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有效课堂”的适切性研究

2019-01-29张跃伟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堂教学课程

姚 芳,张跃伟

(肇庆学院 a.教学评估与督导中心;b.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紧接着教育部于6月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部首次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会议强调“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本科教育是根本,“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着力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有效课堂”建设实现“有效教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一、“有效课堂”与“高等教育适切性”概述

(一)“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界人士及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应该为学生完美的人生做准备,要树立与社会需要直接联系的教育功利价值取向,应该对学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受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影响,教育界人士提出把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学校管理,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重点所关注的是“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学到了什么”,强调的是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我国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在此定义中,‘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和成功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有效教学实现的条件;‘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预期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吻合教育目标、符合特定社会和学生的教育需求;‘相对有效地达到’是指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1]。

1.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只有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的优化统一,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具有合理性。

2.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体现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

3.有效教学是有效益的。通过促进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

4.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实现对人生的最优化培养,对其以后的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具有非常显著的效率。

在“有效教学”理念提出的背景下,1987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R.E.Slavin)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QAIT教学模式,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的质量、教学的适当性、诱因和时间四个因素诠释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活动”[2]。可见,“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只有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才具有效果、效益、效率,相反那些违背教学规律、无效果、负效益、低效率的教学就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课堂活动也不是有效课堂。

(二)高等教育的适切性

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教学的适当性”,这就涉及到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问题。“适切”是指适应、切合。“高等教育的适切性对外是指高等教育是否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内是指是否与高等教育使命相一致,是否与教师的要求和利益相矛盾,是否适应、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就业就职需要”[3]。现代高等教育的适切性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适人才的作用,高校毕业生要具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种“适切性”要求高等教育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地位,各个教学要素协调发展,互相切合,从而产生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在地方高校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利于“有效课堂”建设。

二、地方高校“有效课堂”适切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非主流现象’,表现在:有的高校课堂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堪忧;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期末突击应试;有的高校第四年只设少量选修课,学生忙着找工作、备考研究生,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有的高校甚至以‘清考’的方式,恩准学生毕业;等等”[4]。地方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教学观念以知识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教学模式为统一刚性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老化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注重讲授式,考试方式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5]。这种教学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传授高深学问是以较高的理智理解力为条件的,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受教育者的理智水平”[6],地方高校这种教学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厌学逃课、花钱雇人上课、“课堂低头族”增多、“隐性逃课”“冷漠课堂”明显,等等。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学生对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不大感兴趣。生源质量的下降是一个主要原因。“现代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问题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对象的扩张而带来的必然结果”[6],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质量观的适切性的结果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地方企业用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处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

目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高效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心制作课件,时时更新知识,做好“有效的教学准备”,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互动,实现教与学的融合统一。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满足于自我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讲授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专注度较低,那么“隐性逃课”现象必然严重。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堂教学呼声最高的是“希望课堂多些互动”,面对高校课堂教学的适切性问题,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课堂、二分课堂等模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需要解决这种教与学的适切性的根本矛盾。

(二)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核心是“科研”,由于过度强调科研而导致教学地位有所下降。地方高校在引进教师时突出学历学位要求,结果高校教师迫于科研的压力,忽视了课堂教学,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失衡导向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包括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教学责任心、人格魅力等基本素质的提高。而高校教师在忙于科研的同时,忽视教学技能训练,淡化教学责任心,最终出现了这样的课堂状况:“教师对学生的‘被学习’和‘无问题’等现象默然应允,学生对知识缺乏应有的兴趣,对学习缺乏探究欲望,更无从谈起对知识的及时创新”[7]。在地方院校学生评教中出现这样的评价:“教师上课态度超差,实验课一言不发,都在忙自己公司的事情”“教师教学态度与方法不好,没有耐心,完全不懂学生心理”“上课压力好大,老师逼着学”“老师不尊重学生,用挂科威胁学生,教学不符合实际”等。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师生关系也趋于平淡。

(三)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

高校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教学计划的执行,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最后才反映到课堂效果上,如果课堂教学出现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找原因。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的今天,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企业的需要,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现象严重,说明高等教育自身的培养体系出了问题。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的适切性决定了课程选择与学生的适切性,从而决定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适切性,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专业与课程改革入手,由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地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有待加强

