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虚痰瘀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2019-01-29杜丽苹周来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莪术化瘀胃脘

程 瑜 杜丽苹 周来兴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 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福建 泉州 362018;3 永春县中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福建 永春 36260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1]是以胃的黏膜上皮损伤后引起黏膜固有腺体出现萎缩、减少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或伴不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2]。CAG 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西医病因较多样化且不明确、病理机制复杂、病程较长、症状多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因此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其癌前病变的进展,是目前治疗的重点方向。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出独有的优势,具有辨证灵活、疗效显著等特点。

周来兴主任中医师,临证50 余载,荣获多项殊荣,曾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第三、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在胃脘病的诊治上造诣颇深、每获良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亦能做到药到病解。笔者有幸追随周老,跟诊学习,聆听教悔,受益颇多。周老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主张应用扶正、祛邪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提出从“虚、痰、瘀、毒”论治。现将周老治疗CAG 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健脾益气重在扶正

周老认为正气不足是CAG 发病的关键,这里的正气不足[3]涵括了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导致的气血生化不足,因而出现各脏腑亏虚的表现,《素问》中提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张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5]故而要充实正气,使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脾益气运中州故而扶正气显得尤其重要[6-7]。脾胃虚弱则中州运化失能,胃脘痞闷胀痛,纳少食呆;生化无源、气血亏损见面色无华或黄暗,气化失司则痰湿内生,头重如帽,肢体困重,大便溏稀或黏滞不畅等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缓弱等。选方以补中益气丸加减:炙黄芪、炙甘草、当归、党参、炒白术、陈皮等。炙黄芪归肺胃经而补此两脏之气,走经络而能荣营固卫;炙甘草补脾胃之气,培植中焦,养育四旁;陈皮理胃中滞气,善燥湿化湿;在理气基础上加当归养血温经,气血同补,调和兼顾。

2 理气化湿重在祛痰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体的水湿代谢都由脾主导,皆因其能运化水液[8],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化为无形或有形之痰。水湿停运,三焦决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处可出,则泛溢肌肤,湿聚成痰,阻滞气机,临床可见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9]。选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或苍术、茯苓、阳春砂、陈皮、法半夏、木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10]脾胃者,土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病易被湿邪所困阻,因此脾喜燥恶湿。方中白术苦燥温运,可运脾化湿;苍术气辛味浓,燥湿之力更甚,湿盛可用以燥湿健脾;茯苓味甘气平,补脾气,利水燥土,泻饮消痰;砂仁辛温,行散之力强,温中补虚,化湿醒脾和胃;湿邪汇积为痰,则加陈皮、姜半夏两味药,取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

3 益气活血重在化瘀

“久痛入络,久病必瘀”,此病的病程中均可存在胃络瘀血[11]。《素问·痹证》中“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脾胃气虚或气机阻滞,影响血脉运行,而内生瘀血,瘀塞脉络,则瘀滞不化,痰湿不消,气机不运,病势缠绵复杂。《金匮要略》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诸病源候论》载:“血气痹塞不通而成痞”,把痞满归为瘀血所致,病程较长,脉络瘀阻,气血痰湿凝聚,胃脘部甚可触及痞块[12-13]。临床常表现为痞闷痛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按之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静脉曲长。因此治疗时常加用活血化瘀通络药,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如川芎、赤芍、丹参化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如疼痛甚可加延胡索、三七粉、莪术。莪术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言:“莪术性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开胃,消食,及内损恶血等。”[14]盖此药能破气中之血也。故喜用此药通久聚之血,通络化瘀,开胃消食。三七性温,入肝经、胃经、大肠经,既可止血、又可散瘀消肿止痛,《景岳全书》曰:“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善止血散血定痛。”

4 清热解毒重在排毒

湿、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可为发病因素,痰湿瘀胶着不解[15],内蕴化热,火毒内生,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与痰湿瘀互结为患[16],即为毒邪。“邪之甚者则为毒”,故《灵枢·痈疽》云:“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嘈杂胀闷,泛酸,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17]组方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土茯苓、大黄为主。蒲公英甘寒无毒,入脾胃经化热毒、消痈肿、散滞气;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均能清热解毒、化瘀消肿利水,尤其适合痰热、瘀热互结之证;土茯苓入肝胃经,善解毒除湿、健脾补胃,李时珍认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大黄能清解热毒,化瘀消痞,《神农本草经》谓其能“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尤其适用于胃热毒盛所伤之症[18]。

5 医案举偶

患者,男,55 岁。因胃脘痛7 年余,加重1 个月伴有胃脘隐痛、嘈杂胀闷来诊。胃镜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提示:浅层胃黏膜中度慢性炎症伴炎性渗出,活动性+++,肠化+。诊见舌体胖大、质地暗红,苔白稍厚,脉濡。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处方:黄芪15 g,党参10 g,山药10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10 g,三七粉3 g,醋莪术1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6 剂,日1 剂,冷水煎煮分2 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在此基础上配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H20046379)20 mg+阿莫西林胶囊(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H20003263)1 g+甲硝唑(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42020388)0.4 g,2 次/d,连用1 周。

二诊:胃脘痛、嘈杂好转,胀闷未改善,大便稀溏、排便灼热感,每日2~3 次,舌大、质地暗红,苔白稍厚略黄,脉濡。处方:上方加阳春砂3 g,芡实15 g,白头翁10 g。6 剂。

三诊:患者偶有胃脘疼痛,胀闷改善,无嘈杂,大便正常,舌大质暗、苔白厚。处方:上方去白头翁加半枝莲10 g,炒苍术6 g。6 剂。药后病情基本稳定,各症状都有改善,继续以上方调整续服、随症加减先后服药60 剂,各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不适。

按语:周主任认为该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7 年余,历时较久,已出现虚瘀痰毒之虚实夹杂之候,虽然其病症发展复杂多变,但本虚是关键,因此扶正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忽视的方面。脾胃乃后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病则生化无源,继而出现各脏腑亏虚的表现,故用黄芪、党参、山药等益气健脾。另脾胃不和、也可致气机升降无序失职、水湿停运成痰,用陈皮、姜半夏共奏行气燥湿化痰之功。病程历时较久、舌质偏暗,说明胃络必有瘀血,故加醋莪术、三七粉活血破气、消积化瘀。胃表糜烂、嘈杂隐痛说明热毒炽盛、藩灼胃体,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效。以上四法齐头并进,有的放矢,又各有侧重,治法明确,兼顾扶正祛邪,协同起效故能取得良效。

猜你喜欢

莪术化瘀胃脘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加工炮制过程对温莪术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广西莪术乙酸乙酯部位的抗血栓作用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UFLC-Q-TOF-MS法分析蓬莪术有效成分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