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2019-01-29张袁飞,张娜芳,槐福乐
张 袁 飞,张 娜 芳,槐 福 乐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24)
2019 年1 月9 日,人社部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 年)》,明确提出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和就业培训以及对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相应支持,以期全面提升农民工群体的技能素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和岗位需要。随后,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简称《方案》)也明确指出,要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培训行动,为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大军服务。而承担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并积极展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一、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自发产生的带有“离乡”或“离土”性质、且又具有“农”字背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群体,也是我国农村人口市民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该群体中年龄结构以“80后”至“0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的新兴农民工群体,其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技能提升意愿与低培训参与率并存
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上一代农民工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即该群体对职业的期望值高且不满足于当前的就业现状,同时,其对技能提升的意愿也较为强烈,希望通过职业技能水平提升的途径来实现向更高一级职业和高薪酬层次的迈进。基于国家统计局《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1980 年及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1],约1.45 亿人,但从相关学者的调研数据来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职业技能培训的参与率仅为20%[2]37,也就意味着至少有上亿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实际接受相关技能培训,与该群体参与培训的高意愿形成强烈反差。
(二)自我认识不足且缺乏长远规划
对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那些从事一线体力劳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自身的创业知识、学历层次、技能等级不足,同时也对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劳动法等法律知识以及城市生活等方面了解不够,致使其产生自卑心理。[3]再加之受传统“农”字影响,使其对自身能力产生严重怀疑,认为即使是参加了技能培训也不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而对于部分参加过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在谈及到未来是否会继续参与教育培训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时,约有53.8%的人没有明确的规划。[2]85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培训过程中受心理影响难以正视自己的能力,而且在培训完成后由于缺乏长远有效的职业规划,也很难使其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三)现场培训和在线学习的培训方式仍获青睐
据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及行动”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喜欢现场面授培训方式的人数占比为52.5%,同时,参与在线网络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比为19.2%,两者占比均较之前有所提高,且综合占比达高达71.7%。喜欢现场面授培训的数据体现出新生代农民工对亲身参与技能培训过程的重视;在线学习比例增加的情况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高,也从侧面反应出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的有效普及和应用。因此,现场培训与在线学习的培训方式仍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主要方式,且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备受青睐。
因此,当下开展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等相关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继续承担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积极发挥优势功能,主动参与到提升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整体能力上来。
二、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功能显现
自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多方重视并迅速发展,其各项功能快速显现,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农村职业教育要继续发挥并完善以下功能。
(一)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功能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的占比高达72.5%,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为16.6%,而大专及以上占比仅为10.9%。[4]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农民工群体整体上还处于低学历层次,即使是所谓的具有相对较高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也没有达到12年[5],而城市中的企业或公司对员工招聘的基本要求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程度,这也就限制了很多农民工就业的选择范围,导致多数农民工的就业水平仍处于较为低端的层次,其社会地位不高,很难融入到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作为区域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的农村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对农民工群体的继续教育功能,积极开展针对该群体的学历衔接工作,满足其学历提升需求,进而增加其就业机会。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既是教育面向大众的教育公平观的体现,又是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功能
以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等机构为主开展的、旨在提高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各项技能的农民工“春潮行动”方案对开展农村新生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方面做了明确要求,同时,《方案》中也指出,要持续实施农民工“春潮行动”。因此,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农村职业学校还要继续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根据他们的意愿并结合社会急需的基础性技术能力进行细化培训。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也愈加开放,其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意识也逐渐强烈起来,此时,农村职业院校又可进行创业项目开发,开展创业知识讲座和培训。如遵义市依托职业教育学校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坚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每年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3 260余人,其中农民工达到1 200余人,为区域农业和工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同时,还有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在接受了该校就业和创业技能培训后,运用所学所见创办了如今产值上百万的公司。[6]因此,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功能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举措,也是建设我国技能型劳动大军的内生动力。
(三)对接精准扶贫的功能
由于贫困代际传递及其它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也存在着学历不高、靠低保、无技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核心竞争能力的缺乏使其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劳作,周而复始、难以改变其贫困面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需要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长时间以来的实践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在扶助贫困人口、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在较快的时间内脱贫方面是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这归根结底在于其与“三农”的根本联系上。如河南省罗山县依托县级职教中心,面向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以送教(技)下乡、培训进村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班”。自2016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1 000多万元的财政培训补贴用于职教扶贫行动中,惠及全县32个贫困村,培训贫困人口达3 300多人次,既使贫困人口学到了谋生技能,又为当地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能手,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全家脱贫”的目标。[7]因此,充分发挥职教扶贫优势功能,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相关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路径。