作为高等教育消费者的大学生非常注重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对不同性质的课程的态度截然不同。学生在非常重视直接关系到毕业学分的必修课的同时,对于那些能够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选修课程也深受欢迎,那些理论性过强、比较枯燥的课程,课堂上逃课现象较为严重,即使学生慑于学校管理规定不敢公然逃课,隐性逃课现象也很普遍。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课堂管理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也要对教师进行管理。高校依据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就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却发现教师调课现象严重,有个别教师因忙于各种社会活动而频繁调课,严重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在评教中有这样的评价:“老师不管学生的情况,随意调课,一学期调了n次课,根本不尊重学生”。调课次数过多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及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地方高校在“有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在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三、地方高校“有效课堂”适切性的建设措施

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迫使高等学校改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明显滞后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进行改革。为杜绝“新的东西不会教、教的东西过时了,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教不出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人才奇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难求”的现象,地方高校更应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借助新的科技资源平台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地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发现,有些课程教师的评教成绩总是偏低,并呈固定化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改变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积极性,才能切实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利用“慕课”等教学资源,将以往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课堂模式变更为二分制课堂教学或翻转式教学模式,增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充分发挥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破高校教师传统舒适型授课模式,地方高校要“实施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与技师为主导的启发型、协同型、参与型教学模式”[8]。当前“互联网+教育”正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我国高校的慕课总数量居世界之首,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进程,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快改革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

地方高等学校自身定位要目标清晰明确,适应地区发展形势。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要根据地区发展进行重新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设置也要进行调整。高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满足市场和学生需要,学生所修专业与毕业后的就业相关联,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就会造成现在这种学生与课程之间的矛盾,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下降,正如约翰·S·布鲁贝克在20世纪70年代所说:“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有必要对学术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考虑作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先从课程的选择开始,因为学生对课程的‘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的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9]地方高校在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广泛的职能,其适切性的时间及其适切对象都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要对其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梳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强化跨学科教学研究氛围,健全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现在的高校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存在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标准,过度强调教师的海外经历与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不利于鼓励教师潜心育人,专心教学。同时随着跨学科教学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大,教研室的学科教学研究功能越来越弱化,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强化教学交流,搞好基础教学研究活动。要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竞赛研讨,逐步形成互帮互学的教学氛围,同事间通过听评课提高教学技巧。高校还要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定期推选经验丰富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介绍经验,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平台,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根据教师所反馈的教学信息,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在高校课堂建构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主要的参与主体,但真正能够把握整体教学气氛的还是作为制度总体设计者的高校。当前地方高校课堂教学中适切性出现的问题不能只依靠教师与学生来解决,“制度设计理论强调‘参与约束’的重要性,但更加强调‘激励相融’的核心作用”[10]。高校对教学管理出台系列约束制度的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业务素质,才能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及社会办学声誉。为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高校应制定教学激励政策与评价标准,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及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力

当前高校引进教师门槛很高,要求具有博士学历及海外交流或留学经历,但其中不乏没有教学经验者。教师培训重点应放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上,包括高等教育理论、教师职业道德、大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发展规划等多维度的内容。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应采取灵活自主的方式,如组织教学论坛、精品课示范、名师经验介绍、网上在线学习等专项培训活动。为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在职教师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申请对外交流、访学、参加短期提升培训等方式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四川大学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在川大,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上讲台讲课;上讲台一定要品德高尚,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都要把上讲台作为一个神圣的事业,把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个崇高的荣誉”[11]。四川大学从2015年开始对新进教师走上讲台都要进行系列培训与要求,新进教师不仅要有“学术身份”和“教师资格证”,还要通过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拿到“课堂教学能力培训证”,拥有“教学身份”后才能走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教师要“回归本分”,潜心教书育人。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为高校课堂教学带来突破,同时也给高校课堂带来挑战,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高效性,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切实问题。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本科教育吹响新的号角,“以本为本”,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的历史新阶段,地方高校更要以全新的风貌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课堂教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