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

2019-01-29李雯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过敏性过敏体质

李雯雯 陈 慧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儿科,天津 300150)

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当今世界性重大卫生问题之一。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患过敏性疾病的人数已经超过3亿,已跃居为全球疾病的第6位[1],且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之法。

过敏性疾病指因机体接触致敏物质(如药物、食物、刺激性气味、花粉、情绪、剧烈运动等)而引起的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的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虽然中医学未曾对这一西医概念有过广义的形容,但根据其症状特点,早已对其有所描述。如哮喘,在《黄帝内经》中将发作特点相似的疾病称为“喘息”“够贻”;《金匮要略》中称为“上气”,《诸病源候论》中称为“呷嗽”,至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中才首创“哮喘”一名。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喘进行区分,提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学中属“鼻鼽”,古籍中也称为“鼽嚏”“鼽”等。“鼻鼽”一名最早见于《素问·脉解》,金·《刘河间医学全书》中也曾提出“鼽,鼻出清涕也”。荨麻疹中医称“瘾疹”“赤白游风”“风疹”等,最早相关记载出现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轸”,通“疹”。《神农本草经》中首提出“瘾疹”一称。《诸病源候论》提出:“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特应性皮炎现一般将之归为“湿疮”的范畴,古籍中“浸淫疮”“血风疮”“四弯风”等称谓最为多见。

1 近年中医各家学者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1.1 从中医辨证角度论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温振英教授提出,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然过敏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调和气候环境恶劣关系密切。故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温老提出过敏体质应属阴虚型体质。认为发病机制为阴液虚损,水不涵木致肝风内动,风邪内伏;若感受外风(如外邪或各种吸入、食入、皮肤接触的过敏原),则触发伏邪,致内风外风相合而发病。由此提出过敏性疾病总以阴虚为本,风动为标[2]。

通过对风与肝的关系及肝、风与季节性过敏性疾病的关系的分析,学者覃骊兰等[3]提出,引起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及临床上的治疗都与中医五脏六腑中的肝的功能及其“外风引动内风”的相应表现密切相关。故而提出“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可从肝从风论治”的观点,在临床上将“治风理血养肝”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过敏性疾病的病变部位可主要体现在黏膜上,如鼻黏膜、咽部、皮肤、胃肠道黏膜等,因而仝小林教授从中医角度出发,指出过敏性疾病也可以表病论治。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出现是在先天禀赋不足的前提下,因表里失和、气血失调导致,而肺虚、脾虚及肾虚正是先天禀赋不足的主要原因[4]。

针对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已成为了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虽二者之间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5-6]。而从中医角度出发,则与“肺脏受邪,传于大肠”“脾脏受邪,营养受限,微环境骚动”及“肝脏受邪,风气内动,微环境骚动”3个原因关系密切,而根本原因则为“邪气凑之,正气必虚”[7]。即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机体内环境紊乱,打破阴平阳秘的平衡所致,而其最终原因总是人体正气的虚损。

1.2 从体质辨证角度论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王琦教授认为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密切相关。过敏体质其机理可能为阴平阳秘水平失衡及阴阳自和,受到外界刺激时,表现出的应激反应阈值较低,反应程度较剧烈,易受到外界因子激发[8]。且《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过敏体质的人群多是本虚标实,阴阳失衡,而易受外界影响。过敏性疾病处于缓解期或发作的频率较低时即为过敏体质状态;若发作剧烈,则为过敏疾病状态。此外,过敏体质也同伏邪密切相关,伏邪乃平素藏于体内,遇因即发的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痰瘀等均可伏于体内,皆为引发过敏性疾病的内在条件[9]。

2 近年中医各家学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2.1 中医内治法

2.1.1 从体质辨治过敏性疾病 王琦教授诊治过敏性疾病时,广泛应用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即在辨体论治的前提下,先辨病,掌握疾病根本病机后,再辨证,做到因人施之,并佐以对症治疗[10]。并可依据疾病及其证型的不同,灵活加减用药用量。

同时提出过敏性体质的调理须贯穿此类疾病防治的始终。且自拟以无柄灵芝、乌梅、制何首乌、蝉蜕四味药合用的基础方,用于调理过敏体质,能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复发。发作期应辨体、辨病、辨证兼顾,用药须祛邪为主,扶正为辅,适当的接触过敏原,也可助于免疫耐受;而缓解期则应着重于调理患者的过敏体质,用药须扶正为主,祛邪为辅[9,11]。

2.1.2 从不同病位辨治过敏性疾病 仝小林教授[4]认为虽然过敏性疾病发病部位不同,发病症状各异,但病理本质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皆属黏膜疾病。主要治法为:收敛法,代表方剂过敏煎;和解法,代表方剂:温和之桂枝汤,清和之小柴胡汤;清透法、清解法,代表方剂防风通圣丸等;宣散法,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清补法,则为泻心汤类方;补虚法,则如玉屏风散、八珍汤等。类型不同的过敏性疾病也可联合应用多种治法方药。故结合临床的经验,仝小林教授总结出:治疗过敏性鼻炎应以治分寒热,温清并行为法;治疗过敏性皮炎应治在营卫,清透并用;治疗过敏性肠炎则应以脾胃为本,重在调和;治疗过敏性哮喘应温表化痰,标本同治;治疗过敏性咽炎应以郁火为根,治在宣散。同时,对于过敏性疾病患者,特别是免疫力低下者,应注重调理肺脾肾,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缓解症状的作用。

