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载道”
——道家美学思想在歌唱体系中的转化研究

2019-01-29黄春媛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易经道家歌唱

黄春媛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老子自然哲学观的核心是无为,奠基于此基础上的老子美学的自然观突出而直接地表现在两个方面:虚静无为和朴拙之美。“道法自然”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1]10-12。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美学思想,无不确证了道家自然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接近人性的音乐美学思想。对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歌唱体系中的转化的研究可以弥补声乐教学中哲学方法运用的不足,丰富目前的歌唱训练体系。

一是从哲学的美学角度,庄子提出“天乐”范畴,把回归本性、本真作为音乐理论的基础,从老子“大音希声”中衍化为“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建构了道家音乐美学体系。二是一些音乐理论方面的学者谈到的中国音乐的“五声相合、律吕相谐、阴阳相错”都始终贯穿在《易经》之中,并认为中华文化大道之源的易学文化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催发和形成具有灵魂和导向意义。三是道不远人,诸理旁通。声乐方面的研究者尝试把道家思想融入到教学中,用道家的思想来指导歌唱的训练可以使声乐的演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国内外道家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综述

“不读子,不足以知天地”,医学、佛学、道家之学都是子学。一直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道家文化。国内外研究道家思想与道家美学思想的现状和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古往今来,在道家思想与道家美学思想的文化研究中,不乏大家之作及影响重大的成果,也有诸多学者热心于这一传统文化领域研究,形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道家思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袁行霈主编的《中华传统北部文化经典》之《老子》九章,以当代的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启发读者从中吸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寻求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2];孙以楷的《老子》今读论述了老子对“道”怀有的深深的敬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道创造了一切[3];何新品的《道法自然天法道》是对《老子》一书的贯通性诠释;许抗生的《老子与道家》论述了道家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4]。

道家美学思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汪裕雄的《意像探源》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对“意象”符号进行历史考察,为美学中的“意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领域,其中也谈到了关于《易传》借助道家学说以实现哲学化;《宗白华全集》谈到“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论述人若把握宇宙的大权,体道悟道就能达到超道德的天地境界[5];谢清果著的《道家科技思想》讲述了中国哲人尤其是道家学者从宇宙开始探索天地自然的奥秘,并且在代代相续中推进着对自然的认识,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知识逐渐社会化、人文化、从而成为社会治理与人生修养的理论指导与方法依据,论述了道家在社会、人生的一切领域中都洋溢着丰富的科学思想[6];陈鼓应的《道家的人文精神》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关怀的诠释;赖贤宗的《道家诠释学》参照海德格尔哲学重新诠释唐君毅等人研究的道家成果的意义,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当代诠释。

与道家思想息息相关的易学的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易经》作为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对后来的儒道等家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影响,数千年来无数的明家通学起伏明它虽然是以卜筮功用而流传于世,但是蕴含其中的哲理光辉每每闪现[7]。曾仕强的《道德经的奥秘》主要讲述道与德,同时也对无为、知道、柔弱与刚强也做了独到而深刻的解读,著作者还认为,《道德经》和“群龙之首”的《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为高等智慧的人解释《易经》中的“天之道”。米鸿宾的《大易识阶》谈到东西方文化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终极观点却殊途同归[1]8-9。

道家思想在音乐中的体现代表作及目前研究现状的总结:杜亚雄的论文《“易”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之本》探讨了《易经》对天地万物做出的不同描述,提出源于先秦哲学的“易”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特点;张翼飞的硕士论文《中国易经对西洋美声的启示》论证了用东方人的思维和底蕴来重新审视和演绎美声唱法;李莉的《试从易经的角度看音乐》谈到了《易经》中的哲学与音乐在艺术和科学上的交叉和相通点;郭霖安的《声乐新说》引用“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论以及结合了现代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如何挖掘人体生物场、意念、混元气等人体隐态生理系统在声乐中的功能作用;王雄的论文《浅谈在声乐教学中哲学思想的运用》中说到如果说《易经》在武术中可以运用,那我们的声乐也可以运用,哲学思想可以把我们的声乐理论升华。

二、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声乐教育中的理论实现

《道德经》是“太极图”的文字版,然而,毋庸讳言,《道德经》目前的处境和待遇,正如井卦初爻“旧井无禽”和二爻“井谷射鲋”。旧井无禽,有如古来圣贤皆寂寞,先知往往受到冷遇,宝典弃之一旁,万古寂寞①见中国易经普及中心著的《老子主义》2016年1月第一版第213页。。天道尚左,地道尚右;地道以右为尊,从右向左转。我国河流的整体流向也正是符合了这个规律。道家有许多超越时空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及规律。也即西方科学和现代哲学所谓的“本体”或“绝对真理”,以及现代科学所说的“统一场”。这就是路路不相左,法法不相违。

