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的人才培养思想及其对当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9-01-29刘昕荷

职教通讯 2019年21期
关键词:墨子职业院校道德

刘昕荷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到“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从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但是,当前的职业院校中还存在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不足、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育人环境不理想等问题,制约着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破解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更需要我们回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启迪。墨子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来自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了劳动和劳动人民,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1],充分体现和代表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为当今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考和借鉴。目前,国内对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主张和教育经验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关于墨子职业人才培养思想的相关研究,学界还缺乏系统的梳理与思考,研究这一问题,可为解决当前职业人才培育中的瓶颈问题提供有益的历史启迪。

一、墨子的职业人才观

墨子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提出“兼士”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学生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博通物理,并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做到知行合一。

(一)“兼士”的培养目标

墨子提出教育要培养以“兼爱”为核心品质的“贤士”,即“兼士”,并将“兼士”的培养方法具体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将“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化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熟练使用雄辩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兼士”是又“实”又“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现出德育与劳育并举的现代人才培养要求。其中,“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对人才培养内容的规定,即所教内容为实用之学,如利于农业生产的农具制造、用于战争防御的武器等;第二层是对人才培养属性的规定,即培养学生成为实才之人,拥有一技之长并能经世致用。“专”是指教育要为不同行业有针对、有区别地进行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性。此时,其他学派所宣扬的人才培养理念都是集中于意识领域的,贬低实际操作,缺乏对职业实践的重视,因此,墨家“兼士”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育,就是要“干中学,学中干”,这一理论与墨子思想不谋而合。当今社会倡导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也是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弘扬。[2]

(二)博通的知识教育

与其他学派相比,墨家创造了许多带有职业教育性质的科技成果,其科学知识之丰富是独一无二的。[3]墨子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的知识学习,如农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面对农业发展与争霸战争的客观需求,他提出学生需要广博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涉猎数学、力学、光学、工程学、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行业领域内的专门实践,拥有改进制造工艺、生产器具与武器制造的能力。同时,墨子提出要在原有的教育内容中加入时令、农桑、冶铁、犁耕等实用知识,推动农业发展。墨子关于科学技术的认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其“应用主义”的知识观决定的,即“能否应用”是其评判知识善恶的唯一标准。[4]墨家弟子多是从事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因此,这种教育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必要。

(三)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方法上,墨子注重实践,主张实践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信身而从事”,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做到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本。墨子极力阐明行重于言,认为缺乏实践的雄辩即为空谈,“务言而缓行,虽辩不听”(《墨子·修身》),只会夸夸其谈而不重实践,即使能言善辩也没人理会,知而不行,不如不知。正是因为实践的需要,“知”这一活动才富有动力。正是因为能够被实践,“知”才充满价值。在教学中,墨子亲自率领弟子从事各种工艺制作和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实验发现并创立了光学、力学、数学、几何学等各种理论知识,并编成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然后又带领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推广到生活实践和军事实践中去。正是他这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使他登上了雄奇险峻的科学高峰,留下了足以令后人自豪、惊叹的科学遗产。[5]

二、墨子的职业德育观

道德教育是墨子育人思想的重中之重,他反对人性由上天决定,主张环境对人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践行道德。

(一)环境的习染与道德可教

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道德品质的差异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程度而造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变也”(《墨子·所染》),他首先否定了人性先天就有善恶之分,主张不论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生要“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诗》),慎重地对待所染,选择合适的教育。其次,墨子认为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教人耕”比“独耕”更有功,要大力提倡教育,其中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最首要的方面,在具体实施中要强说强教,劝人行义。《公孟》篇中,公孟子认为君子要“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孟子反驳其观点,认为扣与鸣的关系应该分为三种,强调在紧要时机即使不敲也要鸣响,即“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在对人的道德教化中,要及时规劝引导,强说强教。这种道德教育带有强制性、义务性的色彩。

(二)“强力而行”的道德意志养成

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会毫不犹豫地、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的和国家的需要。[6]不仅如此,“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人的意志力不坚强也会导致思想不明达。因此,墨子提出只有道德意识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道德培养的强度。他在高标准的德行基础上明确提出学生要具备坚定的道德意志,并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自律要求。这种道德要求与道德意志不是空中楼阁缺乏现实基础而无法实施的,墨子要求学生要在日常实践活动和工作中养成、巩固和践行它们,最终成为博通天下、手脑并行拥有现实力量的“兼士”。尤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只有道德意志坚强的劳动者才能攻坚克难,完成本职工作,进而推动技术革新追求卓越。

(三)“知义行义”的道德行为实践

道德行为也称伦理行为,是道德意识的外显,是道德意志得到执行的结果,是个体道德动机实现的手段。并且,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正确的评价有利于道德行为的进一步固化,实践也是培养德行的根本方法,墨子提出“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墨子·修身》,即君子每日勤勉做事志向就会远大,修养也会日趋完善,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墨子首先提倡要在道德意识和道德意志的基础上行义,并对行道者大加赞扬,进行社会舆论宣传。在《墨子·耕柱》中,墨子就特意让管黔滶去卫国赞扬高石子舍卫去齐的高尚德行。其次,墨子认为缺乏道德行为的道德教育是背弃道德本身,“今闻先王之遗而不为,是废先王之传也”(《墨子·贵义》)中明确表达了这个观点,即听闻先王遗训而不身体力行实质上是在废弃先王之传。最后,在行道的具体操作上,墨子提倡大禹之道。“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他在继承儒家修身论的基础上,强调更为严苛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的身体力行。

三、墨子的职业实践观

墨子对弟子的实际操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首先,实践活动要因时因地,有重点地进行;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量力而行,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进行创新。