(四)协助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功能
《方案》中指出,要发挥相关培训机构的作用,以期满足中小微企业开展相应的职工培训。这说明职业培训机构应积极参与到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尤其是要对进入企业的新生劳动力进行重点培养和培训。从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来看,农村职业学校是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具有相当的培训师资、场地优势及培训管理经验,为不具备培训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方便。因此,协助企业开展新进职工的各项培训或者部分培训,也是农村职业学校继续发挥培训功能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
三、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策略
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上述功能,同时,还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 年)》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的要求落实以下几点措施,进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更好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
(一)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扩大培训政策知悉面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训现状主要表现为培训意愿较高,但真实参与培训率低。一方面,多数农民工对国家相关政策不知悉,不知道何时何地、组织哪种培训;另一方面,社会上违法培训机构以及虚假培训信息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农民工对培训敬而远之。[2]41因此,作为国家正规的职业教育形式,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宣传上,以扩大公众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知悉面。(1)在学校的宣传墙或宣传海报上刊登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参与培训的优惠条件等,同时也可在学校官网和微信公众账号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实时推送,尽可能地扩大社会影响;(2)对本校学生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启蒙教育;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生进行间接的宣传,增加培训信息的可信度;(3)农村职业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还要深入社区以及农民工较为聚集的区域,开展实地的宣传单发放、政策解读以及接受农民工对相关培训问题的询问,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并消除顾虑,使其信任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技能培训行动中。
(二)创新培训方式,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效率
较之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性更为突出,如若延续普通的培训方式则难以满足新时代下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应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培训吸引力,并获得预期培训效果。(1)创新学分制度,根据不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在规定时间内,当培训学分累计达到一定数量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8],以提高该群体中初、中、高级职业资质的比例;(2)创新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搭建学校教育培训网络学习平台,并上传相关培训课程的理论教学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网络学习便利,进而实现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还可以在平台上提供招聘信息、证书考核规则、技能培训动态等相关信息,为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知识面和择业就业提供服务;(3)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训时间不固定的基本特点,既要在校内开展短期集中培训,又可针对贫困区域实施送教下乡、送教下田、培训进户的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同时还可借鉴改革开放初期扫盲夜校的成功经验开展相关夜校培训工作,多举措解创新性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时间不固定的难题。
(三)完善培训内容,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全面提升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既要注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还要把该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以期完善培训内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发展。(1)要根据相关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安全性教育以及职前岗位适应性、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着重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2)要在培训过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传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还要在通识教育、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大力开展培训工作;(3)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和“短工化”特点,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指导培训,特别是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培训,以期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的新需求。同时,为使新生代农民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产和生活,职业技能培训中还需进行城市生活知识、法律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9],进而实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师资技能再培训,保证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教师是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源头保障,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从终身教育背景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集中培训,而是长时间、终身性的动态过程,因此,对培训教师技能水平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此时,农村职业学校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技能过硬、经验丰富、志在“三农”的师资队伍,这既是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区域内职业教育影响力的实现路径。(1)每年要选派不同专业技能的优秀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建立教师企业锻炼的考核机制。比如,教师实习结束后学校要联合企业对其进行学习成果的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承担学校的对外技能培训工作,不合格的仍要在企业进行强化训练直至考核合格。(2)要加强各学校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要时常开展各学校之间培训教师的技能比武,明确本校教师技能水平的差距与不足,并进行相关经验交流;另一方面,要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培训的实践经验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进而提升培训教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教学和管理水平。(3)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建立各类教师资源信息库等方式扩充优质师资队伍,由此建立起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9]
(五)落实校企合作的学校责任,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方案》中也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行动中,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担负起并落实好校企合作中的“学校责任”。(1)坚持就业市场需求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合理进行培训专业的设置,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奠定专业基础;(2)开发新生代农民工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依托职业学校师资和基础性教学科研优势,开展校校或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并根据职业技能培训实践的一般规律和企业要求,合作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项目的开发,以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3)依据企业需求和相关技能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计划和岗位操作规范,同时,还要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渗透,增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进而满足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