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改革的历史新责任*
2019-01-29王艳红孙明玉
王艳红 周 涛* 李 玲 孙明玉
(1 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医院校是新时代中医发展和传承的主要平台,是孕育优秀中医传承人的摇篮。高等中医院校身兼培养中医药、民族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尽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社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但我们必须承认,近些年来出现的中医医生对中医的医学精粹理解不深刻、行医过程中只懂西医疗法不会中医诊断、只有医术并无医德从而引发医患纠纷等问题屡有发生。究其根本,源头可能在于高等中医院校将学生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培养放在首位时,忽略了对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推动教育改革达到历史的新节点,深刻剖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可以看出,为改善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时代对中医人才的客观要求等现实问题,可从以下几点推动高等中医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
1 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先指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教育必须要把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1]。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社会有期待、对人民有热爱,推及高等中医院校,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志成为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用,对患者负责,医德优秀、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人文素质是中医人才未来从业之医德的基础,故提倡通过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提高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气质、强化中医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
我国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造就了中医传统又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医始终践行“医乃仁术”,始终讲究“仁爱”思想,始终强调“以人为本”[2],从这些不难看出中医行医以个人道德和人文素质为立身之本。如果高等中医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强调医术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医德的培养,毕业后的学生在中医行业从业时可能会“走得快”,但不见得会“走得远”。因此,从学生刚入大学校门之时,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中医文化教育列入到基础必修课程之中,开展一系列的人文经典例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和中医药典籍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籍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和引导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医德情操的第一步。此外,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授课中,融入包括中医文化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建立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品德修养、利他意识、道德情操与顽强的意志力,并使之不断积淀为良好的素质修养,继而表现出一定的医德情操和人格境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中医文化借着教育不断传承弘扬,让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高等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中医文化教育,在学生品德和修养的培育上下足功夫,让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从医后皆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之人。
2 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人才的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实践中,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要注重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1]。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民族医药流传至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形成过程中深受少数民族当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对民族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贵州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但是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随着老一辈苗医的老龄化和相继辞世,加之苗医“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口传心授”“经验医学”的传承特点[3],使苗医药的发展受到了空前的阻滞,也暗示着苗医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以下以贵州中医药大学典型性的苗医药专业为例,简要阐述该校在苗医药传承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仍需解决的问题,为其他高等中医院校民族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贵州中医药大学是贵州省培育优秀民族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借助自身的区域生态环境优势,借鉴社会发展需求,秉持着发展民族苗医药、培育苗医药传承人才的重任,在2006年开创性地设立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苗药方向) 专业。作为民族医药教学成功的典型,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培养苗医药传承人才上有着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历史上苗医药中的苗医和苗药从不分家[4],于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苗医药科研成果三进(进课堂、进教材、进临床)”,有力地促进了苗医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临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5];为更好地配合苗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学院组织教师集中力量编写了包括《苗医基础》《苗语》《苗族文化》《苗族医药发展史》《苗药资源学》《苗药学》在内的六部一套的苗医药本科教材[6],此系列教材的推出有助于学生从语言、文化、医药史、苗药资源、苗药学和苗医药理论等多方面增强对苗医药的学习和研究,也有助于苗医药教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学院对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向完全符合贵州省的产业发展思路和方向[6],同时也为包括苗医药在内的民族医药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创建了良好的开端。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学校在培养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传承人才中获得了明显的成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具备苗医药相关知识的人才,但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上依然存在着可填补的空白。例如,苗医药专业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苗医药教学师资队伍依然不够强大、苗医药文化传承方式尚未全面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系中(苗医药教育虽被纳入高等中医教育体系中,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仍细化不够)等问题[8]。针对这些现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持续增加苗医药基础或应用型课程,例如《苗药方剂学》《苗药开发》《苗药治疗学》[7];或可邀请民间具有丰富用药和行医经验的知名苗医到学校讲座或授课,使苗医教学和实践融汇互通,改善师资队伍资质不齐的现状;其中解决矛盾最有利的的途径是将创新培养机制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
3 创新培养机制与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改革紧密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因此,在中医的传承工作中,始终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使创新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实现,使传承在创新中不断发展[9]。在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工作中,要注重与时俱进,以博大精深,蕴含深厚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为内涵充分吸纳现代科技成果,用持续发展的眼光传承中医药事业。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为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性地开展中医药教学、创新性地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在启动创新机制培养苗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人才方面,贵州中医药大学积累了丰富又宝贵的教学与学科建设经验。首先教学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点,深入苗药药理毒理、有效物质以及药物质量的研究,实践以拓展资源与种植以及制剂工艺方面的探索为延伸,并为此申报、建立国家苗药工程中心、贵州省现代民族药(苗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痛证研究室等一系列支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和平台[5]。除此,学校设立的“贵州中药、民族药标本馆”也为创新性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在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标本馆中收集的苗族药物标本、苗药产品以及民间医疗器具可让学生对苗医药的用医用药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悟。
只有创新教育,突破改革,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才会更有信心和力量。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推动创新教学和教育改革进程的助推力,贵州中医药大学前瞻性地将中医文化从民间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将传统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医药文化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将口授心传的中医传承方式拓展为教学实践,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传承人才为己任,在实践中促进了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贵州中医药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4 建设与期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工作者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者。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承载着推动中医传承、培育优秀中医传承人才、提升学校教学事业高度的重任。社会主义制度下,提升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改革的新高度首先在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以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做内核,构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思路的教育改革新模式。其次在于学校教育方针和目标的建立和明确,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全面提升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根本核心,合理设置教育教学课程,在专业课和专业实践中贯彻创新教学理念。最后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中医行业、政府企业甚至国外单位形成合力合作之势,让中医教育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为中医院校的学生提供适应学科发展的实习实践场所,建立健全人才培育的生态链与生态网。