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研究

2019-01-29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通识学风书院

邹 卫

(广东财经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作用主要集中在培养人才、传承传播文化、学术研究、开发民智等方面。为保证运行与发展,书院逐渐建立了各项制度。在书院的制度体系中,学规的设立应是书院办学精神完善的标志。学规的指向即是教育培养方向,学规目标也都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进行设立。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是西江流域地区书院办学的精神纲要,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完善且具备了一些特点,为西江流域书院在促进两广地区书院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繁荣上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岭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西江流域书院与书院学规文化的发展过程

西江流域传统书院的发展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西江流域最早的书院为1040—1042 年间宋包拯治端三年所建的星岩书院,其次有四会濂溪书院、德庆洲岩书院、罗定贤良书院,以及广西容县的勾漏书院和思贤堂等。明朝则是西江流域书院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肇庆府有书院25所,其中高要12所,罗定4 所,新兴4 所,怀集3 所,郁南、德庆各1所;在广西梧州明代新建书院15所,玉林新建8所,贵县新建6 所。清代是中国书院普及的时代,也是终结的时代。清代肇庆书院发展到73所,在广西梧州新建书院21所,玉林28所,贵港6所。

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与西江流域书院发展路径是相吻合的,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宋代是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发展初期,同其他区域书院一致,以当时朱熹所制定的《白鹿洞学规》及程端蒙、董铢制定的《程董二先生学则》为蓝本[1],再结合地方书院的具体情况及发展所需来制定西江流域书院学规,因此时西江流域书院也是发展之初,学规文化还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缺乏个性化的缺点。

明代是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发展中期,也是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朝着系统化、全面化、个性化完善的重要时期,主要以大科书院湛若水所定制的《大科书堂训规》为标志。《大科书堂训规》分为三部分,包括《序规》《训规图》《大科书堂训》,总计一百零九条,从招生、师资、课程、考试、日常管理等书院运行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定,这也是西江流域书院中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学规。

清代则是书院学规文化发展鼎盛时期。一是清代初期西江流域书院大量增加;二是当时科举制的重大影响,各书院纷纷制定了本书院的学规、章程、训导,其中肇庆《端溪书院学规》、四会《濂溪书院学规》、梧州《藤州书院学规》、玉林北流县《铜阳书院学规》等诸多书院学规问世造就了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的繁荣。到了清代晚期,由于当时国情复杂,侵略战争打破了当时闭关锁国的局面,西方教育文化的冲击及科举制的废除、清王朝覆灭等诸多影响,导致最后传统书院的衰落。而西江流域处于两广地界,西江流域书院所受西方教育文化冲击较大,虽然历史上西江流域书院也曾尝试将中西方教育文化融合进行办学,但由于复杂的国情等诸多因素,最后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的特点

(一)品学并重的学习理念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教育经过儒家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不仅仅限于学识方面,更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对品德、修养等多方面进行提升。效法先贤、成圣成贤、品学并重的学习理念一直影响至今。西江流域书院同样如此。西江流域书院的学规有多条可以体现出品学并重的学习理念。如现佛山南海西樵山大科书院,湛若水明正德十二年(1517 年)任山长后为大科书院制定了《大科书堂训》共六十一条,其中关于修德、正品训导二十一条,关于治学、求知训导二十一条,《大科书堂训》的内容导向中就体现出品学兼修的学习理念;其次师资聘任方面十四条,“远方及近处有德行道艺先觉之人可为师法者,必恭请升座讲书,以求进益,闻所未闻。孔子之圣亦何常师?”[2]368另外从刘伯翼《广东书院制度》中收集的西江流域众书院掌教学行也可以体现,例如:广东四会的濂溪书院其掌教区延芳,书中对其学行评价是“素志畏慎、德行甚优”;德庆青云书院掌教徐士宗,书中对其学行评价是“敦品绩学,使士风丕变”;四会绥江书院李文煕,书中对其学行评价是“性和易,学问优长”;三水行壹书院邓光岳,书中对其学行评价是“性恬淡力学,为事多有益于乡间”;新会罔洲书院何凤,书中对其学行评价是“尚节操、美风仪、工诗、尤精于次”。[2]187-221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西江流域书院在教师聘请方面亦是品学并重,每聘请品学兼优的学者任教,其目的也是希望教师能够从学识上教好学生,从品德上感染学生,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具体的学规中如《大科书堂训》其三十二条:“诸生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二段事幹,函养吾德业,则发挥于文章,句句是实事。”[2]365。大科书院强调学业与品德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要求诸生在平常学习中注重品学并重的学习理念。肇庆端溪书院冯敏昌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所制定的《端溪书院学规》,同样提到品学并重的理念,“由是发为文章,吐词为经,其言有物,此以德行为文章之源也,可勿务欤!若其不然,则虽读书万卷,下笔千言,俱谓之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耳。国家亦何须此等人才,以望其为栋梁之任哉?”[3]1358冯敏昌认为哪怕书读得再多,文采出众,若没有出众的品德,也只能称之为小才,也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该句也是告诫学生要注意品德与学问并重。品学并重的学习理念亦是人格教育,是传统社会及当今社会对人才评判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环境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博学多识的学习要求

