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明福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经验介绍※

2019-01-29刘丽杰王明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脉络瘀血阴虚

刘丽杰 王明福

(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脑病科,北京 101500)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属于中医学“消渴病”“中风”范畴,是糖尿病发展到后期而出现的脑系病变,其发展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历代医家归纳消渴的病机,总结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变证乃出;将中风的病机归纳为虚、火、痰、气、血,但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两者同具脏腑阴虚的发病因素,因此消渴并发中风是阴虚燥热内炽,炼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而成,总以消渴的病机为病理基础,中风的发生为转归[1]。

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对消渴、中风有所了解。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所体现: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人们已经认识到,消渴、中风均可由饮食不节,体质虚弱造成。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言之:“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现代医家李希言[2]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消渴病日久,燥热炽盛,阴伤气耗,痰瘀内生,复遇情志过激,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而引发阳盛风动,夹痰夹瘀,扰蔽清窍,流阻经络所致。高彦彬等[3]认为情志郁怒、劳累过度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主要诱因之一。

目前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机仍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多数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久,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王永炎在《今日中医内科》中认为:“消渴日久,气阴耗伤,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故见中风偏瘫失语等症;阴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肤,则见偏身麻木。”并提出了气阴两虚、脉络瘀阻;阴虚阳亢、脉络瘀阻;痰湿内蕴、瘀血阻络三证候。

王明福为北京市基层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熟读经典,在诊治中医内科常见病如消渴、中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2011年获评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双百工程”指导老师。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王师总结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病机。从脏腑来讲,消渴病以肾为主,与五脏相关。中风病本于肝肾亏损,气血不足,主要责之于肝。乙癸同源,精血相生,肾病日久,必损及肝和其他脏腑,最终阴损及阳,渐致阴阳俱虚,五脏皆伤,功能失调,风火痰瘀随之而生,痹阻脉络,导致中风。王师发现消渴并发中风的患者,绝大多数存在面色苍白或萎黄,身倦乏力,精神倦怠,心慌气短,胸闷,自汗的气虚症状和舌质暗淡、暗红,舌体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怒张或细小脉络瘀血的血瘀现象[4]。因此,临床应在辨证的前提下,注重益气活血法的应用。现总结其病案如下。

2 医案举隅

2.1 肺胃燥热 风火上扰证 王某某,男,52岁,出租司机。主诉及现病史:患者右半身不遂伴头晕2 d。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发现血糖升高病史半年,未引起重视。2天前出现右半身轻度无力,伴头晕,可独立行走,可持物,自测血压偏高,具体不详,自服降压药物后,患者肢体无力未见好转,且逐渐加重,故于次日来我院急诊就诊,查头颅CT:左侧底节区脑梗死,随机血糖:12.3 mmol/L,收住入院,诊为:脑梗死、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入院症见:右侧肢体不遂,右上肢时有不自主颤动,搀扶下可行走,面色红赤,口角歪斜,舌麻,言语欠流利,头晕,心烦失眠,口干渴饮,纳可,大便干,小便尚可。舌红、苔白少津,脉弦。辨证:患者平素脾气暴躁,郁怒伤肝,日久化火,燥热内生,上灼胃津,下耗肾液,发为消渴。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阳暴涨,发为中风。证属肺胃燥热,风火上扰。治则治法:清热凉血生津,平肝熄风。处方:生石膏(先煎) 20 g,知母10 g,珍珠母(先煎) 30 g,钩藤30 g,怀牛膝15 g,菊花10 g,夏枯草15 g,牡丹皮10 g,赤芍12 g,僵蚕10 g,葛根15 g,党参10 g,生甘草6 g。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输液予血栓通等静点,内科常规治疗。

二诊:患者头晕大减,睡眠改善,饮水逐渐减少,舌红稍退,脉如前。继守原法加减服用10剂,右上肢颤动已很少发作,舌麻已愈,言语较前流利,半身不遂减轻,可以扶仗而行。复查血糖控制在8~9 mmol/L,后出院门诊服中药3周,停药观察2个月,病情稳定。

按语:本案证属肺胃燥热,风火上扰,此型以阴虚为本,肝经风火和肺胃燥热为标,但风火燥热属主要矛盾,治疗应以祛邪为主,邪祛则正安,法当清热生津,平肝熄风通络。王师习用白虎加人参汤合平肝泻火通络方加减。方中人参以党参代之。白虎加人参汤及葛根,清热生津止渴;平肝泻火通络方能平肝泻火通络,加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消渴病久必气阴两伤,故用党参、甘草、葛根,意在顾护气津。

