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药思维培养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2019-01-29江厚德王国凯
黄 琪 江厚德 王国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四大文化瑰宝之一。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医药特色、拥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中药学高水平专业人才,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任务迫在眉睫。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基于整体观-多学科联动-现代中药研究思维的人才模式,综合培养“五能”中药人才,为中药学传承与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1 培养中医药思维 传承中医药文化
中医学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结合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基础发展而成的一门成熟学科。当下的中药学科西化严重,保持中药特色是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根本。《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兼顾坚持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的培养[1]。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人才所必备的惯性思维能力,是中药学专业人才从事中医药工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职业素养。
1.1 人才培养主体模式 中医药思维就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认识生命科学、药物科学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式[2]。我校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着重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秉承以中医药传统特色,发展现代中医药教育教学,提出基于整体观-多学科联动-现代中药研究思维教学模式。以中药思维为核心,联动中药道地性、中药鉴定、中药物质基础、中药炮制、中药质量标准及中药开发利用,涵盖《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材加工与养护学》《中药炮制学》《临床中药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中药分析》《中成药学》《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以上述课程体系为基础,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
1.2 开展第二课堂 中药专业教育教学不能仅放在教学课堂中,而更应该注重课外能力锻炼与培养,我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拓展,让学生了解专业、爱上专业。学校每年均面向校内外举办“中药文化节”,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文化节由历届中药专业同学承办,包括文化节策划、准备、开展与收尾均由中药专业学生全权把控。这不仅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的考验,更是锻炼学生整体化、宏观性开展项目的能力。“中药文化节”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中药文化自信,亦吸引大量其他专业及社会的关注,促进专业交流,提升自我。
1.3 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注重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并设立、创办多项校园文化项目,旨在渲染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文化内涵,让学生沐浴在中医药之浓厚文化之中。如我校建设新区百草植物园、新区药用植物园及东区药用植物园。植物园实行班级责任制,由各在校中药学专业班级负责相应园地,在各自园地进行整地种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这发挥了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并有助于学生融合理论与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开发学生在中药种质及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创新思维。
我校建成中药资源中心,内设常用中药材辨识馆、安徽十大皖药展览馆,安徽省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馆等,学生于其中自由学习、交流。中药鉴定学课程设置一定自主学习学时在中药材辨识馆,要求学生自主巩固理论知识,对照实际药材,掌握鉴别要点。这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卓有成效,亦可引导学生发现中药材鉴别、流通、贮存等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条件。
2 加强专业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2.1 设立自主学习 巩固专业知识 在教育教学环节,应注重学生之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校于培养方案中为各课均安排一定学时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以满足知识需求,促使学生更新学习理念、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逐步完善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此乃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过程。中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培养中医药思维,更要掌握现代创新能力,我校为中药专业学生设置的自主学习既有许多中医药经典名著的学习,培养传统中医药思维,亦穿插大量现代研究进展的学习,锻炼科研创新能力。
2.2 改善实践条件 强化实践能力 我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为多学科创建改善多种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专业水平。如我校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开展《药用植物学》黄山野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中药之基源植物的掌握能力;为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学、中药炮制学及中药药剂学开展亳州实践教学,在各药企、药材市场及实践基地实地学习各科专业知识,于各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切身实地地学习专业知识,感受中医药魅力。
我校亦为大二学生设置为期一周的小学期实践课程,在学院安排的药厂企业、医院等或由学生申请的学院课题组,各地医院、药店,企业等,要求学生严格完成实习要求,记录实习内容与心得体会,并撰写实习报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2.3 促进学科融合 培养五能中药人才 缺乏整体性、融会贯通能力是中药专业学生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校提出基于整体观-多学科联动-现代中药研究思维教学模式,削弱各学科的界限,促进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联动识药、辨药、用药、制药、创药领域,综合培养“五能”中药人才[3]。现代社会缺乏综合性人才,中药领域更是如此,当下中药传承与中药创新均要求综合性中药人才,单纯的单向性培养早已无法满足社会巨大的中药人才缺口。我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既严格把握学科教学质量,亦努力促进各科间的相互交流、协同发展,整合专业教研组,调整教学任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3 培养科研能力 引导创新思维
3.1 教学科研相融合 我校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引导,让学生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培养科研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我校鼓励教师关联现代科研进展,开发学生科研思维,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改进学生科研条件亦是我校培养的重点,引进先进现代研究技术,购置先进仪器装备,让学生能接触前沿科研,训练现代实验技能,提高科研思维能力。支持中药传承方面我校亦十分重视,在培养学生传统中药科研能力上,我校为中药专业学生提供大量基础知识教学,并建设有模拟药房、辨证练习等,引导学生研究传承中医药文化。
3.2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我校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广大参与创新性科研课题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创建开展实践的条件,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聘用各领域专业导师,为学生课题开展保驾护航。学生可自由申请创新项目,在校内进行论证、考核、评比及选拔,激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我校药学院每年举办药院之星-科研创新大赛,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申报创新科研课题,院内对已申报课题进行评估,遴选出重点项目,基于一定的支持。学院定时检查监督科研项目进展情况,要求项目组进行中期检查及结题总结,进行科研成果评比。
3.3 活用科研平台 我校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的加入,鼓励本科生与研究生相融合,弱化界限,相互交流指导。本科生在实验室中可自由开展科研项目,或在老师、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实验。实验室会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检查与考核,采用Seminar等方式促进相互间交流,指导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在此浓厚的研究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性领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在查阅文献、课题开展、技能培养、前瞻科研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为学生今后开展科研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4 讨论
我校对中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如:(1)教学团队人员不足,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方面精力有限,不能很好的个性化指导学生;(2)学生自主科研能力较差,缺乏针对性引导;(3)缺乏长效性科研培养机制,难以长期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4)实践实训基地种类、周期不足,无法针对性满足学生实践实训需求等。因此我校在中药学本科专业基于中医药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管理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研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