西江流域书院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众多规定,总结起来就是要求学生按照博学多识的标准进行学习。现西江流域广西梧州藤县的藤州书院,其掌教陈廷藩于清嘉庆九年(1840年)所制定的《藤州书院规约》提及:“闻之《易》张十翼,《书》标七观,《礼》备五经,《诗》昭四始,《三传》列于太学,《三礼》揖有成编,是皆经国大猷,莫非淑身之要道。继晷加勤,自能详读。若夫《国策》为文章之祖,《国语》备经传之遗。旁及《庄》、《骚》、下通《史》、《汉》。八家之选,肇始鹿门;五子之书,会归《皇极》。并取携之至要,皆阐发之先资。”[3]1398藤州书院要求学生在《诗》《书》《礼》《易》等著作上进行多方面的学习。湛若水《大科书堂训》四十五条规定:“诸生读书,务令精熟本经四书,又须随力旁通他经、性理、史记及五伦书,以开发知见。”[2]367这是大科书院学生需学习的各类书籍,随后的四十七条又云:“吾儒学要有用,自综理家务、至于兵、礼、钱、縠、水利、马政之类,无一不是性分内事,皆有至理。处处皆是格物工夫,以此涵养成就,他日用世,鑿鑿可行。”[2]367以上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性理》《史记》《五伦书》,更是从生活技能上要求学生熟悉农业、水利、礼仪、马政等。

不仅大科书院和藤州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博学多识,西江流域肇庆端溪书院亦是如此。端溪书院掌教全祖望所制定的《端溪书院讲堂条约》,在“励课程、习章词”部分提及:“诸生即未能遽读《十三经注疏》、《通志堂九经解》,然于《五经四书大全》,其曾熟复乎?即未能遽窥《二十三史》,然于《资治通鉴纲目》、《文献通考》,其曾详观乎?”[4]194这虽都是在反问学生,但是从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当时学生所需学习课程之多。随后冯敏昌掌教端溪书院时又订立了《端溪书院学规》十六条,其中“诸学宜兼及也”部分中提及:“夫天文、地舆、礼乐、刑政、甲兵、钱谷,度数之详,虽未易精,究亦不可不以时讲,涉其藩篱。今诸书粗得插架,倘有志者,亦愿共学,且以匡余不逮焉。”[3]1361同样也是提倡学生在天文、地理、礼乐、军事等多方面加强学习。从西江流域上述书院的学规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书院对于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泛,同样也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及掌握生活技能,意在让学生能够博学多识而有一番成就。也正是因为西江流域书院博学多识的学习要求,西江流域地区在人才培养、学术成就、社会文化等方面从明至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促进了岭南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

(三)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

全祖望在《端溪书院讲堂条约》中提及:“自今以始,愿诸生分曹定课,日有章程,其有疑义,拈筏以问。每人各置一考课册,填写所业于其中,掌教五日一升堂,或墨或复讲,其必能启发神智。”[4]194学生通过考册制定学习计划,而教师只负责通过学生填写的考册对学生进行考核,看其是否用功。条约中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大致的课程中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随后冯敏昌掌教端溪书院也提到:“学人物课程,观诵皆无实功,教者虽欲抽背抽覆,亦无从施手。此在学人固为自便,而在教者转觉难安。故课程之立,为认真读书者所最不可少。”[3]1362冯敏昌认为学生若没有计划地读书,教师的督促检查也就无法开展,要求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随后的章程中提到了具体措施:“今拟诸生人各立一册,册前各占温读何经,……或读何书,看何书以及读书、读诗、学字之类皆然。”[3]1363该方法和全祖望的方法很相似,都是设立考册,不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只是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只是对学习成效进行把关。

另湛若水在《大科书堂训》中所提:“诸生肄业遇厌倦时,便不长进,不妨登玩山水,以鏑其性。学记有游焉息焉之说,所以使人乐学鼓舞而不卷,亦是一助精神。游观山水,亦如读书。”[2]367这里所提,一方面推崇与当今游学形式相似的学习形式,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湛若水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本阶段的学习形式。通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的独立自主,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西江流域书院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构建,这也是当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本教育理念。

(四)正学风、定严规

学风是教育机构在教育活动中积累的一种精神。学风好坏关乎办学质量,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关乎教育机构能否长久发展。西江流域众多书院,对学风建设、管理都非常重视,为此也制定了一系列学规,意在营造立志、勤学、诚信、重修养、行正事的优良学风。湛若水在《大科书堂训》中就要求学生学前必立志:“诸生为学,必先立志。如作室者先曰其基址乃可。志者志于道也,立之是敬。匹夫不可夺其志,若其可夺,岂谓之志。自始及终,皆是次一字。”[2]360在诚信问题上,大科书院同样有要求:“学者须要立信,如与人期约之类,虽似小事,然失信则害心为大,圯下老人与子房,尤需立信,何况圣贤之道?即此便是根基。在学生修养上,全祖望掌教端溪书院时,在其学规“戒习气”中提及;诸生但能奋然自拔于俗流之中,不为俗人,而为端人;不为俗学,而为正学。当戒浇漓,消嫉妒,相接以虚衷,相勉于古道。”[4]194全祖望所制定的《端溪书院讲堂条约》一共四部分,专用一部分要求学生在自身修养上多下功夫,足见很重视提升学生的修养,使学生形成重修养的思想。藤州书院陈廷藩在其制定的《藤州书院规约》中提及:“诵读之宜勤奋也,化日舒长,何待三冬而始足;韶年荏苒,正宜万卷之俱开。”[3]1399。要求学生学习勤奋,并且一直坚持下去。

