85亿 元、1027.64亿元。上述各类制造业2013-2015年各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575.15亿元、687.67亿元、771.29亿元;511.16亿元、602.66亿元、662.52亿元;470.09亿元、484.61亿元、484.13亿元;300.03亿元、356.11亿元、385.71亿元;250.67亿元、343.28亿元、433.69亿元。上述居于前5位的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工业总产值累计值居于后5位的制造业分别是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业、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6类(造纸及纸制品业),工业总产值累计分别为46.28亿元、129.32亿元、139.50亿元、159.98亿元、243.19亿元。上述各类制造业2013-2015年各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5.68亿元、20.6亿 元、10亿 元;42.6亿元、39.1亿 元、47.62亿元;63.43亿元、68.99亿元、7.08亿元;54.65亿元、47.73亿元、57.6亿元;73.54亿元、79.56亿元、90.09亿元。上述居于后5位制造业中的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的角度来看,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累计为1418540人,累计值居于前5位的制造业分别是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业、9类(医药制造业)、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值分别为156599人、151784人、137419人、85735人、84968人。上述各类制造业2013-2015年各年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分别为:44789人、53052人、58758人;41536人、49543人、60705人;39931人、45765人、51723人;28034人、28057人、29644人;26604人、28424人、29940人。上述居于前5位制造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均有上升趋势。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累计值居于后5位的制造业分别是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3)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6类(造纸及纸制品业)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累计分别为5111人、10665人、11509人、11725人、11846人。上述各类制造业2013-2015年各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815人、1990人、1306人;3735人、3602人、3328人;3480人、3832人、4197人;3423人、3935人、4367人;4457人、3670人、3719人。上述居于后5位制造业中的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具有下降趋势。
综上分析,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的制造业结构主要以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类(医药制造业)为主,而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业均有衰落趋势。
四、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数据根据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http://gkcx.eol.cn/schoolhtm)和各高职院校校的官方网站、《江西统计年鉴》《南昌市统计年鉴》(2012-2016)和各年度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整理而得。由于产品质量控制及生产管理专业侧重于产品质量检测,我们把它归类于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关的专业。
1.专业结构整体分析
根据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和各校的官方网站,我们整理了南昌市27所高职院校的制造类专业设置及其招生情况,2013-2015年南昌市高职院校的制造类专业点数分别为56个、63个和52个,制造类专业设置的门类较为齐全,但在不同类别制造业之间分布有着明显差异。
2.专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从招生人数来看,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招生人数累计为30594人,累计值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专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专业和(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类专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专业、7类(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专业和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2)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类专业,招生总人数分别为14034人、4761人、3970人、2032人、940人。从 专 业开设的院校数来看,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开设院校数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专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专业和(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类专业、2类(食品制造业)专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业。
上述各类专业2013-2015年各年的开设院校数 分别 为:13所、13所、15所;9所、9所、12所;4所、6所、9所;6所、6所、0所;3所、3所、4所。从专业点数来看,2013-2015年期间南昌市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专业点数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专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类专业、7类(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2)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专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专业点合计值分别为42个、28个、16个、16个、14个和12个。上述的数据分析表明,南昌市高职院校制造类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于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专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专业和(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类专业。
另外,同一时期内,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专业、4类(烟草制品业)专业、6类(造纸及纸制品业)专业、10类(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业、11类(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业、13类(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14类(专用设备制造业)专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专业的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和专业点数均为0。而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8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类(医药制造业)、12类(金属冶炼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业设置相对偏少。
五、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参照刘刚(2016)的做法,我们将以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专业点比重与产业比重的差值)为重要指标,来衡量专业设置与制造业发展的适应性。当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为零时,说明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适应性最高;当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大于零时,即为正偏离,表明该制造业总体专业设置相对该制造业需求而言具有过剩性,反之则为负偏离,表明该制造业总体专业设置相对该制造业发展而言具有不足性。
表1显示,目前南昌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南昌市制造业结构现状之间的适应性有待优化。具体表现为:
7类(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8类(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类,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2)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和(3)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类的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均值都为正,可见上述专业设置相对于这些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具有过剩性。
表1:2013-2015年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间的偏离度 单位:%
续表1:2013-2015年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间的偏离度 单位:%
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2类(食品制造业)、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4类(烟草制品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6类(造纸及纸制品业)、9类(医药制造业)、10类(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1类(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类(金属冶炼业)、13类(通用设备制造业)、14类(专用设备制造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的均值为负,说明上述专业设置对于其相应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度是不足的。