2.2 气阴两虚 瘀血阻络证 李某某,女,60岁,农民。主诉及现病史:患者左半身不遂3天。既往有糖尿病史9年,间断服用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欠佳。3天前早上起床后发病,未予重视,病情逐渐加重,来我院急诊就诊,查头颅CT:桥脑梗死,为系统治疗,收住入院。刻下症:左半身不遂,双腿痠软,行走不能,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神疲乏力,面色 白无华,头晕,心情忧郁,胸闷气短,善太息,纳可,大便干,小便尚可,舌体瘦质红、苔薄黄而少津,脉沉细数。查空腹血糖:9.2 mmol/L,尿酮体(+-)。输液予以疏血通静点,配合口服中药治疗。辨证:消渴病9年,阴精亏损日久,肺脾之气亦伤,致气阴两虚。气虚则血瘀,以致痰瘀痹阻脉络,发为中风。治则治法:益气养阴,通气活血祛风。处方:生黄芪30 g,党参15 g,生地黄20 g,山药16 g,山萸肉16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丹参15 g,僵蚕10 g,肉苁蓉10 g,荷梗15 g。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诉头晕、胸闷憋气减轻,气力渐增,心情较前舒畅,纳食可,眠安,大便日行一次,不干。继守原法,经治疗14 d,半身不遂好转,能扶杖而行,口角歪斜已不显,言语不利减轻,睡眠、饮食、二便正常。复查空腹血糖7.2 mmol/L,尿酮体(-),不日带药出院。

按语:此案证属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临床较为多见。若偏重气虚者,舌暗淡体胖少苔或白腻苔有剥脱;若重阴虚者,舌暗红体瘦少苔或薄白少津。两者舌体均可见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瘀血。此型三消症状往往不显著,从正邪来看,正虚与邪实各半,应扶正祛邪并重,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滋阴补肾,益气活血。若偏重阴虚火旺者,可加玄参、黄精、知母、地骨皮,以滋阴降火。若气虚明显,可加重黄芪用量。若有痰湿者加苍术。

2.3 阴阳两虚 痰瘀阻络证 张某某,男,80岁,农民。主诉及现病史:患者右半身不遂5天。西医诊断:脑梗死、糖尿病酮症、冠心病。入院查血糖15.8 mmol/L,尿糖:4+,尿酮体(+) 尿蛋白(2+),予以胰岛素泵入。刻下症:右半身不遂,口角歪斜,口角流涎,面色苍白,皮干肉瘦,神情淡漠,言语不利,胸闷咳嗽,咳黄稠痰,心慌时作,畏寒怯冷,口干渴饮,纳少易饥,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而量多,舌红少苔,脉沉细弦。辨证:患者虽无明确的消渴病史,但观其脉症结合检验结果,患者病消渴已非一日。消渴病久必伤阴耗气,终致阴阳两虚,阴虚则阳亢,阳化风动;阳虚则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内生,合为风火痰瘀,痹阻脉络,发为中风。治则治法:调补阴阳,清热化痰,熄风通络。处方:生熟地黄各15 g,山萸肉16 g,山药16 g,牡丹皮10 g,肉苁蓉15 g,钩藤30 g,全蝎5 g,瓜蒌15 g,茯苓10 g,泽泻10 g,桔梗10 g,知母10 g,黄芩10 g,丹参15 g。3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大便通畅。仍觉心慌,舌红稍减,脉如前,上方去桔梗、黄芩,加黄芪20 g以益心气,加当归、地龙各10 g以活血通络,又进5剂后,口已不干,饮水及尿量减少,易饥感消失。继服前方7剂后,畏寒怕冷减轻,半身不遂明显好转,已能由一人搀扶下床活动。监测血糖降至10 mmol/L左右,尿糖及酮体阴性,继服药治疗1个月,能扶杖于室内活动。

按语:本证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其特点是具有阴阳两虚的表现,除本例所见症状外,偏阳虚者还可见肢肿欠温,夜尿频多,甚则二便失控,舌暗淡体胖苔白或白腻有剥脱;偏阴虚者还可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手足心热,烦躁失眠,舌瘦质暗红少苔等症状。其治疗大法是滋阴壮阳,熄风化痰通络。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酌加钩藤、全蝎、僵蚕等平肝熄风之品。若阴虚偏重,有虑桂附辛燥,可改用肉苁蓉、葫芦巴等,壮阳而不伤阴。

3 讨论

王明福主任认为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亦是逐年增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有其独特的发病基础及病机特点,虽然中医目前对其病机认识并不是完全统一,但多数医家均认为消渴病久,气阴两虚,痰浊瘀血痹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王师依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病机。因此,临床应在辨证的前提下,注重益气活血法的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脉络瘀血阴虚
阴虚体质的人炎夏要会调理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