道家思想在音乐中的体现代表作及目前研究现状如:杜亚雄的论文《“易”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之本》探讨了《易经》对天地万物做出的不同描述,提出源于先秦哲学的“易”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性特点;张翼飞的硕士论文《中国易经对西洋美声的启示》论证了用东方人的思维和底蕴来重新审视和演绎美声唱法;慕华的论文《易经与音乐》提到作为中华民族大道之源的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催发和行成具有灵魂和导向意义;李莉的《试从易经的角度看音乐》谈到了《易经》中的哲学与音乐在艺术和科学上的交叉和相通点;郭霖安的《声乐新说》引用“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论以及结合了现代科学的观点,提出了如何挖掘人体生物场、意念、混元气等人体隐态生理系统在声乐中的功能作用;王雄的论文《浅谈在声乐教学中哲学思想的运用》中说到如果说《易经》在武术中可以用,那我们的声乐也可以用,哲学思想可以把我们的声乐理论升华。

研究道家美学思想在现代音乐中的转化研究,具有十分高价值的现实意义。从偏重“表演技能”“音乐技能”的研究转向“哲学”义理在艺术实践中的研究。

(一)现代的声乐教育是“术”的教育,术就是知识和方法。是从表层去谋划去思考一切与声乐有关的事情。而古代,早就有了与“道”有关的教育。在艺术的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和艺术要相辅相成。老子借用“大音”“和“希声”这两个音乐术语来表示“道”即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在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大音希声”逐渐演变为一种音乐理论,并超越了儒、道两家的隔阂,延伸礼乐体制、艺术鉴赏、人物品评各个方面。李浩认为“大音希声”是在以大音为喻体来阐述道的特性。“大音希声”更是用来说明技术上或艺术上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本研究力图从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里发掘提炼出隐藏着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规律,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现代声乐人才培养模式,避免现代声乐教学被束缚在某种模式之中,导致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千人一声”的局面。提倡“大道自然”“崇尚天性”,每个声乐学习者要去追求最富有自己个性的声音,有利于现代声乐人才的培养及本民族声乐的繁荣和发展。

(二)声乐是一门高级的人体运用科学,有着特有的科学规律。学习《易经》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是开拓思维,获得一种新的宇宙观的认识和方法,这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照样适用于声乐的学习之道。道家思想见于易经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老子所发明的“道”,一是他的转化论。道家的道,是哲学上的道,是形而上学的道,《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组成。阴阳是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两种状态,而道则是阴阳两个矛盾关系的统一体,阴和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朴素的辩证观比黑格尔的当代哲学的辩证法还要早出数千年[8]。楼宇烈说过:中国人哲学思维像一个太极图[9]。在古人的心中,无论有多少事,无论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那就是“道”。中国文化也强调中庸之道,强调动态平衡,在歌唱中也莫不如此,又回到道家思想所论述的“道”这个原点。如何把道家思想的精髓运用到现代音乐教育中来更是任重而道远。

三、道家美学思想在声乐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万法同源,贵在贯通。研习道家思想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寻源头,而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来。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亦是声乐艺术的根。研究道学等中国文化并将之引入到声乐学习和教学中来,更深入地挖掘和开发人体的潜能,目的是使声音演唱更通畅自然,推动人类声乐理论和声乐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阴阳结合

在歌唱的过程中歌唱音色的强弱,自如,松紧度都会牵涉到阴阳平衡。在演唱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追求音色的明亮,过多的压迫声带,致使声带负担过重,发出的往往是不自然的刺耳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用用阴阳的观念来看,就是导致了阳极成阴,失去声音本来的美感。相反,很多歌者过于追求音色的柔美和婉约,因此不敢合理的运用声带和发声器官,使歌唱的器官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阴极成阳,最终也养成了不利于歌唱的发声习惯。如歌唱时的呼吸,是两个方面的气息对抗与气息平衡的整体运动。有同时向上的自发呼吸的生理运动与人为有意识向下的阻力同时运动的双向气息运动。这两种运动的协调是意识与呼吸肌肉的一种平衡对抗,这种对抗是随着乐句的长短,声音的强弱来随时调整达到声音自如的平衡状态,意识和呼吸肌肉之间的对抗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与太极图中显示的阴阳鱼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画面极为相似。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声音的深与浅、前与后、亮与暗、位置的高与低都可以通过声音的支点来调节。运用支点获得焦点,可以使声音相对的集中、避免声音散和哑;因此获得明亮、高位置、集中的声音;音色的明、亮、暗、虚、都可以通过着力点的位置不同来调节。