学规中还有部分涉及到对学生犯错的惩罚。西江流域书院关于惩罚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严厉。对学生在求学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错误,制定了相当严厉的处罚措施。端溪书院在冯敏昌掌教期间,就在学规中对学生生活陋习制定了处罚条例:“弹唱赌饮之习,有品不屑,诸生方当有大志于大雅之林,岂肯尚出于此乎?然或不知自爱,一经院长察出,轻则革退,不许再入,重则送交本学责处,此皆旧规,必当照办者也。”[3]1363在冯敏昌之后,端溪书院刘彬华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掌教后,又修订了《端溪书院学规》,其中针对抄袭作弊行为制定了处罚条例:“若搜寻蓝本,剿袭了事,有何益处?此等陋习,务宜痛自湔除。以后应课,如有抄袭旧文志卷,一经查出,罚其十日膏火,存贮充公。其抄袭半篇者,罚十日膏火之半,附课则罚其本课之饭银食,以示惩警。倘再不知悔改,再议重责。”[3]1393端溪书院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梁鼎芬任掌教后,再次修订《端溪书院章程》,制定了更多的处罚条例:“凡吸食洋烟者,不得与考,查出驱逐,有敢在院取赌者,吸食洋烟者,查出斥逐,送县究治。生徒应课有贿托院科,倩人代应,免扣膏火,殊可怪叹,此后院科如敢仍蹈前辙,定即斥逐,送县究治,并将该生徒斥退,以端士习。”[3]1394综上可以看出西江流域书院对端正学风的重视度,通过学规院规为准绳的制度体系,在学生学习、生活上把控方向,营造优良的学风,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江流域学规文化对现代学校办学的启示

(一)对学校教学的启示

首先,学校应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效。独立与自主是人成长与成熟的标志,在学习上同样是学习能力成熟的标志。在学习中,如果学校及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那么这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是一个道理。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塑造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学生生活的需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当代教育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已是普遍认同,也认可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定位,但是从教学实践及最后的成效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被动学习观念的长期影响;二是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权威性的压制;三是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四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提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环境。由此,导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成效并不显著。西江流域书院提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更是通过学规的精神指导,将具体细节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与方式值得我们当代学校借鉴,将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体现在办学精神中,设立具体规则及课程体系,在教与学上保证实践与培养效果,提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成效。

第二,提高通识教育在教学中的分量。近代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西方教育文化的冲击,我国办学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学科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受近代社会发展需求所引领,也受我国应试教育所影响。在此模式之下,通识教育观念虽一直被认同,各类学校也有开设通识课程,但是因过分重视专业教育,使得通识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分量占比很小,也让通识教育没有真的“通识”,通识教育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表面上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只是模式上的不同,但是其本质上还是培养方向的不同,专业教育在我国更像是职业教育,而通识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西江流域书院,除了开设四书五经等课程,同样在天文、地理、礼乐、军事、农业等方面开设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博学多识,这与当代的通识教育理念是相符的,而且这一要求也是当今教育所想达到的目标。然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仅靠专业学科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专业学科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博学与精专统一的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这也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理念中的体现。所以,现代学校需要反思自身在通识教育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通识课程的质量与数量,让通识教育真正地“通识”,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二)对学校学风建设的启示

学风是学校办学的精神纲领,是一所学校长期办学而形成的精神教育理念。学风是学校日常活动正方向的精神引领,学风是否优良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成果。近些年各学校基本上都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工作重点。随着学生物质化思想的发展及理想信念的缺失,近些年学生在学业上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进而逃课、旷课、抄袭、剽窃、买卖论文,校园风气日下。学校在该局面下,不得不加强学风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首先是对学风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其次是学风建设的形式单一,最后则是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西江流域书院学规中有对学风做出具体的规定,现代学校则是通过学生守则、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规定进行要求,在制度体系上都是相对完善的,但是在精神价值引领上现代学校则有所不足。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基本都是围绕着读书做人展开,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日常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引领营造优良学风,这种方式正是现代学校学风建设所缺乏的。制度的建立是为了防范,制度只是学风的保障机制,真正能够达到培养效果的还在于精神价值引领,这才是最核心与最本质的因素。所以,在学风的建设上,学校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分析,采取制度体系与精神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

从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中,可以了解到西江流域书院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学习精神,西江流域书院学规文化不一定适用于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但是其学规文化中的优点值得我们积极借鉴。我们需正视传统教育的历史作用,在现代教育中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点并予以创造性发展,以此提高现代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通识学风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