(一)“择务而从事”的实践针对性

墨子认为,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根据问题存在的环境有侧重地进行实践。实践内容不是一概而论的,教师要在充分认识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进行传道内容的选择,不能脱离实际。在实施过程中,传道者要“择务而从事”(《墨子·贵义》),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选择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去做,这种选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墨子试图通过“教人耕”的形式,让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农耕技术和耕织经验,从而有效地解决天下百姓衣食饱暖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7]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层面上表现为,学生要根据所从事的行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实践,形成特定职业领域真正所需的技能。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要在耕作中掌握农具的使用与节气更替的相关知识,各行业的手工业者要掌握行业领域内的特定工艺和相关知识。

(二)“各从事其所能”的实践量力性

教育具有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原则,这是指教育要在认识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进行。教育的魅力与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教育的个性化,其中,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要能被学生所接受。墨子是提出量力性教育原则的第一人。历史学家根据《墨经》的记载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比西方近代量力性原则的提出早了2000 多年。[8]首先,墨子认为“知者必量丌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贵义》),即有智慧的人必能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事,各司其职,各用所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墨子也身先士卒践行着量力性的准则,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和资质程度的深浅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值得重视的是,墨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量力不是对学习结果最低限度的要求,而是尽可能在可教的范围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不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智力水平,如在耕柱子认为自己已经很优秀时,墨子仍对他有更高的要求。

(三)“述而又作”的实践创新性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思想意识实现的唯一手段。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大胆质疑并进行创新。墨子反对公孟子所言的“君子不作,术而已”,提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主张要述而又作,提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要有后人主观意识的参与。这实质上是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地进行发展与革新。并且,墨子所提出的质疑与创新是基于务实的,例如: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冶铁技术,进行农具革新;为了提高手工生产的劳动效率,进行生产工艺的优化;在军事上,为了进行有效的战争防御,改变原有城邦设施,对已有武器装备进行改良并因时因势地制造新的武器。因此,这种创新不是哗众取宠、无端而起的。

四、墨子的人才培养思想对当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墨子在充分考虑教育环境与学生实际才能的前提下,在教育活动中提倡“实”而“专”的教育内容,在德育方面强调道德品格和道德意志对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墨子要求弟子批判看待前人经验,对现有技艺与器物进行创造性的革新。这些都值得当今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学习,尤其是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始终

在学徒培养中,墨子认为师傅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帮助弟子在实践中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但目前,我们的职业院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职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缺失,纪律性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的缺乏和道德意志的薄弱,学生难以攻坚克难完成岗位任务。事实上,职业道德的缺失不仅伤害劳动者本身,也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艺”是服务社会和成就人生的手段,是工具性的。无论是完满“德”还是熟谙“艺”,正确的观念应是把“德”摆在第一位。[9]因此,职业院校要以育人为本,把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终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道德意志。这是因为:首先,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多为“不能久学之青年”。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思想叛逆的青春期,是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他们或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或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有学习困难症等。在企业进行实习时,其身份发生迅速转变,他们不仅是学生也是学徒,工作难度与强度加大,这对于意志薄弱、耐挫力差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大的道德意志作为其支撑。其次,时代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不仅要敬业乐业,还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此,仅靠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学生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操作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传承。技艺人所追求的工匠精神的生命状态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在坚韧钻研产品的这条路上,他们难免遭遇挫折,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没有一种非利唯艺的精神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难以制造出优品、精品和极品。[10]并且,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多元价值观交织碰撞,职业教育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因此,有必要在职业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保证职业教育顺利开展。

(二)加强企业参与以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环境

墨子要求其弟子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但是花费大的特点,需要资金、场地、设备等资源开展训练,单靠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需求,因此,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真实的培训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真实的职业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组织,它们认为只要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劳动力即可,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参与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只应是学校的职责与义务。从人力资本理论中不难发现,企业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可看做是教育资本的积累,教育资本投入得越多,回报的利益就越大。但是我们的企业视职业教育为消费环节,缺少长远的眼光,将仅有的那一点点必要的劳动要素投入视为浪费。[11]面对这样的国情,我国政府要进行调控,促进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要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具体而言,在经济上,对为职业院校提供培训岗位的企业实行宽松的税收制度并进行经济补贴,降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本;在法律政策上,完善我国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主体地位予以肯定和保障,并健全校企合作的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度,保障企业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明确企业应如何承担包含教育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责任应如何判定等具体内容;[12]在职业教育法中加入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内容,并对企业的权利义务进行说明;在社会舆论上,对企业短视的经济观念进行扭转,培养长远眼光;政府要对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企业进行正面宣传,肯定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三)尊重学生个体独立性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墨子认为,不仅学生要根据自身能力的高低量力而为,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等实行个性化教育。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的校内教学中,职校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统一教学、统一管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却不具有发言权。此外,企业中的师傅在培训中通常根据实习手册对学生进行指导,很难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诉求,并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际上,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每个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以个性化的教学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经验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只有为他们创造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13]因此,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职业院校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体现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空间。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趋近成熟,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应在偏重技术技能的实际操作的同时,兼顾职业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在企业中,企业“师傅”要为所带的每位“徒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考核要严格,即使是同一“师傅”所带的徒弟,其培养方案和考核指标等也都应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而这又主要取决于“徒弟”的个性化特点和资质。[14]此外,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师傅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现在的技术工艺进行创新。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学生不该只是机械操作的“影子”和“回声”,追求技术技能方面的改进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和内涵升华。[15]这对塑造并提升职业学校学生能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非凡。

总之,墨子的人才培养思想蕴涵着丰富内容,在今天看来也颇具特色与合理性。借鉴其职业人才培养的思想,对拓宽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塑造职业人才健全人格,提升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墨子职业院校道德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墨子破云梯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墨子教诲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