2.1.3 从“虚”论治过敏性疾病 “阴虚风动为本”是温振英教授经过多年研究,结合临床各类型过敏性疾病的症状表现,提出的过敏性疾病的根本病机。清代《本经疏证》中也有相关论述:“如六淫七情一有以伤其阴,则阳孤无以行其化,淫而为风。”因而温老以黄芪、黄精、乌梅、蒺藜等9味中药,作为临床上治疗各类过敏性疾病的基础方,唤为“养阴益气抗敏煎”。全方可体现出温老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两大思路,即祛风养阴抗过敏;扶正益气调免疫。指出不论治疗哪种过敏性疾病,皆以祛风、养阴、抗过敏为治疗原则[2]。

有学者[12]提出,虽然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多表现为肺气虚、脾气虚和肾阳虚三种,但细细推敲,可以“阳虚型”将三型概括。因此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应肺脾肾同时兼顾。主温肾中阳气,益肺气之源,予小柴胡汤去黄芩、半夏,再加熟附、桂枝,以上升、温通和宣散为法;也有学者[13]提出,哮喘与肺、脾、肾三脏不足密不可分,痰饮留伏为发作的内因,气候转换、寒温失衡为诱因,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为发病的主要病机,针对脾肾阳虚型过敏性哮喘用药应以温阳、健脾、补肾为宗,从而痰浊渐化,补肺固卫,疏风解痉、止咳平喘;有研究将络病理论与《伤寒论》温阳法相结合,将基础理论与临床2个相关方面的研究相联系,提出过敏性紫癜发病的主要病机应为脾肾阳虚,故温阳固络乃治疗过敏性紫癜的基本治则。治疗总以温补脾肾之阳、固络止癜为法,再结合审症辨证,酌情选用不同固络方法诊治[14]。

2.1.4 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经方验方 玉屏风散临床上应用广泛,乃益气固表的代表方。近几年有研究表明,玉屏风散可以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进而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提高红细胞的能力、提升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抵抗细菌感染、抗应激性、对抗变态反应及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对患者自身机体进行多靶点调节[15-16],对部分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儿童部分过敏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与防治作用。玉屏风散于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虚弱性疾病,且效果显著,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且对于调节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效果显著,能有效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机会,是临床上防治过敏性疾病效果显著的经验方。

针对西医过敏性疾病,现代中医学者创制的中药方剂—过敏煎,目前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多种表现各异的过敏性疾病。此类疾病的诊治多以过敏煎为基础方,然后再依据辨病辨证,加减为方。然过敏煎的基础方现有2种说法:一种是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 g组成[17]。另一种说法则是上方组成中,银柴胡易柴胡,再加甘草[18]。后虽也有各种说法的过敏煎出现,但基础方中皆包含有防风、银柴胡或柴胡、五味子、乌梅、甘草。目前用法多以柴胡代替银柴胡[19]。

2.2 中医外治疗法 有学者提出“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同样可应用于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且疗效较为显著。提出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应在此前提下,以扶正为主,兼以清透伏邪,用以调理体质[20]。扶正法常取背俞穴、任脉、原穴、督脉穴、曲池、足三里等实验证明可提高免疫力的效穴,且多配用灸法。而清透伏邪选用的腧穴多以清热作用为主,或通过刺络放血、拔罐等疗法透邪外出。过敏性疾病缓解期的针灸预防与治疗须重用辨体,治本为主,再次用辨病、辨证;而发作期时则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辨体为辅。三辨模式应结合临床,灵活运用。

灸法可以温经散寒,益气补阳,一方面扶正,另一方面透伏邪,达到阴平阳秘、调体的目的。近几年有研究证明,灸法可以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缓解血管周围渗出,从而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甚至消除炎症反应[21]。

有研究表明“清透伏邪是调理过敏体质的治法之一”,故有学者将临床和相关研究相结合,提出治疗过敏性疾病可采用贴敷、拔罐、放血、艾灸等方法来振奋督脉、膀胱经的阳气透邪外出之外,及配合曲池、合谷、大椎等清热的穴位。如穴位贴敷辛温之药,是应用其“火郁发之”之效,以促邪外出。刺络放血疗法是《黄帝内经》中应用广泛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久病邪气入络,放血可将伏邪随血引外出,还有“血行风自灭”之意,治疗为过敏性疾病尤为合适[20]。

仝小林教授认为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贴敷三伏贴对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及发作期的缓解都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如将细辛、白芥子、生姜、半夏等药物贴敷于膈俞、肺俞、肾俞等穴位,以温补肺脾肾,起到调理体质、缓解过敏反应作用的疗效[4]。

临床研究表明,捏脊法在调理儿童体质、防治过敏性疾病上有较好的作用。据此,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证明,以捏脊法为主的小儿推拿是可以进一步增加有益菌定植的,从而可以更好地调节儿童过敏体质状态[22]。

3 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方法多样且效果显著,长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少,且依从性较好,便于临床推广。但其中仍有一些不足,如相关临床研究较少,病例数量较少,无大规模的系统性的研究。临床实验方案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相关研究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等。为进一步拓展中医药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以上方面的不足也应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选择方向。

猜你喜欢

过敏性过敏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过敏8问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长蛇灸联合四逆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1则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远离季节性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