(二)太极之圆

作为科学的太极,深刻揭露了物质的构成和运动模式,具有极其深广的科学内涵和极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声乐亦可同理求证.圆既是事物形态的运动规律,也是人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圆不离道,有道有圆”。我国传统道学中讲的自然、无为,实则为圆。圆是东方文化别具特色和美感的象征意象,“太极之圆”学说为现代歌唱艺术提供了可借鉴的辩证美学思想和方法论。

我们可以具体研究把人体作为上下太极声气共振场以及整个人体太极混元气共振场的方法。

1.用穿到头腔外面的很轻的声音位置要挂得很高,直达上半身大极声气共振场的顶部边缘的哼鸣来寻找上半身大极声气场振动的感觉。要开启体外小字富场空间,可以先用几平听不到声音的极轻的音波,然后再逐渐增加声音成分,用“声气转换”“声意转换”来启发学生进行寻找场共振和高音位的训练,再逐渐扩大音量并将之进一步推送出去,以加强场共振的效果,声气必须穿透心窝中支点关卡,支撑在腰部膈肌上,震波应下达上半身大极声气共振场的底部。

2.在打开天盘、胸部人盘的基础上,放松打开下半身骨、肌肉、经络、腔体为中心使声气从任、中、督三脉声音通道穿透腰部膈肌,进入并穿越地盘大宇宙太极共鸣腔体乃至坠落地面。小腹应自然放松,放松两下肢。体外空间下半个人体小宇宙也像是上半个组合音箱,前后左右空间、地面也都有朝向不同的大小喇。

(三)气韵生动

“气”的提出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我们歌唱表演中所常谈到的“气息”也就是从这个气、呼吸借用而来的。如今我们用道家的思想来看,声乐的训练除了要用到后天之气,还可以用到人体自身带有的先天之气[10]。大千世界所有的存在都以呼吸的循环为基础。没有呼吸的物质是没有生命的物质,同理,没有呼吸的音乐是没有生命的音乐,呼吸与音乐的关系,虽然它不能涵盖音乐的全部,但是,至少来说它是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在声乐的训练中气更是不可少。“保持气息的歌唱”,或者“打开喉咙往里唱”都是引导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保持气息的深度,在向外唱的同时又保持向里吸的感觉、正好形成了气息的内外对抗、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歌唱整体[11]。歌唱本身是一个全身协调的运动,身体的各部分都需要协调、声音的适度感、音色的平衡都需要气息的的支持,生动又深情能打动人心的歌唱与气息的完美支持是一对统一体。

把道家美学思想引入到现代音乐教学中来是一种新的方式的尝试。道家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得具体实践有各种各样实践的途径,作为一个声乐教育者,怎样把道家思想的太极阴阳学说注入到声乐的教学中,把声乐演唱中的虚实运用于声乐教学和演唱当中,让歌者在舞台演唱上自然歌唱、全身共振、达到整体歌唱的目的,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即是教会歌者做舞台上的真正的主人,是道家思想贯穿在音乐教育中的措施之一。探索把太极阴阳的理念落实到训练声音中来,以及怎么样做到歌唱全身共振,怎么运用好人体这个小宇宙、用更多的用意念的力量来放松肢体,以求达到整体自然歌唱始终是难点。

四、结语

道如种庄稼,欲得收成,必须劳作,身体力行,才能在实践中体验证道。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强调的就是“时习之”一定要常习之,然后才能达到习以为常。学为体,习为用。只学而不习,于学无用;只用而不学,就达不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效用。学了之后就要用。从这点来看,我们各个学科有许多种流派也就不足为怪了。既然如此,“殊途同归”就不是一句虚言。修道修行,必须修而行之,方可见道[12]。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提倡的“自然”的理论对歌唱演唱自然的审美观的理论高度的提升,借助于道家的“内炼学”等练气的方法可以在声乐教学中让让歌唱者的演唱更得心应手,也是在道法自然中体验实践“道”。

猜你喜欢

易经道家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漫画道家思想
歌唱十月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