可见,当前南昌市在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兴光电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类的专业设置与布局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六、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对制造业结构良好的反作用能力,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迎合并适度超前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培育相应的技能型人才,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具体措施如下:
1.改革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制度
制造业发展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提供了土壤,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也为地方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充分重视专业设置对制造业发展反作用的具体要求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杠杆两方面作用,构建起“政府调控、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专业设置管理制度,重点是将专业设置权下放至高职院校,审批权交给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
首先,南昌市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计划管理的能力和优势,预测、规划制造业发展的长远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南昌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要协同发改委、人社局等部门结合南昌市制造业发展,做好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科学地制定专业设置总体规划,划定支持专业和管控专业,严格监督专业设置的基本程序,加强专业设置的审核力度。
其次,南昌市制造行业和企业要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的供求信息,成立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全面并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共同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再次,南昌市高职院校需要政府给予较大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自主权,使之能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对南昌市制造企业发展进行市场调研,自主地根据制造业结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红黄牌专业预警体系,淘汰不适应地方制造业发展的传统专业,增加与地方新兴制造业、支柱制造业等相关的专业,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以实现专业设置与制造业需求的真正“合拍”,达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制造业结构的远期动态吻合。
2.明确办学定位,打造特色专业
办学定位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实力,在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来定位自己在高职教育中所占据的位置,科学合理性地筛选自己的办学特点、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发展定位。明确自身专业特色。而办学定位是依靠专业和专业的特色来打造的。由于办学定位不准确、缺乏长远和系统的专业设置规划,并受“充分发挥市场导向,让市场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专业设置理念的影响,专业趋同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南昌市高职院校的制造类专业设置重复、趋同化现象也相当普遍,如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工业有衰落的迹象,但在2013-2015年期间该类专业开设的高职院校数达13-15所、专业点数有13-15个。这种专业设置重复、同构化的做法,不仅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无法提高专业的质量水平,而且还使院校间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因此南昌市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认清自身的发展优势,在对市场充分调查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更新专业设置,有重点地打造特色,集聚资源开办专业的“精品专卖店”。各高职院校间应要相互协调,理性地做好各高职院校间的整体战略规划及其分工,通过错位发展,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设置,以期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效益最大化。如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未来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增设中药制药、现代中药技术等9类(医药制造业)的专业。
3.调控专业发展规模,提高专业适应力
针对南昌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契合度不高的现状,有必要调控各制造业类专业设置规模和方向,从专业的外延式扩张向内在质量提升的方向转变,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
综合南昌市制造业结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的分析,我们有必要调控各制造业类专业设置规模和方向,我们可以得知:
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专业、4类(烟草制品业)专业、6类(造纸及纸制品业)专业、10类(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业、11类(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业、13类(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14类(专用设备制造业)专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专业的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和专业点数均为0,所以应该增加相关专业设置。其中,虽然3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制造业、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4)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发展有衰落趋势,但其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的均值为负,因而要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
由于南昌市的制造业结构主要以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类(医药制造业)占有主导地位置,其中1类(农副食品加工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9类(医药制造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几类专业的设置偏少,其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的均值为负,故应该加强这些专业的招生;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工业,虽然专业设置较多,但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的均值为负,因而也要增加此类专业的招生。
16大类(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1)电机制造类专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有衰落趋势,且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偏离系数为正,而这类专业的设置占有主导地位,故应减少这类专业的总体招生人数。
4.围绕新兴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专业高端转型
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布局,南昌市要推进制造业经济转型升级,即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食品、轻工、有色金属、石化、钢铁等重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医药、航空、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兴光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见,当前南昌市制造业类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上的专业设置与布局明显不足。因此,我们要在扩大2类(食品制造业)、4类(烟草制品业)、5类(纺织服装服饰业)、12类(金属冶炼业)等专业设置的同时,尤其要扩大9类(医药制造业)、14类(专用设备制造业)、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1)汽车制造类专业、17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业的招生。虽然我们要控制15大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体专业设置,但应根据南昌市航空城的建设和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扩大航空类专业的招生。这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要确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加大专业技术含量。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为例,要密切跟踪节能化、智能化和新能源等汽车技术发展态势,重点建设汽车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